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節 中國經濟增長的製度性迷思(1 / 3)

20世紀,中國在經受了長期艱難困苦後,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實施宏偉的、持續的和富有遠見的“強國富民”戰略,並顯示出趕超世界強國的勃勃雄心。1979年以來的30多年裏,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達到9.3%,這個速度是同期世界經濟年均增長率的3倍,創造了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的奇跡。經濟高增長使中國的生產力水平和國家實力獲得極大提高:1980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隻有4517億元人民幣,1990年增加到1.8558萬億元人民幣,2000年首次突破1萬億美元(8.9萬億元人民幣)。2006年7月4日,世界銀行公布了2005年全球各國的國內生產總值排名情況,中國以2.229萬億美元的國內生產總值,趕超意大利和法國,並略微超過英國,成為全球第四大經濟體。2007年7月中旬公布的經濟數據顯示,中國以超過預期的速度取代德國成為全球第三大經濟強國。2010年1月21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2009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為33.5353萬億元,比上年增長8.7%,趕超日本隻是時間問題。2011年1月20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39.7983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09年增長10.3%。按照年末人民幣彙率計算(1美元兌換人民幣6.6227元),201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約為60094億美元,日本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預計達5.4萬億~5.5萬億美元。至此,中國經濟總量超過日本躍居世界第二。

30多年前,中國、墨西哥、西班牙、印度、荷蘭、澳大利亞等的經濟總量大體相當,如今中國的經濟總量分別是它們的2.5倍、1.6倍、2.3倍、2.3倍和2.1倍;30多年前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占世界總量的1.87%,如今占3.28%;30多年前中國隻占世界頭號強國—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7.45%,如今已上升到11.38%;30多年的時間,世界生產總值增長1.8倍,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則奇跡般地增長了3.9倍!

自從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崛起為世界一流強國以來,還沒有哪個非西方國家能像崛起的中國這樣,對世界經濟秩序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在向世界強國地位挺進的過程中,中國擁有諸多優勢:過去30多年來約9.8%的平均經濟增長率、龐大的基礎設施建設規模、亞洲最大的外資吸收國、似乎永不枯竭的廉價勞動力以及現代化的軍隊。顯然,中國已從30多年的改革開放與經濟持續高速發展中獲得了巨大好處。我們有理由認為,未來中國經濟前進的步伐不會慢下來。最晚再有20年的時間,到203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保守地講,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強國。

盡管如此,越來越多的中外有識之士對中國經濟的發展表示了擔憂。

“中國經濟現在的問題是,高速增長還能持續多長時間?”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首席經濟學家帕多安表示,中國經濟發展不可能總依靠公共建設投資來拉動。中國需要再平衡需求,需要進一步刺激居民消費需求。

在經合組織主任研究員、中國與印度問題專家理查德·赫德看來,中國經濟在國際上的巨大影響力來自龐大的人口規模,而不是科技水平和人民的收入水平,中國內需增長很大程度上是城市化進程所帶動的巨大基礎設施建設和家庭消費需求。

法國經濟學家迪亞娜·奧什海什說,中國仍是發展中國家,在很多方麵尚需努力,尤其是在技術創新領域。在她看來,中國希望通過對外開放的捷徑來提升科技實力,但不一定能掌握核心技術,因為跨國公司非常謹慎,極力保護核心技術和機密。奧什海什認為,創新是文化積澱的結果,是幾代人努力的結果,中國還不具備成為“世界新興實驗室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