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站在新的曆史起點上,有必要展望未來中國經濟的走向。新華社經濟分析師們經過廣泛深入的調研,對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新能源對中國汽車業的影響、未來中國能源消費格局、未來中國銀行業發展趨勢、中國紡織業的前景、文化創意產業的興盛、網絡生活的新階段、糧食供求的平衡、資本市場的深化和城市化發展水平等作出全方位預測。從中不難看出,經濟國際化、產業高級化、市場深度化,將貫穿於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全過程。
趨勢1:人民幣國際化步伐加快。未來10年,將是人民幣加快走向國際化的10年。2020年,人民幣在國際貿易結算中的比重將超過10%,在國際儲備和外彙交易中的比重將高達15%。到2020年,在美元沒有出現崩潰性貶值的情況下,人民幣兌美元的彙率將在4.2元兌換1美元左右,人民幣年均升值約4.5%。
今後10年,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將更多地受到中國經濟和外貿持續較快增長的推動,人民幣加快國際化將推動中國利率和彙率改革的進行、資本市場的擴展、貨幣監管調控水平的提高。
趨勢2:新能源助中國成汽車強國。在中低端汽車市場上將孕育出一批世界知名大眾品牌。到2020年,中國汽車保有量仍大大落後於美國,千人汽車保有量仍將不及世界平均水平。
汽車市場高速增長帶來的能源和環保壓力將推動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很可能成為中國汽車工業縮小與汽車強國之間差距的一個契機。
中國新車消費市場規模超過美國的時間可能比想象中要快,這一天將在2015年來臨。2020年,中國汽車年產量將超過2000萬輛,比2009年翻一番。屆時中國汽車保有量將達到至少1.85億輛,成為全球僅次於美國的最大的汽車消費市場。中國汽車出口占整個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將由2010年的7.3%提高到20%左右。
趨勢3:能源消費居世界第一,國內能源產出與需求間差距拉大,能源進口占總消費比例進一步提高。未來10年,中國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費國,但人均能源消費量仍隻有日本和西歐國家的一半,不到美國的1/3,相當於世界的平均水平。中國國內能源產出與需求間的差距將進一步拉大,能源進口占總消費的比例將從目前3%提高到2020年的20%。
中國能源政策將麵臨巨大壓力,國際上要求中國承擔更多減排義務的呼聲將逐漸高漲。國內民眾環保意識也將明顯增強。兩者將共同推進中國能源結構向清潔化轉變,經濟結構向低碳化轉變。
趨勢4:銀行將成為“金融百貨公司”。銀行杠杆化產品將通過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對實體經濟投資產生積極影響。未來10年,中國商業銀行將從傳統以“融資中介”為核心向以“財富管理”為核心轉變,零售業務將成為未來銀行的主要利潤來源,目前對銀行利潤貢獻最大的對公業務占比將明顯下降。
未來銀行將降低對通過客戶儲蓄來籌集資金的依賴性,金融創新帶來的高杠杆化金融衍生品將大大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傳統銀行存貸利差的贏利模式將逐漸讓位於中間業務的贏利模式。
趨勢5:由紡織大國邁向紡織強國。創新將促使中國紡織服裝產業結構向價值鏈高端延伸。未來10年,中國將由紡織工業大國躍變為強國。在紡織服裝市場整體保持快速增長的同時,家用尤其是產業用紡織品市場的擴展將尤為引人注目。就纖維消費總量而言,服裝、家用和產業用紡織品將“三分天下”。
未來10年,紡織工業在中國國民經濟實現21世紀頭20年發展目標的進程中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支撐作用。紡織工業產業規模將保持增勢,但增長速度有所放緩,產業結構得以優化升級。預計到2020年,中國纖維加工總量將突破4000萬噸,占全球總加工量的40%。
趨勢6:文化創意產業迅速崛起。潛力最大的是文化與其他產業尤其是製造業的深層結合。未來10年,文化創意與傳統產業將快速融合,形成一種新興的經濟發展範式——文化創意經濟。文化和創意元素的融入將提升傳統產業,而傳統產業的產品和服務也將成為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