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樹立健康的愛情心理(1)(1 / 3)

如何樹立健康的愛情心理

愛情有社會關係中的一種最為簡單的兩個人的關係。兩個人走向婚煙後組成家庭,成為最小的社會生活單位。同時這情又不簡單。它不僅涉及到個人,而且還涉及到家庭、社會等各個方方麵麵。可以說,愛情是對兩個人綜合素質的考驗。

一、愛情心理困惑

1.傳統與現實的矛盾

調查表明,男性在選擇愛情對象時仍在很大程度上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受教育程度越高的男性,其傳統意識更濃厚。單就學曆來說,男的學曆越高,自身價值就越高,擇偶範圍也越大;而女的正好相反。

對於男性來說,這種傳統的束縛在於:尋找社會地位低於自己或和自己相同的,具有傳統文化所提倡的溫柔賢淑的女於。1991年,電視連續劇《渴望》播出後,許多男性觀眾偏愛劇中代表傳統婦女美德的劉慧芳,並要求自己的愛人以她為楷模。在征婚廣告中,也不難看到這樣的例子:

“某男,32歲,研究生學曆……覓32歲以下,本科生學曆,溫柔秀麗的女子……”

對於女性來說,這種傳統的作用在於選擇那些社會地位、經濟實力等各方麵都比自己強的男性。我們來看這樣的一則征婚廣告:

“某女,29歲,未婚,1.65米,大專,體健貌端,善良溫柔,事業進取,善理家務……覓年齡相當,大專以上學曆……有事業心的男士…”

在我們所處的改革開放的年代,男女不平等的現象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但社會倡導男女平等。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在中國召開,平等、發展、和平已成為世界潮流,各國政府都對男女平等做出了承諾。我國婦女解放事業自從新中國成立後有了很大發展,越來越多的女性接受高等教育,她們與男性承擔同樣重要的職責。然而,傳統觀念總是滯後於時代,她們越先進,愛情越是遠離她們,越往高處走,選擇的餘地越小,而那些在她們選擇範圍之內的大多數男士卻並不以她們為對象,而是“眼睛向下”,於是演繹出高學曆、高地位女性的婚戀難題。

2.心理衝動下的愛情

有時候,有這樣一種情況,一對素不相識的青年男女,一見麵就有相見恨晚的感覺,彼此把對方當作自己命中注定而且一直在苦苦尋覓的意中人,很快就雙雙墜入情網,這種一見鍾情式的愛情極具浪漫色彩。

然而,在一見鍾情的愛中,由於容貌和性征的比重很大,而愛情不僅需要衝動,更多地需要相互了解與關心,所以,一見鍾情式的愛情往往很熱烈,但如未很好地得到發展時,往往產生愛情悲劇。

與女性相比,男性更容易為美麗J動情。心理學認為男女的審美心理有所差別,男子更重視美,而女子的直覺比男性更為敏銳。外表美麗的女子總能引起陌生男於的駐足。女子外貌的美使男子賞心說目,並使他把這種美通過聯想擴想到她的道德。性格等各個方麵。有些高學曆的男性認為:女性的學曆是可以讀來的,而美貌都是天生的,他們幻想能把沒有知識但很美貌的女於調教過來,但經常事與願違。

一見鍾情中另一種強烈的情感就是性的衝動。生理學研究表明,人體內各種生理活動都有周期性,性活動也有周期性。男性性周期一般為15天,女性性周期27天,每個性周期最後一天表現為高峰(即性高潮日)。雖然男女的性周期很少重合,統計告訴我們,一對男女的性周期平均135天重合一次,一年內也隻有兩三天。生理學把男女性周期重合的這一天叫兩性周期日,如果男女在兩性周期日這一天相會,彼此很容易一見鍾情。

在現代社會觀念中,愛情中性愛的成分越來越被人們重視,這比過去的貶抑性愛有所進步,說明人們已開始正視自我。但是,思維的誤區總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加一極端。傳媒最能體現文化心理及社會輿論導向,它對性愛的渲染正說明性愛有被加重的傾向。愛情的內容並不是對某個人的單純知覺,最初的一瞥往往隻是一顆火星,經過長期的觀察、深刻的認識和了解才能燃起愛情火焰。托爾斯泰曾經講過:“人並不是因為美麗才可愛,而是因為可愛才美麗。”俄羅斯文學之父普希金在一次宮廷舞會上被“莫斯科第一美人”娜達而所傾倒,他們一見鍾情,但婚後娜達麗花錢打扮,揮霍浪費,不理解丈夫的事業,又和另一個追求她的貴族關係曖昧。普希金為她與那貴族決鬥,結果中彈身亡,年僅37歲。因此衝動下產生的情感是一種不理智或者說是一種不完全的情感。

