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正月習俗(1 / 1)

在中國,兵戎自古是大事,祭祀也是大事,古人是非常重視。過年,是中國人最重視的傳統節日。和節氣是相配搭的,和傳統習俗相聯係,和地域及人們的生活水平有關係。過去,那是神話般的愜意,充滿濃濃的節日氛圍。懷念那種日子,靜靜地品味。人們真的把節日當做一個隆重的儀式,可以停歇休息,可以郊遊玩耍,可以祭祖懷遠,可以暢敘親情。盤點曆史上的傳統節日,我們做一些回顧。今天的傳統節日,就是大量的消費,吃喝是最普遍的行為。長假是怎麼一回事,累得夠嗆,就是一個節日。今天不反省,是人們淡漠了傳統節日最內核的東西。拚命地回家,就為回家聚在一起。這裏湧動的是親情,不是這份親情,根本就沒有必要這般“折騰”,過年回家的路,充滿艱辛與甜蜜。久別重逢的喜悅,現代人漸漸遺忘。難以割舍的親情友情愛情,今天被更多的人看輕看淡。此一時彼一時,不可同日而語也。“故鄉情結”不是淡忘了,我們走的太匆忙,顧不上了。故鄉變化太快,改變太大,還能說些什麼。心中的故鄉,留在了永遠的夢中,現實的故鄉,已經不令人留念。落葉歸根,安土重遷,不會過時的,要到一定時候,一定的年齡段,自然該來的會來。雲南的殺年豬,過年前吃殺豬飯很流行。大家來幫忙,親戚朋友聚一堂,提前開開心心吃實惠大餐,醞釀濃濃的年味。一般村子都離集鎮遠,買新鮮豬肉不容易。每年殺一頭豬,有鹽醃製成幹肉,即方言說的老臘肉,有獨特的地方風味。一者自家人可以隨時需要就食用,二者有客至,招待是必須的,有酒有肉才成宴席。年三十的祭祀祈福。敬祖宗的儀式從古至今沒有改變。門兩旁會燒香,大門兩旁是燒高香,很大的那種。用一個簸箕之類的擺上豬頭四腳,還有用碗裝上飯菜,四碗至八碗。主祭一般是父母,爺爺奶奶在的話,就由他們代勞。遇到有門的地方,把祭品舉過頭頂,放下,讓後磕三個頭,嘴裏說一些話。告訴離去的人,過年了來領受;告訴大鬼小鬼,不要來沾惹我們家;告訴老祖宗,保佑全家順利平安,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其實,北方的有些地方,請關公、關平、周倉合作,或許還有一隊士兵,前麵置一個叫虛耗的,可能是一個小鬼吧。到村中任何一家,繞一圈就跑出來,同時大喊幾聲,家家都會去到,圖個吉利。儀式到最後,由關公用偃牙大刀虛擬砍殺虛耗,求得清潔平安。這個古老而神秘的儀式,一直流傳,人們都在踐行。年俗成了習俗,這是可以理解的。從思想上,希望來年好,祝願家人不生病。至少存一份美好的願望,留一個念想。從心理上,至少給人以心理的安慰,能活得淡定從容些。吃年夜飯時,雞頭一般給男性長者吃,會很完整地把骨頭擺放在桌子上,搭建了看看,說出一些道道來,預測來年的凶吉。大年初一的拜年收紅包,放鞭炮,逛廟會。早上起來,開門第一件事情就是放鞭炮,劈劈啪啪,此起彼伏,山村如此,小鎮如此,城裏亦是如此。聲音越響亮,越表明來年之清潔平安。是中國人都相信,這不是迷信,是千年的習俗。開門納福,喜待來拜訪的親人。給老人拜,祝高壽平安;小孩往往會收到紅包,數額不大,小孩可以在春節期間自由支配,買吃的、玩的。最多的是去逛廟會,看稀奇古怪的各種表演,吃各種特色小吃,參加各種好玩的遊戲活動。正月初八古城踩高蹺,唱大戲。踩高蹺是一種講技巧的表演,越高難度越大,走起來有些詭異,再加上怪異的服飾,多樣化的表情,煞有看頭。因為來的人多,自然有商品交換,其實,湊熱鬧的心理更重。多了些地方的花燈,方言的韻味,還是挺有意思的。倒是傳統的劇目,沒有多少人真正看得懂,聽不進去。其實,應一下節氣,圖個高興,熱熱鬧鬧,開開心心過年就是了。爬土主寺,敬香祈求平安。陸陸續續的往東山進發,人們好像很是積極,發自內心的願望。相對是老人更多些,燒香,磕頭,祈願,這種儀式,沒有半點馬虎,程序是相當講究的。正月十六過小年,吃湯圓,元宵節猜謎。我們不過正月十五,也許是“十五的月兒十六圓”的說法。大魚大肉吃膩了,吃些甜味的食品,那也是一種享受。八十年代的春節期間,印象深刻的是這樣的印記。這種年味很濃,長長的日子裏,人們在這農閑時間,好好放鬆。開春後,人們又該忙碌起來,春耕要來,有得忙的。春來得早,還是有寒氣的,並不舒服。倒是自由,沒有什麼限製,漫山遍野的瞎跑,溝裏河裏捉魚,手頭有壓歲錢,雖然不多,總可以買點東西吃,買點連環畫。在那個物質極度貧乏的時代,有點零食吃,及其滿足,這是最高的獎賞,似乎吃什麼都香極了。在那個精神生活幾乎沒有的時代,看看連環畫,成為兒時最為珍貴的記憶。至於今天的公曆每年2月14日,說是西方的**節。據說要買巧克力,據說要送玫瑰花,據說要聚在一起狂歡。其實,存在的有其合理性,倒是不必去管。反是更多中國人忘卻了中國傳統的七夕,那個魅力十足的節日,那個動人的傳說,那個充滿中國味的故事。牛郎與織女那個淒美而溫馨的故事,千百年來影響著中國人固有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