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階段,即2000年至2010年為小富階段。經過數年開發建設,西線擺脫貧困,經濟進入工業化新的起步階段,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相當地位,地區產業優勢已開始形成。因此,地區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除要及時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外,更須依靠提高區內“基本要素”的素質——引進新技術、新裝備、提高勞動者的科學文化水平、完善投資環境。這一階段的資金投入仍要立足本地資源,其空間流向仍要集中於主要增長極。具體來說,首先加強枝柳和湘黔鐵路沿線的懷化、吉首、張家界市、洪江、漵浦、石門等城市的投入,重點培育主導產業。同時,要進一步擴大電力、建材、食品、旅遊等優勢產業部門在國內外市場的占有率,並圍繞上述優勢產業建立關聯行業(如圍繞電力工業發展高能耗工業),使產業結構逐步有序化,不斷發展第三產業,進一步提高交通運輸能力,旅遊業繼續上檔次、上水平,增強區域開發與發展的後勁,使區域經濟向穩步成長階段邁進。
第三階段,即2010年至2020年為西線經濟的振興階段。此階段的總目標是在枝柳、湘黔鐵路沿線形成一條由經多年培育的經濟增長極組成的產業密集帶,其影響和輻射範圍不僅覆蓋全區,而且要達到湘中甚至全省。屆時西線工業已有一定水平,交通運輸、郵電通信等基礎設施也較齊備,第三產業尤其是旅遊業等已達到全省較高水平;在極化效應的作用下,生產部門多樣化、協作配套已有一定條件;區內資金已有相當的積累能力,勞動力整體素質也有相應提高。西線的開發要適時向全地區縱深發展,工業向縣、市中心城鎮擴散,農業也要向建設以優質名特鮮活為特色的專業化基地方向發展,中心城市具有自我生長能力的工業要適時發展新興的、高技術和深加工產業,力圖使西線與東線對應,構成支撐全省經濟發展格局的兩大經濟走廊。
二、西線開發建設的重點
區域開發重點的選擇和確定,要根據區域的資源態勢、區位特征、市場導向等狀況,經過深入分析研究,才能得到比較切合實際的結論。西線的區位有五省區相鄰的邊緣優勢,交通有中轉站的特色,資源有山水林草礦的重點;同時有以農副產品為原料的加工工業發展的物質基礎,雖然暫時沒有大舉進入沿海和國際市場,但有相鄰省區的市場可以開拓;這些都為該地區區位優勢的轉化、資源的開發和產業的拓寬,提供了重點開發的契機。據此,我們認為西線近期、乃至中遠期開發建設的重點,可選擇以下幾方麵。
1.利用區位優勢,發展邊境貿易和經濟聯合,促進地區的社會經濟全麵發展。近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交通和經濟的發展,西線與四省區毗鄰地區的邊境貿易、經濟聯合日益活躍。今後要順應這種趨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創造多種有利條件,製定有關優惠政策,擴大邊境貿易和經濟聯合的規模,使西線成為我國南方重要的商品、資金、信息的集散中心。
2.加強資源開發,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西線資源潛力的重點有三。第一是山地資源。該地區山地麵積一般都占土地麵積的70%以上,其麵積達6000萬公頃。這些山地多數宜於發展林業和草食性畜牧業,目前除南部森林麵積較大外,北部森林破壞較嚴重,林地利用不高,具有很大的開發潛力。今後要重點開發山地林業和草食性畜牧業。以湘西南的通道、會同、靖州、綏寧、城步、沅陵等縣為主建成全省重點用材林和林副特產商品生產基地;以黔陽、懷化、芷江、新晃、漵浦、辰溪、麻陽、瀘溪等縣市為主建成果木經濟林商品生產基地;以湘西北的自治州、張家界市所轄各縣市和石門縣為主建成用材林、經濟林(油桐、烏桕、板栗等)和草食性畜牧業生產基地,但後者當前應重點以恢複山地林木植被,保持水土,保護環境為主。第二是水能資源的開發。湘西南以開發沅水幹流水能為重點,按沅水幹流及六大支流的梯級開發方案實施。近期修建的主要水電站有白雲水電站(裝機5萬千瓦,城步縣)、洪江水電站(14萬千瓦,洪江市)、五強溪水電站(120萬千瓦,沅陵縣)、鳳灘水電站(擴建30萬千瓦,沅陵縣)、高灘水電站(5.6萬千瓦,沅陵縣)等。湘西北以開發澧水和酉水的水能為主,近期開發的主要水電站有黃虎港水庫水電站(21萬千瓦,石門縣)、皂市水庫水電站(4.8萬千瓦,石門縣)、江埡水電站(30萬千瓦,慈利縣)、宜衝橋水電站(4萬千瓦,慈利縣)、魚潭水電站(5萬千瓦,張家界市)、碗米坡水電站(16萬千瓦,保靖縣)、淋溪河水電站(80萬千瓦,桑植縣)、涼水口水電站(12萬千瓦,桑植縣)等。這樣,全地區即可形成“以水興電、以電壯工、以工促農”的水電開發利用新態勢;同時,開展“一水多用”研究,使之兼收發電、灌溉、航運、養殖、防洪等綜合效益。這樣不僅可將西線建成全省的水電能源基地,還可促進工業的發展,開創經濟進步的新態勢。第三是礦產資源的開發。湘西北地區要注重目前省內及毗鄰地區較缺的鋁、磷、瓷土、錳等礦種的開發,湘西南則可以金、銅、磷、瓷土及其他非金屬礦的開發為主。礦產資源開發同時可充分利用本地區水電能源豐富的優勢,發展一些高耗能的原材料加工業,增強礦產資源的市場競爭力。在上述三項重點資源開發的基礎上,爭取形成西線“兩水”(水電、水果)、“三業”(林業、牧業、建材業)等支柱行業,帶動和支持其它工業的發展。
3.發展農業和以農副產品為原料的加工業。近期西線農業發展的首要任務是要提高耕作技術,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實現精耕細作的集約經營,努力提高現有耕地的糧食單產,力爭在2000年以前使糧食單位麵積產量達到1994年的全省平均水平(8.18噸/公頃)。在全麵提高糧食總產的前提下,確保全區穩定脫貧,並為地區工業和城市化的發展打下一個堅實的物質基礎。同時,也要大力發展柑桔、李、梨、棗、獼猴桃、刺梨等多種水果,除了努力提高栽培技術的科學水平,重視良種的培養和產量、品質的提高外,還要注重加工、保鮮等技術的引進和推廣。發展罐頭、果脯、飲料等加工業,提高農副產品的附加值和加工深度,擴大果品市場。此外,西線的新晃、懷化、麻陽、鳳凰、龍山、桑植、瀘溪等縣土質、氣候等條件較適宜於煙葉生長,又有栽培煙葉的習慣和技術,因此要注重發展卷煙業,並以此帶動造紙、印刷、包裝等行業的發展。西線的藥材資源較豐富,以牛、羊、豬為主體的畜牧業也有較好基礎,各地要充分利用這些優勢,發展醫藥、皮革和服裝等輕工業。隨著西線水電建設的展開,城鎮建築量的加大,建材消耗量將迅速增加,各地要順應這種趨勢,發展多種建材生產和加工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