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如何維護自己的權利
謙讓不代表懦弱。謙讓不能與懦弱、自卑混淆起來,否則就不是一種美德,而是一種個性缺陷了。在孩子幼小時,父母應當警惕謙讓後麵所隱藏的這種個性上的缺陷。有一天蘇菲的母親目睹了這樣的一幕:
蘇菲剛剛得到一套自已喜愛的故事書,她走到哪裏就帶到哪裏,不時翻閱一下。這天來到祖母家,表兄羅傑看到蘇菲的這套書,便十分強硬地要求:“你能不能讓我先看這套書?我兩天就可以看完,你可能要花上一周?”蘇菲臉上顯出了矛盾的表情,哼哼嘰嘰卻說不出所以然。羅傑進一步追問她:“你說到底怎麼樣?要不要先給我看看?”“成……吧”。蘇菲不情願地答應了。“你可答應了,不要後悔!”羅傑不客氣地占有了書的先讀權。而且沒有絲毫感激的意思,頗有理所當然的意味。
媽媽看到這一幕感慨萬分。她想到自己年屆不惑,卻常常不懂得或不敢堅持自己的立場,維護自己的利益,這給她的事業帶來不可彌補的損失。最為遺憾的是,盡管她意識到這種個性缺陷的不利而努力去改正,卻是難移本性,頗有望洋興歎之感。蘇菲今天的表現,使她仿佛看到明天的又一個自己。謙讓是傳統的美德,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現代化的今天也仍不失其價值。然而謙讓的行為如果是出於震懾、畏懼而非一顆博愛之心,那便歸於懦弱了,一個出於怯懦而不敢維護自己應有權利的人,隻會擁有一顆扭曲的心靈,甚至產生對人與事的不平的憤慨,這種憤慨或使人偏激,最終使之成為充滿仇恨的人,或使人喪失了自信與抗爭的勇氣,學會處處拱手相讓,讓懦弱吞噬自己的靈魂。
蘇菲和羅傑從小一同在祖母家長大。蘇菲的到來使羅傑很是難過了幾年,他為失去的“萬千寵愛獨集一身”的地位而嫉恨蘇菲,而這種嫉恨在“謙讓妹妹”的要求下得不到正常發泄,長久以來形成了羅傑與蘇菲在心理上的對立。使羅傑最快意的一件事就是使蘇菲傷心。而蘇菲從小不在父母身邊,雖然有祖母的關愛,仍無安全感。羅傑是與她年齡最相近的一個家庭成員,她喜歡同他玩,但也很願意利用一下自己“一級保護”的地位,倚仗成人向表兄威風一番。
隨著他們年齡的增長,優勢漸漸傾向於羅傑。因為他畢竟大一些,懂得許多有趣的玩藝兒,蘇菲開始追隨其左右,在羅傑偶爾友善的表示下,就甘願充當隨從的角色。盡管她也有意識追求平等,但畢竟大她幾歲的表兄要有見識得多,而羅傑又毫不客氣地向蘇菲顯示這一點,以令蘇菲自慚形穢為樂事。在這新形成的心理格局中,蘇菲占了下風,羅傑對她的權威已不可置疑。媽媽回到蘇菲身旁時間不長,對於他們之間經常的爭吵,她不以為意,認為這是正常的個性發展過程,但對蘇菲今天的表現,她愕然了。她很清楚地看到蘇菲的承諾是出於無奈甚至是違心討好的成分,這使她擔憂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