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七畫(4)(1 / 3)

例句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3:“自古道:無巧不成話。恰好有一人從牆下而過,那人姓卜名喬,正是莘善的近鄰。”明·淩蒙初《初刻拍案驚奇》卷32:“狄氏如此美豔,當此風俗,怎容得他清清白白過世,自然生出事體來。又道是:無巧不成話。”明·淩蒙初《二刻拍案驚奇》卷32:“又道是:無巧不成話。四川後任茶馬王渥少卿,聞知朱景先丁了母憂,因是他交手的前任官,多有首尾的,特差人齎了賻儀奠帛,前來致吊。”明·周楫《西湖二集》卷12:“真個無巧不成話,這杏春小姐也最喜的是那簫,是個女教師教成的。”明·方汝浩《禪真逸史》第38回:“自古無巧不成話,這匠作頭兒不是別人,乃金陵妙相寺中鍾守淨的行童來真。”明·施耐庵《水滸傳》第24回:“自古道:沒巧不成話。這婦人正手裏拿叉竿不牢,失手滑將倒去,不端不正,卻好打在那人頭巾上。”明·無名氏《檮杌閑評》第25回:“正是:無巧不成辭。卻好東阿的田知縣上府,打從九龍驛過,見滿路上男男女女,紛紛攘攘的行走不絕,便叫地方上人來問。”清·劉璋《斬鬼傳》第6回:“告示展掛出來,常言道:無巧不成話。恰好地哩鬼過來。”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5回:“至於那老店主的一番好意,可巧成就了騾夫的一番陰謀,那女子如何算計得到?這又叫作無巧不成書。”清·錢彩《說嶽全傳》第35回:“常言道:無巧不成話。那隻鹿剛剛跑到那林邊,被那使刀的女子加上一刀。”清·張南莊《何典》第5回:“那活死人已有十幾歲,出落的唇紅齒白,粉玉琢的一般,好不標致;更兼把些無巧不成書,都讀得熟滔滔在肚裏。”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42回:“從來說得好,叫做:無巧不成書。偏偏康太尊辦得凶,偏偏就有人投在他羅網之中。”清·丁耀亢《續金瓶梅》第9回:“世間無巧不成話。當初西門慶家因李瓶兒招了蔣竹山,曾把他痛打一頓,使光棍草裏蛇領著個破落戶作踐不堪,無麵目在縣居住。”清·吳沃堯《九命奇冤》第6回:“真是無巧不成書,剛剛冤家路窄,他兄弟二人,取道前行,並不留意,卻被宗孔看見了,暗想這一條是往茶樹的大路,他們到那裏做什麼呢?”清·陳忱《水滸後傳》第31回:“正要差人去打探李俊年甲,誰知無巧不成話,那李俊的年甲不消差人探聽得,自然知道。”清·王浚卿《冷眼觀》第9回:“真是無巧不成書,剛剛我隔房間就住了個髦兒戲館的帳房先生。”清·頤瑣《黃繡球》第12回:“那乳娘雖隻答應了,卻原不在心上,紳士老爺更是說過也忘記,正是無巧不成書,這件事又早被黃禍曉得。”清·曾樸《孽海花》第29回:“無巧不成書!說到曹操,曹操就到。職道才和美菽在裁判所裏遇見陳千秋,正和美菽講哩!”清·吳沃堯《恨海》第1回:“說出來真是無巧不成書。這一個院子,三家人家,四個小兒女,那時都在六七歲上。”清·吳沃堯《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21回:“說也奇怪,就同那作小說的話一般,叫作無巧不成書。”清·羽衣女士《東歐女豪傑》第1回:“自古道:無巧不成話。恰可當時有一位美國西婦,自二十來歲便到中國傳教,那日正要往禮拜堂念經,剛從那僻靜地方經過。”清·無名氏《瓦崗寨演義》第5回:“自古道:無巧不成話。少時換席,羅成散步渚陂,在空地一走複身,雄信偶步出殿兩下相撞。”清·無名氏《林蘭香》第7回:“俗說無巧不成拙,又道是萬般都由命,假使當日愛娘未走,燕麥卿即來,則彼此相見,豈不是奇逢?”清·無名氏《粉妝樓全傳》第17回:“當時無巧不成辭,柏小姐上吊的這棵樹,原是墳外的枝杈,攔在路口,小姐才吊上去的時候,早遇見一位救星來了。”清·無名氏《繡戈袍全傳》第5回:“不料世間有如此便宜的,真乃無巧不成奇。”清·無名氏《小五義》第11回:“此潭水勢亂轉,鵝毛轉在當中,都要沉下海底,何況是印!總有個巧機會,又道是:不巧不成書。”民國·夢筆生《金屋夢》第4回:“世間無巧不成話。當初西門慶因李瓶兒招了蔣竹山,曾把他痛打了一頓,使光棍草裏蛇領著個破落戶作踐不堪,無麵目在本縣居住,一向在別州外府,賣藥十年。”民國·蔡東藩《清史演義》第2回:“也是尼堪外蘭惡貫滿盈,命數該絕,正在城中探聽消息,躑躅前行,無巧不成話,偏與差弁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