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心房內傳導阻滯病因

心房內傳導阻滯的病因由於其分類不同而有區別:

(1)不完全性心房內傳導阻滯—常見於風濕性心髒病、冠心病、高血壓病、先天性心髒病以及服用奎尼丁等情況。

(2)完全性心房內傳導阻滯—較少見,偶見於冠心病,特別是急性心肌梗塞、風濕性心髒病、洋地黃中毒以及重危心髒疾病。

哪些生活方式離傳染病最近

●梅毒、艾滋病……通過旅遊與交流傳播的傳染病數不勝數

●大多數的病毒是可以複製的,一旦科學技術被用來製造致命的生物武器時,對人類的危害更大

●吃野味會感染愛博拉病毒

●寵物貓可能充當了sars病毒進入人體的媒介

人類的生活方式可以簡單地概括為吃、喝、拉、撒、睡、性、休閑和娛樂。從古至今,人類生活方式似乎沒有本質的改變,但隨著科學技術、文化與文明觀念的發展,人類的生活方式在形式上卻有了相當大的變化,並由此產生了生活方式病,如癌症、心腦血管病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以及糖尿病之類的“富貴病”,而且還產生了新的傳染病,如sars、艾滋病、埃博拉等。sars、艾滋病、埃博拉等新型傳染病的流行讓人類認識到,正是人類的生活方式越來越多地製造和產生著過去見都沒有見過,想也沒想過的新型傳染病。那麼,人類生活方式的變化是怎樣導致和傳播傳染病的呢?

全球化加快傳染病傳播

全球化在今天已從人們夢想變為現實,它有可能使全球各個國家的經濟和現代化產生雙贏的效果。但是也有人提出了反對意見。sars在今天的迅速傳播給了人們一個實實在在的反對理由。旅遊、商務和工作是現代人交流的主要形式,隻要有交流就會有傳染病的傳播,隻不過,今天這種靠飛機和網絡把全球連成“地球村”的時空概念使得傳染病更為容易傳播了。曆史上可以證明的通過旅遊與交流傳播的傳染病數不勝數。15世紀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在他和水手返航時,卻把梅毒也帶入了歐洲,引發了歐洲大陸梅毒的泛濫,奪去了許多人的生命;19世紀黃熱病通過旅遊傳入西班牙,當時至少死亡6萬人;1981年美國首先發現5名艾滋病患者,到1985年中國境內就發現了第一例旅遊輸入性艾滋病……

據世界旅遊組織統計,1996年全世界旅行人數達5.92億人次,為1950年的24倍。瑞士衛生當局對1.65萬名本國旅遊者的調查發現,有3/4的人在旅行期間出現1至數種病症。sars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在幾個月的時間(從2002年11月到2003年4月)迅速傳遍世界許多地區。到目前為止,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現該病,感染人數5000多例,死亡350多例。

以加拿大為例。今年2月份,一對加拿大夫婦與其子到香港旅遊回家,丈夫不久便患上了sars,就是這名患者把sars帶入加拿大並迅速傳播開。到4月21日,加拿大就公布有306人患sars,其中死亡14人。今年2月底,一名香港人到越南河內經商,感到不適,便到河內惟一的一家國際醫院———法國醫院看病,該院請來了世界衛生組織駐河內的傳染病專家卡洛·烏爾巴尼,商人被確診是sars,烏爾巴尼不幸被傳染致死,sars也在越南迅速傳播開來。這一結果說明,現代生活方式使地球變得越小,人類傳播傳染病的機會就越多。

先進技術有可能成為致命的生物武器

今天的科學研究已經能成功合成許多新的病毒與微生物,這也使得傳播傳染病的可能會從科學研究本身而引起。

脊髓灰質炎俗稱小兒麻痹症,是由潑立歐病毒引起的。由於疫苗的發現,這種疾病如今已經在人群中基本絕跡。隨著基因技術的發展,研究人員已經知道了該病毒的dna序列。經過兩年的研究,2002年底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的三位研究人員在實驗室裏合成了一種新脊髓灰質炎病毒,實驗證實,這種新的病毒能殺死小鼠,而且幾乎與原來天然的脊髓灰質炎病毒沒有任何區別。於是相當多的研究人員認為,這個結果表明,如果脊髓灰質炎病毒能重新創造出來,天花、鼠疫等生物武器也有可能被製造出來,那就意味著這個星球上不僅僅是新傳染病的災難可能層出不窮,而且新的生物武器也會源源不斷,人類想要避開或阻止災難已經是困難重重了。

今天科學家對sars冠狀病毒變種的分析表明,這種病毒它也像潑立歐病毒一樣可以人工合成。sars冠狀病毒變種是一種正鏈有膜核糖核酸病毒,其核酸具有感染性,本身攜帶了能複製自我的酶,能夠在試管中繁殖。這種特點決定了sars冠狀病毒可以在實驗室中通過化學原料合成出來,正如導致脊髓灰質炎的潑立歐病毒一樣,能人工合成的病毒還有埃博拉病毒等。

