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節 大師的投資智慧:快樂投資(1 / 2)

在未來的大牛市裏,大部分投資者衡量自己投資成功與否,往往隻看具體投入的收益率,卻從來沒有把心理這個無形的項目也作為成本計入。即你在計算投資股票盈虧的結果中,除了將各項和錢有關的成本計入外,是否還要將心理這個成本也一起算上呢?

“快樂”作為心理成本的一個重要指標,恐怕在現今中國股市很少被人當做一回事。大部分股民把投資股票當做自己生活的全部,當做生活的依靠,從此,除了全身心投入股市征戰外,他們幾乎和其他充滿樂趣的事情絕緣。每天他們睡覺醒來一睜開眼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股票,9點鍾出門去證券交易所營業廳的路上盤算的是股票,然後要花一整天時間坐在股票機前,時刻緊盯著上下波動的股價。於是,上證綜指的分時走勢圖成了投資股民的“心電圖”:大盤跳水,心驚肉跳;大盤漲升,又像吃了興奮劑似的。晚上他們回家來,想到的還是股票這一檔子事。股價的上下波動也增加了投資者的心理成本。股市是很會捉弄人的,攪得人心煩意亂,你心態一浮躁,立即就會犯錯誤,弄得壞了心情又賠了錢。

但在我周圍,也有不少朋友的投資心理成本是很低的,他們找到便宜的好股票買進來,然後便忘記它們。他們放心地工作、休息和生活。他們留出大把時間去旅遊,去周遊世界,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原因很簡單,投資是一項智慧的行為,不是一種心理負擔。當然在我周圍也有不少朋友,他們為投資股票所累,就算出差,打電話回來的第一件事要問的也是行情如何。

那樣辛苦賺錢,已背離了人生的真諦,也和投資初衷相去甚遠。投資本來是為了快樂,而現在投資了,卻一點兒快樂也沒有了。不但沒有快樂,連生命健康也搭進去了。據說,每一次股市大震蕩中都有人因情緒波動過大而搭上了性命。健康投資恰恰是投資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即使賺了很多錢,人沒了,錢還有何用?總之,有些投資者為股票活著,活得太累,投資使他們失去了真正意義上的生活,失去了曾給他們帶來無限成就感的工作和事業,也不得休息,當然也沒有了幸福。一句話,投資得太沒情趣,為了股票這東西,他們成了徹頭徹尾的股票奴隸。

“幸福學”理論近年來在西方非常流行,這個理論提出,我們的最終目標不是財富最大化,而是幸福最大化。投資是為了獲得回報,通俗地講是為了賺錢;賺了錢是為了生活得更好、更快樂,這指的就是低心理成本,反之就是高心理成本。要做到投資過程中的低心理成本,投資者就要學會快樂而富有地進行投資。快樂而富有地進行投資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但一旦進入這種境界,你就能真正體驗並享受到這種快樂投資的人生樂趣。投資者要做到快樂而富有,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四方麵加強修煉。

投資應舉重若輕。投資首先需要保持平和的心態。投資有苦有樂,既要麵對熊市期間股價低迷和調整的痛苦,又能在牛市的上漲行情中享受歡愉。關鍵是要學會控製自己的情緒,調整自己的心態,堅持長期投資。想在投資過程中享受快樂,就要改變短線衝殺的投資風格,較長時間內持有一家或少數幾家有潛力的公司的股票。其實站得離市場遠一點,反而能看到很多規律性的東西,離市場太近,整天講今天漲多少點,明天跌多少點,反而會迷失大方向。我的投資實踐表明,正確的長線投資回報比短線操作要高,真正的高贏利是孕育在時間的胚胎中的。

在低風險中等待機會。我是1999年開始進入A股證券市場的,投資時間有10多年了,這些年下來,投資體會還真不少。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我一直在總結經驗。和我一起投資的朋友,有些人有上千萬資產,現在還在繼續投資,也有許多因投資失敗而永遠退出證券市場的。為什麼會這樣?我之所以能堅持到今天,已培養出一種自己的投資風格,那就是不要冒險。市場總會存在機會,總會有在風險較低的情況下給投資者選擇的餘地,關鍵看自己能否在市場起伏中耐心地等待和尋找機會。很多人覺得買賣股票容易得很,剛賺了點錢就立刻開始尋找其他可買的股票。結果可想而知,又把先前賺的錢全賠回去了,甚至還輸了老本。自信心會導致驕傲,最終導致狂妄自大。要做到當市場浮躁時,自己能夠很清醒地認識到風險的存在,而在大家都悲觀時,能果斷出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