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是一個絕對無法忽視的重要年份。
在漲跌波動的中國股市,2012年將成為比2005年年底至2007年年底的牛市時間更長的超級大牛市的始點。這是由中國人口與經濟統計學趨勢決定的。要不是2008年的世界金融海嘯,恐怕中國股市的上一波牛市(2005年底至2007年年底)至今還沒有結束。中國新農村建設引發城市化進程加速,農村勞動力向非農業再次大規模轉移,中西部各個大小經濟區域受政策扶持掀起了新一輪開發和發展的熱潮。作為中國改革開放老的經濟特區的深圳和沿海開放城市的上海,經濟正在重新定位和規劃;天津新區開發帶動了黃渤海經濟增長點的出現;海峽兩岸大小三通迎來了“大中華經濟圈”的形成。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順利召開,並引發後續的世博會效應;迪士尼樂園在長達10年的談判後最後落戶上海。在中央政策指導下,中國正在形成大規模的內需消費潮,以及在經濟轉型政策傾斜下新興產業的最終形成等,都將使2012年後的中國經濟迎來世界曆史上最長的一次景氣周期。屆時世界經濟好轉,也有助於中國經濟最長的一次景氣周期的形成。
下一波長牛市的形成顯然是一係列經濟增長因素“合力”作用的結果。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截至2009年,中國的實際國內生產總值每年平均增長9.3%,是世界發達國家年均增長率的3倍,是全球其他新興市場及發展中國家年均增長率的兩倍多。
2008年的世界經濟危機,使中國經濟出現了增長放緩的趨勢,但經濟危機同時又在倒逼經濟結構轉型。中國工業製造在危機中經曆了重創,但同時也經曆了鳳凰涅、浴火重生。新農村建設展開,城市化加速,中產階層消費群體迅速崛起,以及由龐大的國內人口促成的消費市場正麵臨一次前所未有的升級。
調查表明,買房、購車、自費旅遊是當今乃至未來中國中產階層的三大消費熱點。目前中國的中產階層還沒有成為一個實力群體,這正好說明中國中產階層消費的巨大潛力。今後幾十年,中國消費結構升級與經濟擴張將形成新的良性循環,表現為:城鎮居民消費結構升級→房地產行業、汽車製造業等一批相關產業增長→經濟活動的總量水平提高→農民向非農產業轉移和城市化進程加快→農民收入提高並在較低層次上形成消費需求→為加工業、原材料工業和建築業提供了廣闊市場→國民經濟進入擴張期。
我將在第二章詳細論述這些具有人口學意義的大牛市形成的原因。
2008年金融危機在危害中國經濟的同時,也給建立在新技術、低成本條件下的新能源產業(包括動力新能源等)、高端服務業(包括金融、消費升級、網絡等)、以醫療和健康為核心的生物技術(尤其以幹細胞和基因技術為核心,進入商業化階段)以及改造規模化傳統產業的革命性、顛覆性技術行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會。
未來,我們將看到,新一波經濟增長浪潮將和3G、4G等升級換代的技術革命浪潮交叉融合,而後者是我們迄今看到的自第二次工業革命以來最重大的一次,它是一次由芯片技術的發展引發的信息革命,是對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的IT革命的“否定之否定”。而這場3G技術革命浪潮在中國才剛剛拉開帷幕。
3G不僅可以推動與3G相關的產業鏈的形成,更可拉動近2萬億元的社會投資,對刺激中國經濟增長有著重要意義。它將形成一條包括3G網絡建設、終端設備製造、運營服務、信息服務在內的通信產業鏈,對擴大內需、刺激經濟發展有重要作用。
在2010年後的3年內,該產業鏈將拉動1.8萬億~2萬億元的社會投資。根據經濟學的乘數效應原理,在投資項目選擇上必須著力於產業鏈長、帶動效應大的項目。世界銀行的研究報告《基礎設施對於總產出的貢獻》指出,電信行業投資帶來的生產率增長明顯高於交通、電力甚至教育等領域投資帶來的生產率增長。從經濟學角度來看,其帶動的相關產業可以達到10倍,就是15萬億元,相當於10個三峽工程。3G投資也將對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起到拉動作用,其貢獻表現在兩方麵:一是直接對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作出貢獻;二是通過信息化產品提升其他行業的生產效率,進而提高這些行業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