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六畫(5)(1 / 3)

此處不留人,更有留人處

原著

《金瓶梅》第75回:“就是剛才對著大官兒,我也沒曾說甚歹話,怎就這般言語,潑口罵出來!此處不留人,更有留人處。”

釋義

人總歸會有生路,有辦法,這裏不容留人,自然另有安身容人的地方。這是對不能被人所容留的憤激之辭。

出典

南朝·陳叔寶《戲贈沈後》詩:“留人不留人,不留人也去。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

例句

唐·顏師古《大業拾遺記》:“麗華拜帝一章,辭以不能。麗華笑曰:‘嚐聞此處不留儂,會有留儂處,安可言不能。’帝強為之操觚。”元·無名氏《劉弘嫁婢》第1折:“便好道:此處不留人,自有留水處。哦,是留人處。”明·顧大典《青衫記》第27出:“此計甚妙。正是: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明·湯顯祖《紫簫記》第10出:“他貴遊公子,年少才人,此處不留人,定有留人處,隻好一兩日間定貼此事。”明·許自昌《水滸記》第20出:“適蒙寨主峻拒,隻得拜辭。俗語說得好: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明·鄭若庸《玉玦記》第29出:“此處不留人,那有留人處。大姐唧唧噥噥說些什麼?”明·洪楩《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哥嫂休送我自去,去了你們得伶俐。曾見古人說得好:此處不留有留處。離了俗家門,便把頭來剃。是處便為家,何但明音寺?散旦又逍遙,卻不倒伶俐!”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13:“若要奉承人,卦就不準了;若說實話,又惹人怪。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24:“嚐聞:此處不留儂,會有留儂處。安得言不能耶?”明·馮夢龍《喻世明言》卷3:“金奴一家別了吳山,當日搬入城去了。正是: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明·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87回:“此處不留人,更有留人處。這可與我不相幹。我來,你趕我出去,可再不許說閑話了。”清·李玉《清忠譜》第2折:“我自去了,省得在這裏淘氣。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清·陸士諤《十尾龜》第38回:“我們舍弟也沒工夫和他們爭論,向李紳道:‘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清·鄒必顯《飛跎全傳》第21回:“若還此處不留人,自然該有留人處。”清·王浚卿《冷眼觀》第27回:“想將養好了,湊些盤纏錢,讓他此處不留人,另找留人處。”清·俞萬春《蕩寇誌》第76回:“我兒,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何必執著,去休,去休!”清·丁耀亢《續金瓶梅》第60回:“自古道:此處不留人,還有留人處。一個佛國地方,這位女菩薩和這比丘尼們全不學好,就不布施也罷,因何破口傷人?”清·無名氏《常言道》第5回:“有所聞而來,有所聞而去。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清·無名氏《飛花詠》第4回:“俗語說得好:此地不留人,自有留人處。若留在本地,恐怕累人,我今將他帶到別方,再怕什麼?”清·無名氏《繪芳錄》第51回:“俗說: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各顯各的神通,各出各的手段。”

竹葉穿心,桃花上臉

原著

《金瓶梅》第78回:“你一盞,我一鍾。須臾,竹葉穿心,桃花上臉,把一錫瓶酒吃的罄淨。”《金瓶梅》第82回:“常言:風流茶說合,酒是色媒人。不覺竹葉穿心,桃花上臉,一個嘴兒相親,一個腮兒廝揾,罩了燈,上床交談。”

釋義

美酒滲入心胸,紅色顯現臉麵。意指飲酒過後,臉頰泛紅,麵色紅潤。竹葉,指美酒。桃花,指酒後的臉色猶如桃花,格外紅潤。

例句

元·王實甫《芙蓉亭》殘劇:“你見我兩朵桃花上臉來,則怕你悔後也棟梁材。”元·無名氏《留鞋記》第2折:“我這裏一雙柳葉眉兒皺,他那裏兩朵桃花上臉來。”元·施惠《幽閨記》第22出:“調和曲蘖多加料,釀成上等香醪。籬邊風旆似相招。三杯傾竹葉,兩臉暈紅桃。不飲傍人應笑你,百錢鬥酒非高。莫言村店客難邀,神仙留玉珮,卿相解金貂。”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8:“當時崔寧買將酒來,三杯兩盞。正是:三杯竹葉穿心過,兩朵桃花上臉來。道不得個春為花博士,酒是色媒人。”明·無名氏《萬錦情林·張於湖宿女真觀記》:“正是:竹葉穿心過,桃花上臉來;茶為花博士,酒是色媒人。燈光之下,看妙常有傾國傾城之色。”明·無名氏《隋煬帝豔史》第1回:“尉遲女酒量原淺,因文帝十分錯愛,勉強吃了幾杯,不覺紅入四肢,兩朵桃花上臉。”清·曹去晶《姑妄言》第18回:“命兒笑吟吟相讓,飲過數杯。古語道:三杯竹葉穿心,兩朵桃花上臉。”

自古人無千日好,果然花無摘下紅

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