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成功地實現了從貧窮到逐步富裕,從農村到城市,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從單一的公有製經濟到公有製為主導的混合所有製經濟,以及從封閉經濟到融入全球經濟的重大轉變。即便是遭遇全球性的金融海嘯,中國也沒有放慢自己發展的腳步,通過及時部署大量有效的刺激政策,中國得以成功避開了全球經濟危機的諸多不良效應,成為第一個走出危機的經濟體。2009年初,中國經濟增長的複蘇不僅有助於緩解全球經濟的衰退,也為全球經濟複蘇鋪平了道路。目前,中國已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同時,中國還是全球最大的出口國,全球最大的外彙儲備國和第二大世界投資中心……據有關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經濟同比增長10.3%,其中四季度同比增長9.8%;中國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分別實際增長7.8%和10.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5.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23.8%;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上年增長18.4%。可以說,中國經濟增長和國家建設的成就和經驗不僅對於自身進一步的改革和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而且對於世界其他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也同樣具有借鑒意義。
在驕人的數據背後,一些人也對其中潛伏的問題表示了擔憂:中國三十年的經濟高增長,是資源消耗型的發展,是投資和出口拉動型的發展,是一、二、三產業不協調的發展,是處在國際產業分工中低端的發展。雖然中央一再指示要推動經濟結構調整,解決當前突出矛盾。但原有的發展方式仍舊主導著許多地方的發展,“GDP崇拜”、“經濟增速被增長”、“土地財政”等問題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順著這樣的思路,發展經濟就是搞投資、上項目,設園區、建城市。據報道,湖北省計劃未來6~8年投資的總規模超過12萬億元,其中有6萬億元投資要在2012年前推出;重慶市也提出1萬億元的年度投資計劃。而隨著土地、能源、人工等要素成本的上升,我們原來所依賴的低成本“比較優勢”正在逐步喪失,未來我們將遇到資源環境壓力、發展不均衡等尖銳挑戰。
正是這種發展的兩重性引起了理論界對於中國的經濟奇跡及其發展經驗的廣泛熱議,國內外眾多社會科學領域的學者都參與其中,近年來關於“中國模式”是否存在,如果看待“中國模式”的大討論便是這種研究圖景的集中反映,學者們紛紛探求為何隻有中國采納了正確的發展“處方”?對於中國而言,已經進入到發展深化的新階段,一方麵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市場經濟體製已經確立;另一方麵經濟增長的製約因素愈發凸顯,市場秩序的無序和混亂也依然十分嚴重。和其他發展中國家一樣,我們也在不同程度上遭遇了社會問題和社會矛盾凸顯、政府信用低下的考驗,完成進一步“發展”與“持續增長”的要求迫在眉睫。但中國的未來究竟是怎樣的一番景象?中國目前的經濟增長模式和目標模式之間是否存在體製差距?市場經濟體製改革的有效路徑到底是什麼?實現改革、轉型和發展的障礙將會是什麼?政府又將在其中扮演什麼角色?諸如種種疑問都需要給出明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