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想什麼
1907年的金融危機之後,摩根便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他依舊每年有四五個月的時間待在國外,有時也會延長到半年,他在倫敦、巴黎、羅馬或威尼斯等著名城市之間來回穿梭,有時會在某個地方停留幾日。從小時候開始,他就喜歡熱鬧,不管在何地,他都喜歡身邊有一幫人熱熱鬧鬧的,直到歲數大了,這習慣也沒改變。也難怪,人越老了,就越是害怕寂寞孤獨,就算是摩根這樣的富豪也不例外。
他接觸的還是那些王室貴族,名流顯貴。他經常組織一些聚會,邀請上流社會的人士參加,不過他自己卻很少參與熱烈的討論,他常常在其他人高談闊論的時候獨自抽煙、聆聽或者打盹兒。
在美國的時候,摩根就公開表示自己將隱退。他很少去華爾街23號的辦公室,而是把更多的時間消磨在他的圖書館裏,他把公司的業務越來越多地交給了年輕的合夥人,他的兒子傑克——小J.P.摩根——那時即將升任高級合夥人了,他有查爾斯·斯蒂爾曼做資深參謀,有前途光明而又年輕有為的亨利·F.戴維森做夥伴。摩根給他們足夠的信任,放手讓他們去經營,即便有一些失誤,也並不責怪229他們,人都要有一個學習和進步的過程,年輕人尤其如此,如果不給他們鍛煉的機會,他們就很難成長起來,更不用說接他的班了。
他的繼承人都很優秀,他們繼續他的事業,接連又收購了幾家大公司,摩根甚至對他的兒子說:“看來,隻要你願意,你可以把整個地球買下來。”
在他人生的最後幾年裏,他常常會陷入思考。有時他會坐在歐洲旅店豪華套間的扶手椅上,他的獅子狗蜷成一團緊緊依偎著他。他一動不動地坐著,仿佛陷入沉思中,人們不知道他在想什麼,也許是在想他那漫長的職業生涯中所經曆的一係列輝煌與危機,也許是在思考他那龐大的金融帝國最終會走向何方,或者在想著他捐給大都會博物館的那些價值連城的藝術品給美國人們帶來的藝術享受。他依舊癡迷於藝術品收集,有時候,他會自己出門去收集,當他看好一些東西的時候,他會用令商人窒息的語氣問道:“這堆東西多少錢?”當商人陪著小心報出了六位數甚至七位數時,他隻回答了一個字:“好。”
他還是一位虔誠的教徒,他常參加一些宗教活動,或者與羅馬紅衣主教交談人生的意義,宗教的意義。對於像他這樣的人來說,宗教是生活的一部分。他收藏有很多版本的《聖經》,他常坐在摩根圖書館裏,聽圖書館管理員貝爾·達·科斯塔·格林為他大聲朗讀《聖經》,他會對格林小姐說,如果有一天他不再相信《聖經》中的話,那他就不再相信任何事物了。
“品行是首要的”
1865年的美國內戰結束後,美國經濟得到了飛躍的發展。隨著工業的發展,生產出現集中趨勢。1873年、1884年、1893年三次經濟危機,導致許多中小企業破產。由於生產集中,在石油、采煤、榨油、煙草、糖等各部門都出現了壟斷組織。20世紀初,工業資本與銀行資本融合,形成財政資本,出現財政寡頭。
在永不滿足的貪欲之下,托拉斯以極快的速度在美國發展起來,到1900年,美國有800多個托拉斯,工礦、鐵路和城市公用事業等各個領域都存在著托拉斯。其中實力最強的就是摩根和洛克菲勒兩大財團。這兩大財團是銀行資本和工業資本融合的兩個典型。如果說它們控製了國家的經濟命脈也許毫不為過,就在本書前麵的敘述中,我們就可以看出來。而在《謝爾曼反托拉斯法》誕生的前10年裏,它的影響又是微乎其微。
“聯合”、“壟斷”、“兼並”、“合並”、“托拉斯”,這些刺痛美國人神經的字眼是伴隨著工業生產而出現的,其結果是大大降低了經營成本,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也創造了巨大的國民財富。對於摩根以及他的同事們來說,這些工業組織形式意義重大。然而,從另一個角度看,新興的大工業集團對勞工的壓製與漠視,對於市場競爭的限製以及在金融領域和政治領域權力的集中,就像洪水猛獸一樣,使這個民主國家受到嚴重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