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十一畫(2)(1 / 3)

得之易,失之易

原著

《金瓶梅》第14回:“你們內官家財,無可稽考,得之易,失之易。”

釋義

人們對容易得到的東西,往往不加珍惜,也就容易失去。所謂來得容易,去得容易。

例句

唐·元稹《出門難》詩:“易得則易失,難同亦難離。”明·方汝浩《禪真逸史》第39回:“聖人雲:得之易,失之亦易。隻三十年,必為之周之續矣。”明·施耐庵《水滸傳》第116回:“臣聞古人有言:得之易,失之易;得之難,失之難。”清·無名氏《豆棚閑話》第9則:“劉豹也隻得歎幾口氣,正所謂得之易,失之易也。”清·無名氏《蝴蝶媒》第16回:“得之易,失之亦易,自古皆然。隻可恨我們一時失腳,墮入汙泥之中,悔無及矣!”

情人眼內出西施

原著

《金瓶梅》第37回:“自古道:情人眼內出西施。一來也是你緣法湊巧,他好閑人兒,不留心在你時,他昨日巴巴的肯到我房子裏說?”

釋義

在傾心相愛的人心中,無不感覺所愛的對象像西施一樣美麗,蘊含了無限的愛意。說明在感情的支配下,人們會產生主觀偏見。也指人缺乏客觀公正的看法和處事態度。西施,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春秋時越國人,後泛指美女。

出典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31:“諺雲:情人眼裏出西施,鄙語也。山穀取以為詩,故《答益公春思》雲:‘草茅多奇士,蓬蓽有秀色,西施逐人眼,稱心斯為得。’”宋·吳曾《能改齋漫錄·逸文》:“諺雲:情人眼裏有西施,鄙語也。山穀取以為詩,故《答公益春思》雲:‘草茅多奇士,蓬蓽有秀色。西施逐人眼,稱心最為得。’”

例句

明·天然癡叟《石點頭》卷10:“回頭一看,滿府中妖妖嬈嬈,嬌嬌媚媚,盡成灰土。這方是情人眼裏西施,別個爭他不過。”明·西湖浪子《三刻拍案驚奇》第20回:“情人眼裏出西施。他自暗暗裏想象這文姬:生相仔麼好,身材仔麼好,性格仔麼好。”明·陸人龍《型世言》第16回:“姐姐,從來男子沒個好人,都好的是憐新棄舊,若與他名色娶妾,尋個醜頭怪惱的與他,還恐怕他情人眼裏出西施。”清·徐士鸞《宋豔》卷7:“諺雲:情人眼裏出西施,鄙語也。黃山穀取以為詩,有西施逐人眼,稱心最為得之句。”清·繆蓮仙《民國·夢筆生花》二編卷8:“久病床前沒孝子,情人眼裏出西施。”清·翟灝《通俗編》卷22:“《複齋漫錄》:情人眼裏出西施,鄙語也。山穀取以為詩,其《答益公春思》雲:‘草茅多奇士,蓬蓽有秀色,西施逐人眼,稱心斯為得。’”清·曹去晶《姑妄言》第14回:“這卜通叫做情人眼裏出西施,不知如何看上了他。”清·吳沃堯《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87回:“那五姨太太,其實他沒有大不了的姿色,我看也不過情人眼裏出西施罷了,不過有個人情在裏麵。”

情知語似針和線,就地引起是非來

原著

《金瓶梅》第34回:“潘金蓮這幾句話,分明譏諷李瓶兒,說他先和書童兒吃酒,然後又陪西門慶,豈不是雙席兒?那西門慶怎曉得就裏。正是:情知語似針和線,就地引起是非來”。

釋義

這些平常話語就像穿針引線那樣,勢必牽扯出許多是是非非。喻指如此所作所為,必然招惹是非,引出事端。

出典

春秋·晏嬰《晏子春秋》:“今天降禍於齊,不加於寡人,而加於夫子,齊國之社稷危矣。”

例句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22:“洞賓拜辭師父下山,卻不知度得人也度不得?正是:情知語似鉤和線,從頭釣出是非來。”明·馮夢龍《喻世明言》卷38:“說了又笑一場。正是:情知語似鉤和線,從頭釣出是非來”。清·無名氏《五美緣》第2回:“馮旭聞言,滿心歡喜,道:‘叫小生一時消受得起三位美人。’正是:情知語是針和線,就此引出是非來。”

惟有感恩並積恨,萬年千載不生塵

原著

《金瓶梅》第11回:“管教潘金蓮:從前作過事,沒興一齊來。正是:惟有感恩並積恨,萬年千載不生塵。”《金瓶梅》第56回:“婦人道:‘且到那時再作理會。’正是:惟有感恩並積恨,萬年千載不生塵。”《金瓶梅》第62回:“後次西門慶死了,金蓮就在家中住不牢者,就是想著李瓶兒臨終這句話。正是:惟有感恩並積恨,千年萬載不生塵。”《金瓶梅》第86回:“一麵收拾衣服鋪蓋,也不作辭,使性兒一直出離西門慶家,徑往他母舅張團練家,他舊房子自住去了。正是:惟有感恩並積恨,萬年千載不生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