第18章 科舉考試(1 / 2)

李定回到府中便問王九陽道:“有什麼事嗎?”王九陽答道:“滿清朝廷已經從山東德州和濱州前線抽調了數萬兵力,北上拱衛京師。”李定說道:“哦,滿清已經開始怕了,誌斌和誌信在山西打到哪了?”王九陽說道:“李誌斌已經圍住了大同,相信很快就會攻克。李誌信將軍已經有山西進入了直隸,此時正在攻打邯鄲。”李定聞言說道:“哦,怪不得清廷要拱衛京師呢,整個山西已經快到我們手裏了。”李定頓了一下接著問道:“南邊怎麼樣了?”王九陽答道:“周達將軍已經攻克了昆明,正在掃蕩雲南的其他城市。李誌勇將軍已經平定了貴州,正在就地擴充整編和安撫百姓。劉明將軍已經占領了除了郴州以外的整個湖南,相信很快就可以進軍江西南部了。至於李誌忠將軍,則已經攻克了蘇州,隻要占領了鬆江府便完成了既定任務。”李定聽後,說道:“都聽快的,給周達下命令讓他快速平定雲南,然後和李誌勇一起進攻廣西,但是讓他留部分兵力防備緬甸。讓劉明迅速結束湖南戰事,進軍江西,否則蔡牽可能又要趁火打劫了。至於李誌忠,你讓他占領鬆江府後,在寧波的舟山建立一所船廠,我要為對付蔡牽做準備了。”王九陽聽後說道:“王爺,您對李誌信將軍和李誌斌將軍有什麼命令嗎?”李定想了想說道:“讓李誌信攻占邯鄲後,一路北上直到攻克攻克正定,然後再東進攻占滄州,截斷蔣光傑的北上之路,以防蔣光傑趁機進入北京。告訴他動作要快,如果讓蔣光傑先進北京的話,那就危險了。至於李誌信那邊就不用了,我夠幾天就會去大同,我要親自攻入紫禁城!”王九陽說道:“那王爺什麼時候啟程,我來準備。”李定說道:“這次科考結束之後就走。”………………李定來到後院,高思雨正抱著兒子李欽逗弄。李欽是李定為自己的大兒子取得名字,一方麵李定想恢複明朝金、木、水、火、土相生的取名方法,另一方麵那時李定剛剛稱王,‘欽’字也是皇帝用詞之一,為了取期望之意。李定走了過去,說道:“過兩天我將會去山西。”高思雨聞言歎了口氣,然後說道:“又要去打仗嗎?”李定說道:“是的,這次我要攻進北京城,你就等著我接你去北京當皇後吧。到時候,咱們的兒子就是太子。”高思雨聞言說道:“什麼皇後、太子,我和兒子都不稀罕,隻要你平平安安就好。”李定說道:“放心吧!為了你們我也會注意安全的,來讓我看看兒子。”高思雨聽了李定的保證,臉色稍好,說道:“你看,他正衝你笑呢。”李定說道:’是呀,你看他笑的多好看,哦,兒子,看父親幹什麼?”………………六月二十日,李定轄區的科舉考試正式開始,近千名考生陸續走進了考場。由於此次科考並沒有規定隻能考一科,所以周天爵考的是明經、明法、明字和參謀四科。明經考的是‘以華變夷和以夷變華’,明法考的是‘論秦朝法治的利與弊’,明字則是自由發揮,至於參謀則是‘經略蒙、藏、疆之戰略’。在周天爵看來明經和明字兩科並不太難,明法則要更難一些,參謀最難。周天爵認為這幾場考試題目出的都很好,於是便認真作答起來,但周天爵所不知道的是,每次考完他的卷子都會第一時間送到秦王的手中。李定在看完周天爵幾場考試的卷子後,更覺得此人有大才。於是派人找來了王傑和高思成,把周天爵的考卷給了他們,說道:“看看這個考生如何。”高思成和王傑看完後,王傑首先說道:“恭喜秦王了,此人有宰相之才,假以時日必為秦王良輔。”李定聽後,問高思成道:“鼎新,你怎麼看呢?”高思成說道:“回殿下,王大人所言甚是,此人卷中之觀點頗有獨到之處,以後必定能有所成就。”李定聞言,說道:“是呀,此人很有才華,雖然其他的考卷我還沒看,但可以肯定的是,此次的考試之中他必定會大放異彩的。”十日之後,到了放榜的日子,人們都早早的聚集在貢院門口,等待著最後一刻的來臨。明經的一、二、三分別是包世臣、陶澍和周天爵;包世臣(1775一1855)安徽涇縣人。清代學者、書法家、書學理論家。字慎伯,晚號倦翁、小倦遊閣外史。