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4章 十五畫(1)(2 / 2)

橫草不拈,豎草不動

原著

《金瓶梅》第92回:“大姐成日橫草不拈,豎草不動,偷米換燒餅吃。又把煮的醃肉,偷在房裏和丫頭元宵兒同吃。”

釋義

宋、元時俗語,就連地上的雜草都不願意去揀拾。意指性情懶惰,什麼事也不願做。

例句

元·鄭光祖《智勇定齊》第1折:“他們日橫不拈,豎不抬,那得閑茶飯,養活著他怎地?”清·曹去晶《姑妄言》第20回:“這婦人是我的妻子薄氏,成日家橫草怕拈,豎草怕動,隻是要好的吃。”清·曹雪芹《紅樓夢》第62回:“你倒別和我拿三撇四的,我煩你做個什麼?把你懶的橫針不拈,豎線不動。一般也不是我的私活煩你,橫豎都是他的,你就都不肯做。”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26回:“他們日睡到日中才起來,橫草不拿,豎草不拈,每日要吃八分銀子藥。”

瞞上不瞞下

原著

《金瓶梅》第26回:“你還有甚親故,俺們看陰師父麵上,瞞上不瞞下,領你到那裏,胡亂討些錢米,夠你路上盤費便了。”《金瓶梅》第85回:“大小姐扶持你老人家一場,瞞上不瞞下,你老人家拿出他箱子來,揀上色的包與他兩套,叫薛嫂兒替他拿了去,做個一念,也是他番身一場。”

釋義

事情隻能瞞著上麵的人,卻瞞不了下麵的人。喻指對上隱瞞事實真相,對下合謀串通。

出典

宋·江萬裏《宣政雜錄》:“靖康初,民間以竹徑二寸,長五尺許,冒皮於首,鼓成,節奏取其聲似曰通同部。又謂製作之法曰:謾上不謾下,通衢因以為戲雲。”

例句

元·無名氏《梁山七虎鬧銅台》第1折:“開倉糶米依時價,撥濟民間行德化,升鬥上麵克除糧,一心瞞上不瞞下。”明·無名氏《飛花詠》第2回:“衙門事情,瞞上不瞞下,還要求二位寬昌相公停得三五日,便足見高情。”清·曹雪芹《紅樓夢》第77回:“我還有一句話要和你商量,不知你肯不肯?現有他的東西,是瞞上不瞞下,悄悄的送與他去。”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4回:“方才有幾個教親,共備了五十斤牛肉,請出一位老師父來求我,說是要斷盡了,他們就沒有飯吃,求我略鬆寬些,叫做瞞上不瞞下。”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36回:“不瞞老哥說,這些事情原是瞞上不瞞下,常常有的。”清·無名氏《飛花詠》第2回:“衙門事情,瞞上不瞞下,還要求二位寬昌相公停得三五日,便足見高情。”清·無名氏《春秋配》第8回:“地保懼怕衙役,把賈氏扯在背地說:‘瞞上不瞞下,也得送些敬儀才得穩當。’”清·無名氏《雙燈記》第5回:“禁卒大爺,你老瞞上不瞞下,行個方便,把監門開了,我與俺二叔見一麵,不枉我大遠的走這一遭。”

覷物思人,見鞍思馬

原著

《金瓶梅》第63回:“樂有悲歡離合,想必看見那一段兒觸著他心,他覷物思人,見鞍思馬,才吊淚來。”

釋義

看見物品就想起主人,看見鞍轡就想起駿馬。意指睹物思人,觸景生情,情不自禁地產生了思念之意。

例句

元·柯丹邱《荊釵記》第45出:“見鞍思馬,睹物思人。適才那婦人,好像我夫人。”元·無名氏《張協狀元》第25出:“孩兒,見鞍思馬,睹物思人。今年乃大比之年,不招個狀元為駙馬,更待幾時!”明·沈鯨《雙珠記》第19出:“倘長大成人,未免見鞍思馬,睹物傷情,雖沒處討你父母,或者婆婆天年未終,猶得還珠合浦。”明·洪楩《清平山堂話本·戒指兒記》:“小姐討這顆寶石,仔細看了半晌,見鞍思馬,睹物思人。隻因這顆寶石,惹動閨人情意。”明·淩蒙初《初刻拍案驚奇》卷19:“正是:見鞍思馬,睹物傷情。每遇一件,常自暗中哭泣多時,方才曉得夢中之言有準,時刻不記仇恨。”明·無名氏《鼓掌絕塵》第12回:“既原是俞兄的家牧,況又涉著婁兄相知所借,今日正是:見鞍思馬,睹物傷情。待小弟依舊返上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