3.商品化的愛情

人類社會進人到商品社會,金錢成為交換的手段,成為衡量一切價值的杠杆,金錢的誘惑力越來越大。然而,等價交換原則在愛情中卻行不通,從交換原則看,愛是不計得失的給予和付出。因為金錢的原因去愛,是一種有所求的付出,井不能稱為真正的愛情。

1998年成都的一個品位並不高的男青年,由於落實政策後有了一幢花園洋房,還有幾十萬元的存款,受到了許多年輕美貌、天生麗質的姑娘的追求,他和其中八個姑娘談戀愛並發生了性關係,結果這八個姑娘爭相要與他結婚,惟恐落選。

有個小夥子為了達到出國的目的,丟棄是原來的戀人,去追求有海外關係的姑娘。

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有些人把愛情作為一種投資,企圖通過愛情的增值得到更多的利益。這樣,愛情便成為一個資本,蒙上商品交換的色彩。

4.生理年齡與心理年齡的衝突

男女在選擇自己的愛人時,男子一般傾向於比自己小的女性,而女子則傾向於比自己大的男性,這已成傳統定勢。它有人的生理原因:女孩子到20歲左右完全發育成熟,而男孩子則要到22歲左右才能發育成成年男子。女性大約50歲左右進人更年期,性功能減退;男子性功能60歲左右才開始衰退。另外,這種選擇也有社會原因:作為主導的男子建立一定事業後,找年輕女子為伴侶,年輕意味著健康、美麗,可以生出健康、優質的後代。女子追求一種安全感不但在經濟上依賴男性,而且在心理上也依賴男性,年齡越大的男性越可依賴。

那麼,男大女幾歲好呢?我國古代的擇偶差是5—10歲,近代以後是3——5歲,後來又為2歲左右。但是,現在大中城市相當多的年青女性願找個比自己大七八歲甚至十來歲的男性,她們覺得同齡男性不成熟,男人30甚至4D才有味道,才夠成熟。

但是,這種年齡的男性雖事業有成,但多是有家室的人,況且並非所有這種年齡的男性都成熟,心理年齡和生理年齡並不等同。如王女士,喜歡上一個大自己12歲的中年男子,她不顧這個男人已結婚並有孩子,緊追不舍,結果弄得他家庭不和,事業也受到影響;李女士一心想找大於自己10歲的男士,一個大她2歲。各方麵都不錯的小夥子對她很鍾情,但也打動不了她的心;一天她終於碰上了一個性格深沉的中年男人,但當她和他更深一層交往後,便發現他狹隘、自私,膽小脆弱,心理成熟度遠不及苦苦追求她的那個小夥子。

另一個現象是,大年紀的女子的擇偶範圍越來越小,同齡或大一些的男人把目光瞄向更年輕的女子。有一位剛離婚不久的婦女去單身俱樂部,本來她對自己充滿信心,但從俱樂部回來時,她竟感覺自己走上了愛情的絕路。在俱樂部中,40歲以上的女子無人問津,40歲以上及50歲以上的男子都圍著年輕女子的身邊轉,當俱樂部工作人員把她介紹給一個50多歲的老頭時那個老頭竟嫌她年紀太大了!

社會中,大年紀女子找比自己年紀小的男子的情形也存在,但卻是少數,社會上雖也有“女大三,抱金磚”的說法,但更多的說法是“女大一,不成妻;女大二,揀破爛;女大三,屋脊坍;女大四,頭觸刺”等。事實上,隻要兩性相愛,就不必過於在意年齡,年齡不應該是情愛的障礙,現實生活中有許多女比男年齡大的愛情也相當美滿。19世紀英國兩位著名詩人——伊麗莎白·巴萊特和羅伯特·白朗寧的愛情故事在世界廣為流傳,至今為人們羨慕和稱頌。而巴萊特夫比白朗寧年長6歲,而且還是一位久臥不起的病人,她在15歲時因騎馬跌傷了脊椎骨而癱瘓。1844年,38歲的馬萊特與慕名而來的32歲的青年詩人白朗寧相識,從此他們書信不斷,談友誼。談愛情。真摯的愛使他們克服了一切阻力,終於在1846年9月21日結成伴侶,共度了15年的幸福生活。而德國傑出的思想巨人馬克思妻子、助手和戰友燕妮比他年長4歲,他們互敬互愛,白頭偕老。