嘉慶二十年舉人,曾官江西新渝知縣,被劾去官。包世臣學識淵博,喜兵家言,治經濟學。對農政、貨幣以及文學等均有研究。28歲時遇鄧石如,師從學篆隸,後又倡導北魏。晚年習二王。自稱:“慎伯中年書從顏、歐入手,轉及蘇、董,後肆力北魏,晚習二王,遂成絕業。”自擬為“右軍第一人”,自負之極。包世臣的主要曆史功績在於通過書論《藝舟雙楫》等鼓吹碑學,對清代中、後期書風的變革影響很大,至今為書界稱頌陶澍,著名的有曆史人物清代大臣(1779-1839)字子霖,號雲訂,湖南安化人,著有《印心石屋文集》、《奏議》、《陶桓公年譜》、《陶淵明集輯注》、《靖節年譜》、《蜀輶日記》等;陶澍(shù)清嘉慶七年(1802)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明法的頭三命分別為周天爵、許乃濟和陶澍;許乃濟(1777-1839),字叔舟,號青士,清浙江錢塘仁和(今杭州)人。嘉慶十四年(1809年)進士。他與弟許乃榖、許乃普、許乃釗和堂兄弟許乃賡、許乃安,五人均以進士中式,先後入翰林院,時稱“五鳳齊飛入翰林”。乃濟曆任山東道監察禦史、兩廣鹽運使兼署廣東按察使、光祿寺少卿、太常寺少卿等職。明字科頭三名分別為鄧延楨、許乃濟和包世臣,周天爵為第四名;鄧廷楨(1776-1846),字維周,又字嶰筠,晚號妙吉祥室老人、剛木老人。漢族,江蘇江寧(今南京)人。清代官吏,民族英雄。嘉慶六年進士,工書法、擅詩文、授編修,官至雲貴、閩浙、兩江總督,與林則徐協力查禁**,擊退英艦挑釁。後調閩浙,坐在粵辦理不善事戍伊犁。釋還,遷至陝西巡撫。有《石硯齋詩抄》等多部著作傳世。江蘇南京市有“鄧廷楨墓”可供瞻仰、憑吊。明算科頭三名分別是包世臣、阮元和王鳳生;阮元(1764~1849)字伯元,號雲台、雷塘庵主,晚號怡性老人,揚州儀征人。清代嘉慶、道光間名臣。他是著作家、刊刻家、思想家,在經史、數學、天算、輿地、編纂、金石、校勘等方麵都有著非常高的造詣,被尊為一代文宗。王鳳生(1776-1834)字竹嶼,安徽婺源人。父友亮,乾隆四十六年進士。由中書充軍機章京,累遷刑部郎中,精究法律,治獄矜慎。改禦史,巡城、巡漕,官至通政司副使,有清直聲。以詩名。鳳生,嘉慶中,入貲為浙江通判,屢攝知縣事。任蘭溪僅數月,清積案七百餘事。任平湖,有民數百戶,誦經茹素,傳授邪教,鳳生憫其愚惑,開諭利害,治為首數人罪,餘釋之。補嘉興府通判。道光初,浙江清查倉庫,以鳳生總其事。署嘉興知府,遷玉環同知。會浙西大水,江、浙兩省議合治,調鳳生乍浦同知,勘水道,乃由天目山曆湖州、嘉興,沿太湖以達鬆江。計畫甫就,事未行,值淮南高堰潰決,江南大吏疏調鳳生赴南河。未幾,擢河南歸德知府,濬虞城、夏邑、永城三縣溝渠。尋擢彰衛懷道,道屬河工,歲修糜費,春秋防汛,虛應故事,鳳生力矯積習,事必躬親。以歲修有定例,另案無定例,在任三年,力刪另案以杜弊。尋以疾乞歸。李定最重視的參謀科頭三名為陶澍、周天爵和鄧延楨。李定看著手中的人名單,深刻的感受到自己對曆史的影響,本來在曆史上滿清的重臣和名士,都榜上有名。這些人才已經是自己的屬下了,自己未來的路將和他們一起開創。第二天李定接見了各科考試的前十名,其中最為震驚的要數周天爵了,因為他發現自己在茶館認識的‘李致遠’就是秦王李定,等走出王府時他還暈暈的。李定為這批學子都安排了差事,各科頭十名都留在了西安,其他人都外放到四川、陝西、湖北和甘肅做地方縣令去了,以便讓有經驗的官員去接手南方和山西新占區,穩固統治。周天爵,許乃濟和陶澍被分到刑部去做郎中,包世臣、阮元和王鳳生去了戶部,鄧延楨則被李定安排在了吏部。安排好考生後,李定便秘密離開了西安,趕往大同李誌信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