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股市的下一波投資榮景(1 / 2)

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機席卷全球,令世界再一次高度關注中國經濟的表現。改革開放30多年來年均增長率接近10%的中國經濟,其高增長能持續多久的問題,再度成為國際社會重要議題。

中國的分析人士傾向於認為,由於具有長期持續增長的動力、空間、環境和條件,中國經濟仍將在未來10~20年維持8%左右的高增長。

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李雪鬆表示,未來一二十年中國經濟的增長軌跡將是一條比較平穩的曲線,但是由於2020年左右的基數較大,整體來說,曲線會呈現緩慢下降的趨勢。他表示:“根據我的預測分析,中國經濟年均8%左右的高增長,應該還能夠持續20年,即一直持續到2030年。”

世界銀行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早些時候曾表示,中國政府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高效投資以及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將確保中國經濟在未來20年繼續保持高速增長。他說,相比其他主要經濟體,未來中國的經濟更具發展潛力。中國目前仍然是一個中等收入國家,隨著未來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對基礎設施領域的投資需求會大量增加,從而確保中國經濟長期高速增長。

經濟學家、北京大學副校長海聞對未來20年中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的前景表示樂觀。他認為,中國經濟發展麵臨四大“利好”:勞動力存在長期的比較優勢,巨大的市場規模,製度改革空間廣闊,國際環境趨向優化。這四個有利條件決定中國經濟未來20年有望以平均6%~10%的速度增長。

他表示,市場規模對經濟發展非常重要。日本等東亞經濟體在高速增長後進入了緩慢發展階段,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缺乏國內大市場。而中國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在前30年主要依賴國際市場推動經濟起飛;未來的二三十年裏,繼續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來自國內市場的巨大需求。

國際經驗表明,大國經濟增長主要靠內需支撐。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投資、出口和重工業推動了經濟的高速發展。目前,中國經濟正在轉向由內需拉動來實現增長。2008年,美國、印度內需占總需求的比重分別為92%、88%,而同年中國這一比重僅為72.8%,中國內需市場的空間和潛力巨大。

當前,中國總體上還屬於生存型社會,但正在朝著發展型社會迅速轉變。人民群眾已不是單單追求溫飽,還在需求的多樣性、升級性、公平性和可持續性上提出了更高要求。今後一二十年,中國居民的需求在數量和質量上都會有極大提升。支撐中國經濟未來成長的主要動力,一是推進城市化,這需要大量投資,也會產生極大的消費需求;二是產業升級,改造並提升傳統產業,積極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三是勞動力素質明顯提高,1萬人當中大學生的比例大幅上升。

未來一二十年中國最大的內需市場在哪裏?經濟發展的最大潛力來自哪裏?毫無疑問是城市。2009年,中國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46.6%左右,發達國家城市化率一般已接近或高於80%,人均收入與中國相近的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周邊國家,城市化率也達60%以上。這說明未來城市化進程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潛力巨大。據有關部門預測,中國城市化進程加快,這個過程將持續相當長的時間。到2030年,中國城市化率將達到65%左右,新增城鎮人口3億以上,達到9億人口,這將為擴大消費和投資需求提供強大而持久的動力。研究顯示,近年來,每增加一個城鎮人口,就可帶動至少10萬元城鎮固定資產投資,這意味著20年內,僅城市化一項就將催生超過30萬億元的內需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