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The Arab Republic of Egypt)
埃及麵積1002000平方公裏,人口 5600萬(1990年),居民87%為阿拉伯人,其他民族有科普特人、貝都因人和努比亞人。阿拉伯人信奉伊斯蘭教,科普特人信奉基督教。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首都開羅,是全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是國內重要的交通樞紐和國際航空站。主要資源有石油、天然氣、磷酸鹽、鐵等,其他礦藏還有錳、煤、金、鋁、金、鋅、鉛、鉻、銀、鉬、銅和滑石等。境內96%為沙漠,幹燥少雨。99%的人口居住在僅為國土麵積4%的河穀和三角洲地帶。尼羅河三角洲和北部沿海地區同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1月平均氣溫12℃,7月為26℃。其餘大部分地區用熱帶沙漠氣候,氣溫可高達40℃。貨幣為埃及鎊,1美元約合3.3埃鎊(1992年10月)。
經濟以農業為主,工業有一定的規模。早在70年代初,埃及政府就開始實行“經濟開放”政策,頒布了“阿拉伯和外國資本投資及自由區”法令,積極引進外資、外援,發展自由區,在發展國營企業的同時鼓勵國內私人投資。80年代以來,繼續進行經濟調整和改革,實行“生產性開放”政策,鼓勵發展生產性項目,進一步放寬對私營部門的限製,采取措施改善國營企業的經營管理,注重提高生產效率。1980-1990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5%。近年來,由於國際經濟環境惡化和海灣危機的衝擊導致埃及石油出口收入、蘇伊士運河收入和僑彙收入下降,經濟增長出現下降,債務負擔加重。1990年國內生產總值為332.1億美元,其中農業占17%,工業占29%,服務業占53%。埃及是非洲工業較發達的國家之一,工礦業是埃及經濟的主要支柱,工業部門較為齊全,主要有紡織、食品加工、石油、采礦、鋼鐵、電力、化肥、水泥、機械等,其中鋼、石油產品、紡織工業品和電的產量僅次於南非,居非洲第二位。農業勞動力占全部勞動力的40%,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60%。主要農產品有棉花、小麥、玉米、大米、甘蔗、亞麻、花生、蔬菜、水果等。埃及是世界上主要長絨棉產地,目前糧食不能自給,每年所需糧食有一半以上依靠進口。1990年埃及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為600美元。
自70年代實行開放政策以來,埃及進口不需要許可證,對外貿易連年逆差。近幾年政府實行鼓勵出口的政策,包括調整彙率,貶低埃鎊幣值,實行外幣自由兌換,以增強出口商品的競爭力。1990年貿易總額為133.25億美元,其中出口額為29.85億美元,進口額為103.4億美元。主要出口產品有石油、棉花及其製品以及馬鈴薯、水果、大米等,主要進口產品是運輸設備、機械、化工產品、糧食等。此外,包括旅遊收入在內的無形貿易收入也是埃及外彙的重要來源。埃及同世界12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關係,主要的貿易對象是美國、意大利、法國、英國、德國、日本以及前蘇聯、羅馬尼亞等國。
埃及是第一個承認我國並同我國建交的阿拉伯、非洲國家,1956年5月30日中埃兩國建交,關係一直很友好。雙方自1955年簽訂了長期貿易協定和支付協定後,一直實行記帳貿易至1985年。1985年8月,兩國簽訂了新的長期貿易協定,雙邊貿易由記帳製改為目前的現彙製。埃及是同我國貿易額較大的非洲國家之一,1990年中國與埃及的貿易額為8181萬美元,其中向埃及出口額為7930萬美元,進口額為251萬美元。中國向埃及出口的主要產品有化工產品、輕工產品、機電、服裝、罐頭、茶葉等,中國從埃及進口的主要商品有棉花、尿素、鋁錠、香精、毛料等,其中棉花占中國從埃及進口總額的90%以上。我國自1956年以來向埃及提供了經濟援助,主要援助項目包括灰砂磚廠、炸藥生產線和開羅國際會議中心等。80年代以來,雙方經濟合作有較大發展。1979-1990年間,中國在埃及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合同額為43437萬美元(其中1990年為489萬美元),營業額為23484萬美元(其中1990年為4492萬美元)。目前我國有5家承包公司在埃及執行承包、勞務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