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教材的編製 影視教材的後期製作
一、電影教材的後期製作
1.毛剪
即剪輯的第一階段。“工作樣片”製成後,剪輯便按分鏡頭稿本對應每一鏡頭的編號,將全部鏡頭依次初步地連接在一起,為重拍、補拍提供依據。
2.工作樣片
彩色片合成後送製片人審查的第一部正片,稱為工作樣片。每次拍完的膠片送去洗印,以供導演及其助手審看的樣片也稱工作樣片。工作樣片在導演通過之前,布景是不能拆除的,因為常有工作樣片不合格而重拍的情況。
3.拷貝
英文Copy的譯音,原意是“複製”、“複本”。用於電影方麵,指一部影片攝製完成後,從底片(包括畫麵和聲帶)上複印出供放映用的正片。
(1)小拷貝。在洗印拷貝之前,為了決定哪個鏡頭用幾號光印,事前要從每一個鏡頭底片的頭或尾中不需要的畫麵部分剪下幾格,按順序接在一起,印出一條正片叫“小拷貝”。它好比整個影片的縮影,用它可以看出每個鏡頭的密度大小。
(2)校正拷貝。正片經過衝洗後,便成了可供攝製組及有關人員觀看的電影拷貝。如他們認為某幾個鏡頭的配光還不夠理想,還要進行修正,重新調整光號,以便印出標準拷貝。
4.套底
影片攝製工程的最後一項工作。指在“完成雙片”經審定認為合格後,將拍攝的底片,按照完成的影片進行剪接,並將聲帶片嚴格地配準畫麵。至此,拍攝過程便告完結。
5.剪輯
(1)將許多拍攝好的鏡頭和聲帶,按照導演的一定意圖連接起來,這便是剪輯。
(2)專指剪輯人員。剪輯人員的工作不僅是技術性的,優秀的剪輯人員能賦予影視教材某種統一性、某種節奏感,增強其藝術的感染
6.編輯
(1)按導演的意圖和分鏡頭稿本的要求,將許多拍攝好的鏡頭編在一起,便是編輯。
(2)指使用電子編輯機從事編輯工作的人員。
7.洗印
攝影感光材料衝洗和複印工作的總稱。將經曝光的黑白片、彩色片進行顯影、定影、水洗等工藝處理,黑白片上即顯出與被攝體明暗相反的黑白負象,或明暗相同的黑白正象;彩色片上即顯出色彩與被攝體互為補色的負象或色彩一致的彩色正象。然後複印在膠片上,再經衝洗後即成為電影片拷貝。
8.負片、正片、反轉片
(l)負片。一種能獲得負性記錄的感光材料。指黑白或彩色膠片經拍攝、衝洗而得到負極透明影像的片。被攝對象中最亮部分,在負片上密度最大,最不透明;被攝對象中最暗部分在負片上密度最小最透明。負片需經再次印相,才能獲得與被攝對象明暗一致的影像。負片用相紙印相即成照片,用幻燈幹版印相即成幻燈片。
(2)正片。一種供負片印片或放大而得到正性影像的透明膠片,如電影拷貝、幻燈幹版等。正片的特點是反差大、感光度低,尤其常見的黑白片隻感受藍、紫光波。因此,用其翻拍黑白原稿,製作幻燈片較適宜,而不宜用其拍攝人像和風景。
(3)反轉片。一種經拍攝和特殊顯影後,可直接獲得與被攝對象明暗相同影像的膠片。由於它的影像清晰度較高,層次和顏色也較豐富,所以可用其直接製版印刷或製作幻燈片。反轉片與正片是不同的。
9.鏡頭剪接點
剪輯影視教材時由一個鏡頭切換到下一個鏡頭的交接點。在正確的剪接點上切換鏡頭,能使鏡頭銜接流暢自然。尋找和選擇剪接點,是影視剪輯工作的主要內容之一。在連續構成的鏡頭中,最常見、最明顯的剪接點是動作剪接點。畫麵上表現的同一主體忽動忽靜,其動作的速度、方向突然變換,都有個轉折的地方,即動作剪接點。這裏切換鏡頭,可以使觀眾感覺不到鏡頭轉換的痕跡。
人物動作包括外部動作和內部動作兩個方麵,動作剪接點是單純以外部動作即形體動作為依據的,運用這類剪接點必須考慮影視教材的總節奏。有時,從影視教材的總節奏出發,需要舍棄某些動作剪接點,以人物的內部動作即情緒變化為依據,而形成情緒剪接點,即在人物激情的高潮處,利用前後鏡頭在情緒上的一致性來切換鏡頭,而不必一味強調形體動作的是否完成等,同樣可以使鏡頭銜接得十分流暢自然。
