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上不足,比下有餘
原著
《金瓶梅》第26回:“你如今將上不足,比下有餘,守著主子,強如守著奴才。”
釋義
跟好的相比略顯不足,跟差的相比好得較多。表示處於中等水平,多用於自慰或勸人。
出典
戰國·莊周《莊子·駢拇》:“故合者不為駢,而枝者不為跂;長者不為有餘,短者不為不足。”
例句
漢·趙岐《三輔決錄》:“上比崔杜不足,下比羅趙有餘。”晉·張華《鷦鷯賦》:“鷦鷯巢於蚊睫,大鵬彌乎天隅,將以上方不足,而下比有餘。”南朝·宋·範曄《後漢書·趙岐傳》卷64李賢等注引《三輔決錄》:“(張伯)英頗自矜高,與朱賜書雲:‘上比崔杜不足,下方羅趙有餘’也。”唐·房玄齡等《晉書·王湛傳》卷75:“時人謂湛上方山濤不足,下比魏舒有餘。湛聞曰:‘欲處我於季孟之間乎?’”宋·無名氏《東坡問答錄》:“東坡一日會為佛印禪師題真讚雲:‘佛相佛相,把來倒掛,隻好擂醬。’別一日,佛印禪師卻與東坡居士題雲:‘蘇胡蘇胡,比上不足,比下有餘。’蓋子瞻多髯也。”明·羅貫中《三遂平妖傳》第1回:“你家中吃的有,著的有,又不少什麼,家裏許多受用;將上不足,比下有餘,緣何恁般煩惱?”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20:“此時,王員外家火已是做完,張權趁了若幹工銀。王員外分外又資助些銀兩,依舊在家開店過日。雖然將上不足,也是比下有餘。”明·天然癡叟《石點頭》卷4:“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將就度日罷了。”清·王浚卿《冷眼觀》第24回:“小弟在水族裏頭,要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了,滿擬都可以有一碗麵吃吃,誰知上了天平稱一稱,隻有四兩零頭的數目,去定例還差九斤呢!”清·沈複《浮生六記·養生記道》:“古人雲: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此最是尋樂妙法也。”
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
原著
《金瓶梅》第12回:“這西門慶不聽萬事皆休,聽了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金瓶梅》第59回:“西門慶不聽便罷,聽了此言,三屍暴跳,五髒氣衝,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
釋義
怒氣從心底迸發出來,惡意自膽邊延展開來。由於心中十分激憤,喪失理智,產生衝動的念頭,什麼事情都可能做出來。
例句
元·無名氏《新編五代史平話·梁史平話》卷上:“朱溫未聽得萬事俱休,才聽得後,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卻不叵耐這黃巢欺負咱每忒甚!’”元·無名氏《七國春秋平話》卷下:“石丙聞知樂毅用計,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綽半破石搥,出陣覷袁達頂門上便打。”元·鄭光祖《三戰呂布》第3折:“惱的我惡向膽邊生,不由我怒從心上起。”元·尚仲賢《氣英布》第2折:“直氣的咱不鄧鄧按不住雷霆,眼睜睜慢打回合,氣撲撲重添囈掙,不由咱不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元·無名氏《張協狀元》第1出:“強人不管他說,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左手捽住張協頭梢,右手扯住一把光霍霍冷搜搜鼠尾樣刀。”明·許自昌《水滸記》第24出:“你不消進來得,待我與你拿進去,就差人去拿便是。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明·無名氏《騙英布》第3折:“不由我惡向膽邊生,怒從心上起。今朝若見你元戎,暢道是美。”明·馮夢龍《喻世明言》卷38:“任圭雖是大孝之人,聽了這篇妖言,不由得: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13:“押司聽說,不覺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把那先生捽出卦鋪去。”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34:“孫大娘不聽時,萬事全休,一聽了這句不入耳的言語,不覺: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明·淩蒙初《初刻拍案驚奇》卷11:“王生聞得這話,一發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連忙教家僮扯將下去,一氣打了五十多板,方才住手,自進去了。”明·淩蒙初《二刻拍案驚奇》卷10:“莫媽聽得哭著親爹,又見這般打扮,不覺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嚷道:‘那裏來這個野貓,哭得如此異樣?’”明·周楫《西湖二集》卷5:“那李鳳娘本是一片忤逆不孝之心,正是要雞蛋裏尋出骨頭之人,聽了此話,一發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9回:“黃飛虎一見,火從心上起,怒向膽邊生,站立午門正中,阻住二將。”明·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63回:“素姐不聽便罷,聽得這話,真是怒人心上起,惡向膽邊生,不肯久坐,辭了智姐回家。”明·羅貫中《三遂平妖傳》第25回:“卜吉見那婦人,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明·羅懋登《西洋記》第5回:“碧峰長老慧眼一開,又隻見那個弟子弄了一個神通,躲在那紅通通的火焰裏麵。長老也自趕得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明·施耐庵《水滸傳》第31回:“武行者看了,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便想到:‘這是山間林下出家人,卻做這等勾當!’”明·施耐庵《水滸傳》第34回:“秦明見說反了花榮,便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氣忿忿地上馬,奔到指揮司裏。”明·施耐庵《水滸傳》第38回:“李逵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跳起身來,把兩個指頭去那女娘子額上一點。”明·施耐庵《水滸傳》第52回:“朱仝一見李逵,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掣條樸刀,徑奔李逵。黑旋風拔出雙斧,便鬥朱仝。”明·施耐庵《水滸傳》第87回:“那寇先鋒望見砍了瓊先鋒,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躍馬挺槍,直出陣中,高聲大罵:‘賊將怎敢暗算吾兄!’”明·吳承恩《西遊記》第53回:“那真仙不聽說便罷,一聽得說個悟空名字,卻就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明·吳承恩《西遊記》第81回:“他便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高叫一聲:‘你這眾和尚好呆哩!隻曉得那妖精,就不曉得我老孫的行止麼?’”明·無名氏《啖蔗·王文豪傳》:“王生聞此語一發,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喝叫家僮扯將下去,一氣打五十板,方才住手,打得皮開肉綻。”明·無名氏《五鼠鬧東京》卷2:“施俊一見怒從心上起,惡在膽邊生,趕向前揮一拳去,卻被妖怪隔住,兩個扭住一團互相爭辯。”明·無名氏《楊家將演義》第1回:“正是: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腰間取出尖刀,寒光凜凜,殺氣騰騰,複入書院。”清·徐震《珍珠舶》卷6第3回:“當下趙誠甫一見,止不住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急忙揪了頭發,撳在地上,揮拳亂打。”清·唐芸洲《七劍十三俠》第9回:“那羅季芳見了,不覺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這般無明火那裏按捺得住。”清·翁桂《明月台》第3回:“蝙蝠聽罷,不由的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大怒道:‘如此賤人,不識抬舉。’”清·孫希孟《轟天雷》第4回:“北山不聽時猶可,一聽時正是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狠命的將窗一拳打開。”清·李雨堂《萬花樓》第27回:“當時唐芹進內,將言對孫雲一一說知,孫雲聽了唐芹之言,不覺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清·曾樸《孽海花》第14回:“不覺怒從心起,惡向膽生,顧不得什麼,一口氣趕到客廳。”清·吳璿《飛龍全傳》第7回:“即時探身,往樓下一看,不覺的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60回:“丁大爺一見,不由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