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緒論3(1 / 1)

6.旅遊協作係統方麵。在旅遊係統方麵,郭康曾就北方八省(北京、天津、河北、山西、遼寧、河南、山東、內蒙)提出構建我國最大的區域旅遊協作係統,形成以北京為核心的多中心、多層次、多功能、多市場的綜合性旅遊空間協作係統[32];佟玉權以區域係統結構理論為指導,闡述旅遊活動諸要素在特定部門特定地域上的結構問題,並提出結構優化的一般途徑,從係統科學的角度提出了科學組織區域旅遊係統結構的一係列理論與方法,對區域旅遊合作的理論進行了有益的探討[33]。

7.旅遊協作實證方麵。在國內,區域旅遊協作研究中涉及較多的是實證研究。如梁明珠通過對泛珠三角旅遊資源的分析比較,研究旅遊資源整合的模式,提出構建泛珠三角特色資源帶的設想和相關整合營銷策略,探討了泛珠三角區域旅遊合作的共贏之路[34];董觀誌、白曉亮從國際視野的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角度研究了廣深珠旅遊合作問題[35];崔鳳軍研究了杭州旅遊接軌上海的必要性、內容與措施,以更好地實現兩市旅遊合作發展[36];楊念具體分析了粵港澳旅遊合作在新時期麵臨的挑戰,提出自己的建議[37];張琛運用SWOT方法分析了長三角區域旅遊合作的優劣勢,提出建立長江三角洲區域旅遊合作的對策[38];馬曉冬、沈正平等提出了區域旅遊合作的理論框架,並且基於此框架進行了徐(州)連(雲港)旅遊帶實證研究[39];張河清以侗文化為紐帶,提出湘、黔、桂三省(區)省際邊境區域的旅遊開發應打破行政區劃限製,加強區域合作,構建中國侗文化旅遊圈[40];閆興亞在分析閩粵贛交界處資源特色的基礎上,認為閩粵贛邊界地區可以利用客家文化進行三種不同層次的區域旅遊合作[41];張新分析了中部五省區的旅遊機製、規劃、行業、標準對區域旅遊協作構成的障礙,探討了促進中部旅遊業共同發展的有效途徑[42]。此外,學者們還對京津唐、川黔渝、晉陝豫、環渤海、環太湖、環洞庭、大武漢、大三峽、大湘西、大香格裏拉等區域的旅遊協作進行了實證研究。

綜上所述,國內對區域旅遊協作的研究呈現出以下特點:1)理論建設較為薄弱。其他相關學科,如經濟學中最新研究成果很少被用來分析我國區域旅遊協作問題,運用較少,許多學者做出的結論失之淺顯;2)個案研究多偏重於協作構想的提出,且不同學者對不同地域的協作構想在分析上有雷同傾向,缺乏研究方法上的創新;3)區域旅遊協作中存在問題的介紹與評述,大多數以報道和議論形式發表,缺乏對存在問題的係統歸納;4)已有區域旅遊協作規範研究中,大量學者采用“應該……”、“要……”模式,而對這種對策的理論基礎、價值判斷標準、實際操作方式以及為什麼“應該……”缺乏深入探討。另外,許多研究仍停留在“原則”羅列上,對區域旅遊協作發生發展規律與內生機製研究不夠。

1.4研究目的和內容

本文通過對京冀地區旅遊發展和合作現狀的分析,發現旅遊合作中的問題,並立足區域分工理論、邊緣核心理論和產業集群等理論,通過對京冀地區的旅遊資源、交通環境和產業鏈進行分析,提出區域合作的具體方案。

1.5研究方法與思路

1.5.1研究方法

本文采取理論探討與實證研究相結合的辦法,在研究過程中采用如下幾種方法:

1.文獻研究

本文通過檢索大量的相關文獻資料,對國內外區域旅遊協作發展的研究狀況和典型案例進行梳理、綜述,了解這一領域國內外發展動態、一般規律和未來趨勢。此外,也通過研讀相關交叉學科的研究成果,如博弈論、福利經濟學、區域一體化等相關領域的文獻資料,為論文提供理論背景支撐。

2.案例分析

本文根據現實需要,以京冀地區為實際案例,區域旅遊協作進行了案例分析。以京冀地區這樣一個我國很熱的旅遊協作區域為實證案例,既可以避免案例分析的以偏概全之傾向,又有利於解決實際問題,必要性和可能性兼有,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俱在。

3.專家谘詢

對研究過程中遇到的某些問題和研究結果進行專家谘詢,專家谘詢的方式可以是網上谘詢,也可是通信谘詢,或麵對麵谘詢,通過專家谘詢為本文的研究提供重要的觀點支持和幫助。

1.5.2研究思路

(1)提出研究對象。本文主要研究京冀地區區域旅遊協作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2)分析問題。運用運用區域協作的基礎理論,分析京冀地區旅遊的資源、交通、產業鏈方麵的優勢和劣勢;

(3)解決問題。通過對京冀地區分析,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