10.聲音剪接點
剪輯聲帶時,每段聲帶切斷並和下一段聲帶銜接的交接點。各種聲音都有其本身的規律性,並不是在聲帶的任何地方都可以下剪刀的。隻有結合畫麵內容,按照聲帶的特點,定準聲音剪接點,才能使聲音轉換自然,流暢、不露痕跡。
影視教材的聲帶基本上可分為語言(對白、旁白、獨白、內心獨白和解說)、音樂、音響效果三大類。語言的剪接點存在於聲音的間歇處。不論語句長短,有間歇就有剪接點,必須在完全無聲處下剪刀,如將尾音切斷,就會破壞教材的真實感。同時,語言的間歇有長有短,聲音剪得過鬆過緊,都會影響到語言的節奏,必須結合畫麵所表現的情緒來處理。音樂的剪接點在樂段或樂句的轉換處,否則會破壞樂曲的完整感。音響效果聲帶很複雜,根據影視教材內容上的需要,可以有多種多樣的創造性剪法。不過,任何一種具體的音響效果,也都有其本身的規律性。掌握了這種規律性,才能結合畫麵內容,找到正確的剪接點。
二、電視教材的後期製作
電視教材的後期製作也叫後期編輯。
1.電視編輯的作用
(1)藝術組合。鏡頭的組接在電視的製作過程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它不是一個簡單的畫麵組合過程,而是一種再創作。一部放映20分鍾左右的電視教學片,以平均每個鏡頭所占時間4秒計算,通常要由幾百個鏡頭組成,這些用攝像機記錄下來的畫麵,內容、構圖、場麵調度、鏡頭運動速度等都不一樣。同時,還存在許多重複拍攝和可供選用的素材。在編輯中應根據教學內容,對素材進行認真的整理和篩選,決定取舍,重新組合。
從眾多的素材中挑選出合適的鏡頭構成一部完整的電視教學片,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要重複一個個簡短的場景,並確定每個場景拍攝時不同的影別、角度以及鏡頭長度等,然後在後期編輯中用最合理的轉接方式確定下來,再加進各種所需要的音響效果,形成一部理想的電視教學片。所以,我們說所有的轉接在後期製作中都是創造的過程。在編輯時,要組合一係列的鏡頭或場麵時,就用組合方式;想要在某一處插入或用更合適的鏡頭來替代某個鏡頭時,則轉換到插入方式。我們的大多數編輯工作都是用插入方式來完成的。
在編輯中,大量的工作是調整修改。要進一步挑選出最有用的鏡頭,去掉不好的畫麵和無關的枝節。如需增加一些重新補拍的鏡頭,由於場景、色溫和背景聲音等都可能與原指標不太一致,修改時要進行修正。
2.技術合成從一個或數個放象機中挑選出合適的鏡頭複製到錄像機的磁帶上,這樣從放象機的磁帶上複製過來的每一段,不僅複製過來了畫麵,同時,還把它自己的控製磁跡也複製過來了。在組合編輯方式中,錄像帶上的控製磁跡是根據所複製畫麵(鏡頭)的長度,一小段一小段地連起來的。需要注意的是,由於錄像機的技術誤差,不能保證複製過來的控製磁跡達到完全的連續。這樣,就容易導致畫麵滾動或者拉道(圖像撕裂)。
在插入方式編輯過程中,是不動磁跡的,因為控製磁跡在插入編輯之前就已經連續地錄在磁帶上了。所以,在編輯時不必像組合編輯那樣一小段一小段地連接控製磁跡。這給編輯帶來許多好處。采用插入編輯方式來進行編輯工作,一是不會因為磁跡問題而出現畫麵滾動或拉道;二是當我們選用新的鏡頭或者片段來替代已編輯磁帶上任何位置的鏡頭或片段時,都不會影響這個磁帶前麵或者後麵的正常編輯。
2.畫麵組接的技巧
鏡頭與鏡頭的組接采取從接到切,是一種最基本的組接方式,其最大功能是可縮短段落的間隔,加強內容表現力,擴充影片的容量。在用於鏡頭、場景的轉換時,它要求從教學內容的內在聯係中,找出鏡頭之間的邏輯性、相似性、隱喻性,進行恰當地組接和巧妙轉場,也就是找出鏡頭、段落之間銜接的合理過渡因素。這些合理過渡因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