二、愛情心理定律

1.愛情中的角色定勢心理

譚情是社會關係中的一種最為簡單的兩個人的關係。兩個人走向婚姻後組成家庭,成為最小的社會生活單位。同時愛情又不簡單。它不僅涉及到個人,而且還涉及到家庭、社會等各個方方麵麵。可以說,愛情是對兩個人綜合素質的考驗。

愛情中性別角色的要求早已在我們的文化熏陶中成型。社會的要求不可避免地左右著我們對愛情雙方的角色定義,支配著我們以應有的角色行為來表現自我。男女社會性別角色的認同在愛情中沒有兩樣的規定。

小麗是“假小於”型的女孩。運動樣樣來,黝黑、結實。總是高聲呼喝,常常還會見她揮舞胳膊。自從小麗與小傑在一起,小麗慢慢改變了。不再是四季一色的牛仔,長裙飄飄的小麗啊娜多姿。小麗開始對著鏡子練習化妝。小而笑的豪爽少見了。小麗看著小傑總是很崇拜。說到小傑,小麗羞澀地半低著頭,挺嫵媚。“這就是愛情的力量”

愛情來臨時兩個人都會對對方有所期許,這些對男人、對女人的概念形成最早是在家庭中形成的。通常孩子們是以自己的父母的樣式為榜樣塑造著自己的男人或女人的形象。家庭給了人們最具體的性別認同的榜樣。男孩會像父親那樣或威武或儒雅。女孩子會像母親那樣或賢淑或熱情。有意無意中戀人們在兩人的關係中遵循著過去的家庭軌跡複演自己的愛情。

因此往往來自於一個男尊女卑家庭的女性在組成自己的家庭時,很有可能又一次陷入男尊女卑的悲慘境地。因為在她的印象中家庭就是這樣的,所認同她的女性角色是忍讓和順從。一種習慣性的沒有地位的行為方式沒有教會她如何取得平等地位。她又一次扮演了自己母親的角色——被欺侮。家庭的烙印如此深刻,也許一時間激情可以掩蓋,但冰山下的沉積總有一大會浮出水麵。

婷來自於一個知識分於家庭。母親是一所大學的教授,婷從小就在書香中熏陶著。婷優雅、溫和,追求著自由平等。雖然婷在青少年時期也有一些反叛的念頭,但都有驚無險地過去了。婷愛上了來自農村的軍。軍勤奮努力,渾身散發著男子漢的氣質。兩個人深深被對方吸引。婷的父母雖然反對他們的來往,但以知識分子的大度容忍了這個女婿。隻是大家分開住,很少來往。

婷和軍在結婚半年後就開始爭吵,婷受不了軍的大男子主義,軍開始認為婷拿腔拿調不把自己放在眼裏。短兵相接發展為冷戰,婷保持著自己的優雅,不溫不火的氣勢把軍弄得無可奈何。軍有時也想和好,但無法低下男子漢高貴的頭顱。

一年後,婷和軍協議離婚。“不是你不好,但我受不了。”婷告訴軍“我隻要平等就滿足了,但你卻把我當敵人。”

社會大背景中人們給愛情製定了美麗的邊框,驚世駭俗的愛情固然流傳千古,但驚天地泣鬼神的轟轟烈烈有幾人能真正背負?人們的愛情多數隨了主流,屬於個人的隻有細節。社會要求男人強大,要勇武威猛;女人柔弱,要柔情似水、小鳥依人。男女性別角色的差異不可避免地影響男女的兩人關係。兩人的世界裏要強弱互補,剛柔並濟,還須各司其位。否則,“妻管嚴”、“娘娘腔”、“悍婦”、“女強人”的稱謂隨之而來。

有人說在戀愛中的人,男人隻看“你對我好就可以,對別人,是別人的事”。女人則說:“對別人好,那他對我是真好,對別人不好,那這不好不知會不會有一天落到我頭上。”

這也是兩性文化的差異。男人的社會角色要求男人要強要自信,所以男人有些自負,對我好就行。女人是弱勢群體,打算要周全,所以盯著看一個人的全部。所以,拿破侖說男人因征服世界而征服女人,女人因征服男人而獲得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