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九畫(3)(1 / 3)

例句

宋·無名氏《大宋宣和遺事》前集:“待道是楊貴妃,不警著白鸚鵡。悄似嫦娥離月殿,恍然洛女下瑤階。”元·喬吉《金錢記》第1折:“這嬌娘恰便似嫦娥離月殿,神女出巫峽。”明·李日華《南西廂記》第9出:“似湘陵仙子,斜倚舜廟珠扉;如月殿嫦娥,半現蟾宮金闕。”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14:“意態自然,迥出倫輩。有如織女下瑤台,渾似嫦娥離月殿。”清·古吳墨浪子《西湖佳話》卷11:“兩人抬到家裏,歇下轎子,請那新娘子出來,那時更自不同:不道是嫦娥下降,也說是仙子臨凡。”清·曹去晶《姑妄言》第15回:“輕盈眩目,恍若月宮仙子降瑤台;綽約飛魂,依稀洛水神姬來漢水。”清·曾樸《孽海花》第8回:“卻見顫巍巍的鳳冠、光耀耀的霞帔,襯著杏臉桃腮、黛眉櫻口,越顯得光彩射目,芬芳撲人。真不啻嫦娥離月殿,妃子降雲霄矣!”清·無名氏《混元盒》第3回:“謝相公看見這七位姑娘,如花似玉。正是:生來閉月羞花貌,長就沉魚落雁容。好似嫦娥離月殿,猶如仙子下凡塵。”清·無名氏《聽月樓》第2回:“公子抬頭定睛一看,見小姐冉冉來到中堂,好一似:天上嫦娥離玉闕,林中美女下瑤階。”清·無名氏《聚仙亭》第2回:“生來閉月羞花貌,長就沉魚落雁容。好似嫦娥離月殿,猶如仙子下凡塵。”

既在矮簷下,怎敢不低頭

原著

《金瓶梅》第76回:“你去到後邊,把惡氣兒揣在懷裏,將出好氣兒來,看怎的與他下個禮,賠個不是兒罷。你我既在矮簷下,怎敢不低頭?”《金瓶梅》第90回:“既在他簷下,怎敢不低頭?孫雪娥到此地步,隻得摘了髻兒,換了豔服,滿臉悲慟,往廚下去了。”

釋義

又作“既在他簷下,怎敢不低頭”。站在他人低矮的屋簷下,隻得俯首屈身,以免碰頭。表明忍辱負重、消極承受的生存意識。

出典

五代·後周·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大丈夫有淩霄蓋世之誌,而拘於下位,若立身於矮屋中,使人抬頭不得。”

