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印度,世界上人口最為稠密的兩個發展中國家,近年來成為世界增長最快的兩大經濟體。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保持了年均9%的增長率,印度自20世紀80年來以來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也保持在6%左右。中印經濟的快速發展、多樣化及戰略重要性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與期待。我們預判,到2030年,中國和印度勢將成為世界經濟的動力之源。
以往全球遭遇經濟衰退時,都是美國引領歐洲和世界其他地區走出低迷;而如今,中國和亞洲其他國家首次成為世界經濟的火車頭,帶領西方國家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嚴重的衰退中複蘇。美國經濟受到重創,加速了世界經濟重心的轉移,而亞洲國家在國際上的政治影響力也不斷提升。
經濟學家很早就預測日益強大的中國會成為美國的競爭對手,其經濟影響力遲早要超過美國。如今看來,世界經濟領導者之位易主可能來得比預想的要早,盡管美國經濟總量目前仍是中國的兩倍還多。而這種轉變對美國和西方國家來說,其影響要超出單純的經濟複蘇。瑞士銀行駐紐約首席經濟師尼爾·索斯表示,經濟重心的轉移已持續一段時間,但此次衰退是一個轉折點,正在帶動世界應對危機的是亞洲而不是美國,這是史無前例的。
花旗集團歐洲經濟研究主管邁克爾·桑德斯表示,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經濟低迷和2001~2002年的經濟衰退中,美國都是全球經濟的火車頭。那時候,中國和亞洲其他國家還沒有足夠的資金儲備來應對經濟衰退。不過,近年來,受益於和西方國家的巨額貿易盈餘,中國已擁有超過2萬億美元的外彙儲備,有力地鞏固了其作為迅速崛起的經濟強國的地位。
美歐經濟複蘇得益於亞洲經濟的活躍。2009年上半年,中國取代美國成為日本主要的貿易夥伴,歐洲製造商也正在把目光從西方轉向東方。德國出口商協會國際部負責人延斯·納格爾表示:“我們在對美貿易中失去的東西,可以在中國找到。”
美國經濟有望在未來一兩年內恢複增長,這得益於中國和亞洲經濟活力的提升。此外,中國有可能繼續買進美國國債,美國目前急需大量資金投入經濟刺激計劃。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前任首席經濟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西蒙·約翰遜指出:“雖說亞洲的世界地位相對較低,但它反映了世界的變化方向,經濟實力正在轉化為政治力量。”
我們對世界上700多個城市,使用穀歌軟件監測它們在全球的經濟活動。30年前經濟重心在大西洋的另一端,在美國和西歐,因為基本上是這兩大地區主宰了整個世界經濟的發展。但在過去30年裏,全球經濟重心已東移了2000公裏,東移了地球半徑的1/3,不再在大西洋的中心了。如果把城市標出來,那麼北京、上海在右邊,而舊金山、華盛頓、紐約在左邊,連起來就是世界經濟重心的一個轉移軌跡。隨著時間的推移還將發生什麼?就是全球的金融中心、金融服務中心的轉移,隨著上海、深圳、北京在全球經濟當中越來越重要,這個重心將繼續轉移。
中國現在在世界經濟中的作用和地位也體現了全球經濟和金融中心的轉移。首先,全球經濟重心東移,速度越來越快,特別是全球經濟陷入衰退時。在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中,中國經濟及東亞經濟的表現都大大超過美國經濟,更超過了西歐經濟。
隨著這個趨勢的出現,還有一個新的趨勢日益明朗,那就是中國和東亞正在向消費驅動型經濟發展,不僅僅是經濟重心向這些地方轉移,這些地方的消費在經濟中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很多人將脫貧,並躋身中產階層,他們在解決溫飽問題之後需要更多的發展和越來越多的消費,要買車,要買電腦,要上網,要享受其他東西,這些需求將推動中國經濟的強勁增長,從而推動全球經濟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