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節 人口紅利:中國經濟的劉易斯拐點?(1 / 2)

從曆史上看,中國一直是一個人口大國。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的人口總量是5.4億。在“人多好辦事”思想的引導下,中國的人口增長迅速,到1969年,人口就已經超過8億。進入20世紀70年代後,中國開始把計劃生育提上日程。不過,這時的計劃生育政策並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1982年,中國將計劃生育正式定為“基本國策”。有專家測算,自20世紀80年代實行計劃生育政策至今,中國至少少出生3億人口。但曾經推行的人口政策最終形成的當今13億多人口的現實則不容諱言。

從人口波動情況看,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大致經曆了3次人口轉變:第一次生育高峰發生在1950~1957年。這段時期平均生育率高達35.56%,約有94%的婦女生育3個孩子,近半數的婦女生育6個孩子。這個階段的人口基數比現在小,但平均每年出生的人數仍高達2088.5萬人;第二次生育高峰發生在1962~1971年,持續時間長達10年。這個時期的平均出生率仍處於較高水平,高達32.32%,每年的出生率都達到30%以上,平均每年的出生人數高達2795.2萬人,比第一次生育高峰期的平均數高出了700多萬人;第三次生育高峰發生在1981~1990年。這個時期雖然實行了嚴格的計劃生育政策,但出生率仍相對高於20世紀70年代末期和90年代以來的出生率。這段時期出生率的平均值為21.34%,比第二次生育高峰期的平均值下降了34%左右。到第三次生育高峰結束後,中國人口規模又上了一個台階,達到11.4億人。

對一個國家來說,無論是經濟增長目標,還是經濟增長方式,都必須符合人口發展的規律與特點。消費、投資是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而人口因素對這兩方麵都有直接影響。

首先,人口對消費起著主導與決定作用。人口規模和收入水平決定了消費規模和消費能力。與建國初期相比,中國人口規模和收入水平都有很大增長,現在的人口規模差不多相當於那時的3倍,人均收入水平更是提高了100多倍。1949年,中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大約隻有100多元人民幣,1980年大約為460元,到2009年已經達到23000元人民幣。相應地,消費規模和消費能力也都得到了極大提高。

不僅如此,中國人的消費習慣和消費方式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建國初期,中國的恩格爾係數達到80%,農村地區更是高達90%。換句話說,那個時期人們的收入主要花在填飽肚子上。到了2009年,中國農村的恩格爾係數下降到45.5%,城鎮的恩格爾係數大約隻有36.7%。與此同時,居民用在其他商品和服務方麵的消費支出大大增加。

其次,人口的生育周期對消費結構、投資結構形成周期性衝擊。正如我們在前麵提到的,中國第二次和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口,目前正好處在21~49歲這個年齡段,這個年齡段的人,在人的生命周期中,無論是收入水平還是消費能力,都是最強的。這也是導致當前房地產熱、汽車熱、教育熱、旅遊熱、醫療保健熱等的重要人口基礎。

再次,國民的儲蓄行為也會影響投資行為。從經濟學角度看,儲蓄和投資是一枚硬幣的兩個麵。由於中國人傳統的儲蓄觀念根深蒂固和社會保障體製的缺失,導致儲蓄率一直居高不下,用儲蓄進行投資的缺口始終存在。這意味著在資金緊缺的中國,還有相當部分的儲蓄沒能被有效利用,大量儲蓄資金在金融機構休眠,使得中國資金的使用效率非常低。大規模儲蓄成為潛在的“投資衝動”的一大誘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