例句

元·高明《琵琶記》第34出:“正是:在他簷下過,怎敢不低頭。”元·無名氏《黃花峪》第4折:“沒奈何,俺正是:在他矮簷下,怎敢不低頭。”元·無名氏《盆兒鬼》第1折:“你道我為什麼怎敢不低頭,也隻為一時間落他矮簷下。”明·範受益《尋親記》第10出:“萬苦千辛同受盡,誰知又作刑囚,夫妻分散不容留。在他簷下過,怎敢不低頭。”明·邵璨《香囊記》第22出:“可汗傳令,南朝新來使臣張侍郎,一同舊使臣洪皓、王倫等暫且拘收四太子兀術下,不許還國。正是:在他簷下過,怎敢不低頭。”明·李梅實《精忠旗》第3折:“在他簷下過,怎敢不低頭。我那老爺嗬,怎麼是好?”明·沈璟《義俠記》第28出:“命運猶相阻,英雄不自由。在他矮簷下,怎敢不低頭。”明·張四維《雙烈記》第8出:“代人負米實堪羞,空使英雄恨未休。正是在他矮簷下,教人安得不低頭。”明·張鳳翼《灌園記》第11出:“忍耐免煎憂,安身萬事休。在他簷下過,怎敢不低頭。”明·張景《飛丸記》第5出:“正是:到他簷下過,怎敢不低頭。不免去走一遭。”明·沈鯨《雙珠記》第33出:“前日是我們同輩,今日是他統屬了,不免下禮相見。正是:在他矮簷下,誰敢不低頭。”明·梁辰魚《浣紗記》第10出:“萬苦千辛同受盡,誰知又作刑囚。夫妻分散不容留。在他簷下過,怎敢不低頭。”明·湯顯祖《邯鄲記》第27出:“罷了,罷了!在他屋簷下,怎敢不低頭。”明·謝讜《四喜記》第37出:“正是:在人矮簷下,怎敢不低頭。目今說他好,庶免刑戮。”明·無名氏《綈袍記》第25出:“你這婦人出語太舂撞,宛轉好端詳。自古道:在他茆簷下,敢不低頭乞主張。”明·洪楩《清平山堂話本·陳巡檢梅嶺失妻記》:“你既被攝到此間,隻得無奈何。自古道:在他矮簷下,怎敢不低頭。”明·馮夢龍《古今譚概》卷26:“王伯固令太和,一士昂然而進曰:‘一等生員告狀。’伯固斂容徐答曰:‘三甲進士不準。’在他矮簷下,怎敢不低頭。”明·馮夢龍《喻世明言》卷20:“你既被攝到此間,隻得無奈何。自古道:在他矮簷下,怎敢不低頭?”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22:“劉翁便取一束麻皮,付與宋金,教他打索子。正是:在他矮簷下,怎敢不低頭。”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1:“在他矮簷下,怎敢不低頭。月香無可奈何,隻得伏低做小。”明·西湖浪子《三刻拍案驚奇》第4回:“若要我嫁你,便死也不從;若要我領你孫兒,這卻使得。正是:在他矮簷下,誰敢不低頭!”明·羅懋登《西洋記》第36回:“況兼咬海幹既在矮簷下,怎敢不低頭,也連忙的唱上兩三個喏。”明·陸人龍《型世言》第3回:“若要我嫁你,便死也不從。若要我領你孫兒,這卻使得。正是:在他矮簷下,誰敢不低頭。”明·吳拱宸《鴛鴦針》卷4第2回:“範順自家手抓了屎也講不起,又在他矮簷下,敢不低頭。”明·樂舜日《聖烈傳》第4回:“看他完公沒得一分,那個敢說他一聲,叫做落在矮簷下,怎敢不低頭。隻忍吞聲含淚拭涕與他騙了去。”明·施耐庵《水滸傳》第28回:“好漢,休說這話。古人道:不怕官,隻怕管。在人矮簷下,怎敢不低頭!隻是小心便好。”明·吳承恩《西遊記》第28回:“這是既在矮簷下,怎敢不低頭!三藏隻得雙手合著,與他見個禮。”明·無名氏《鼓掌絕塵》第36回:“因此不論文臣武職,身在矮簷下,豈敢不低頭,隻得都來趨附他的炎勢。”明·無名氏《檮杌閑評》第9回:“我在京時,這樣官兒隻好把他當做螞蟻,今日既然到此,隻得沒奈何跪下。正是:在人矮簷下,不敢不低頭。”明·無名氏《警世陰陽夢·陰夢》第3回:“羈摩我在這裏,沒奈何,叫做在他簷下過,怎敢不低頭。”明·無名氏《三教偶拈·皇明大儒王陽明先生出身靖亂錄》:“池仲容色變,肚中如七八個吊桶,一上一落,好不安穩。一時在他矮簷下,怎敢不低頭。”清·張南莊《何典》第2回:“在他簷下過,不敢不低頭。隻得要將銅錢銀子出去打點。”清·鄒必顯《飛跎全傳》第5回:“跎子慌趕到他家門首,見他屋簷甚矮,跎子想道:‘在人矮簷下,誰敢不低頭?’”清·訥音居士《三續金瓶梅》第6回:“這也是命裏該當,既在矮簷下,怎敢不低頭。無奈何,忍氣吞聲,不敢不從。”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44回:“在人簷下走,怎敢不低頭?到了此時,也說不得了。”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29回:“在他簷下走,怎敢不低頭!大帥連這句俗語還不知道嗎?上頭縱容他們,他們才敢如此,還有什麼說的!”清·吳沃堯《劫餘灰》第16回:“我也是在他簷下過,不敢不低頭。在那裏擔驚受怕,柔聲下氣的做了他三年奴才。”清·無名氏《生綃剪》第4回:“牛金版起來,率了以下,磕頭如搗蒜。正是:在他簷下走,怎敢不低頭。”清·無名氏《龍圖耳錄》第41回:“俗語兒說:既在矮簷下,怎敢不低頭?又道:咬人的虎兒不露齒。我是惱在心裏,笑在麵上。”清·無名氏《常言道》第3回:“這小人國內房屋低小,走進此門,必要低了頭兒。正是:在他門下過,怎敢不低頭。”清·無名氏《十把穿金扇》第4回:“吾乃是當朝首相之子,如今弄到這般光景!古語雲:人到矮簷下,誰敢不低頭。”民國·蔡東藩《慈禧太後演義》第11回:“恭親王也覺自悔。在人簷下過,不敢不低頭。既奉了諭旨,當即於次日入朝,伏地痛哭,渾自引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