這些事實足以說明,先進的科學技術同樣可以產生導致新的烈性傳染病的新病原微生物,甚至還可以成為致命的生物武器。

吃的方式也是染病原因

“病從口入”一直是人們患病的一種方式,今天人們由於吃的方式染病的概率還在增大。比如,吃生猛海鮮是現代人的生活方式之一,由此染上傳染病者已並不鮮見。

皮膚齶口蟲病主要是由於人吃了生食或未煮熟的帶有齶口蟲幼蟲的海鮮、肉類以及飲用被該蟲汙染的水引起的一種寄生蟲病。齶口蟲的幼蟲常寄生於魚、蛙、蛇類動物體內及人的皮膚、內髒;成蟲主要寄生於哺乳動物如豬、狗、貓等的胃、食道和腎等髒器內。人被感染後約經數日至數周的潛伏期,出現發熱、胃痛、嘔吐、肋間神經痛等前期症狀,約一周左右消退,一周後人體四肢、軀幹出現包塊或結節,可持續存在1~2周或更長時間,消退後留下硬結。

幼蟲如果在人體皮膚淺層內寄生,則出現皮疹,還會有發熱等全身症狀;若幼蟲侵入肺、腦等髒器,可出現頭痛、咳嗽、呼吸困難、痙攣等全身症狀;若侵犯眼睛、腎髒等,則出現相應症狀和體征。若蟲體停留於組織內,可形成結節性條索狀的腫塊或膿腫,表麵有小的出血點,嚴重者可並發出血和組織壞死,甚至導致死亡。

人們一直在追蹤導致艾滋病和埃博拉病毒的來源,盡管沒有確切證據,但有很多推論認為這兩種病的病毒來源於人食用靈長類動物,如猴、猩猩等。

埃博拉病毒從何而來?最近,英國一所大學的研究人員說,埃博拉病毒不僅攻擊人,同樣,這種病毒也襲擊鳥類。他們對埃博拉病毒的生化結構進行研究後發現,這種致命病毒的外部蛋白與某種鳥類的逆轉錄病毒相似。這一結果提示該病毒可能是從鳥類傳播給人類的,也就是說吃野味可能傳播埃博拉病。另一個事實是,人可能通過吃靈長類的肉而感染埃博拉。比如,剛果(布)西部地區的凱來縣和姆博莫縣是埃博拉病病毒傳播重災區,調查發現,該地區發生疫情初期的死者生前曾食用過病死的猴、黑猩猩等靈長類動物的肉。同樣,迄今人類也還不清楚艾滋病病毒(hiv)究竟來自何方,但是其中一種推測也認為hiv最初來源於非洲綠猴,是當地人捕殺綠猴並分而食之時,hiv趁機從人的口中、破損的傷口中進入人體,並演變成人體免疫缺陷病毒。此外,瘋牛病和人所患的新克雅氏病也是因為吃了變質的普裏昂蛋白而導致的新型傳染病。

養寵物導致的新傳染病

已被證實的養寵物傳染的疾病包括鳥熱病、弓形體病和癩痢頭等。鸚鵡和鴿子的排泄物、呼吸道分泌物、唾液、羽毛中含有大量的病原體微粒——鳥衣原體和鸚鵡熱衣原體,它們是誘發人患鳥熱病的元凶。此外,養鳥養鴿還會傳播腦炎等疾病。

女性懷孕後經常接觸貓、狗等動物,可能會感染寵物身體上的弓形體病毒。如在妊娠早、中期感染,可引起流產或各種胎兒畸形。妊娠晚期感染可引起早產、死胎、死產。如果是孕婦自身感染弓形蟲病,經胎盤使胎兒宮內感染,在分娩過程中,胎兒吞咽了被汙染的羊水也能造成新生兒感染。

“癩痢頭”是頭癬的一種,是發生於頭皮及頭發的淺部真菌病。調查發現,如今該病的“罪魁禍首”就是常與主人耳鬢廝磨的貓、狗等寵物。近年來,由於城市人養貓狗等寵物之風日盛,使得曾在都市近乎絕跡的頭癬病又死灰複燃,發病率也上升至1/5000。其中80%的致病菌是導致人畜共患的犬小孢子菌,引起頭癬的致病真菌常長期寄生在寵物的體表,當人和患病的動物(如貓、狗等)密切接觸後就會直接傳染上。

目前流行的sars雖還不能證實是與人食用動物和養寵物有關,但有充分的理由懷疑與這兩種生活方式有關。致人sars的冠狀病毒變種有約29730個堿基對,它與禽類的冠狀病毒最接近,根據這種冠狀病毒變異體與其他冠狀病毒類似的程度排序,依次分別是鼠類、人、火雞、豬、貓等的冠狀病毒。還有研究人員認為,sars的冠狀病毒變種也可能與烏龜和野鳥的冠狀病毒有關係。

研究人員認為,最有可能的是在貓體內可能產生這種非常凶險的致病的冠狀病毒變體。因為,隻有貓會感染人類和雞等各種動物體內的冠狀病毒。因此,貓體內就給不同的冠狀病毒相聚和匹配提供了機會,而這種機會可能造成不同種類的冠狀病毒相互交換基因,並通過重組基因而產生毒性更大的危及人生命的雜種病毒,也就是今天引起sars的冠狀病毒變種。由此看來,寵物貓可能在sars的變異中起到了媒介作用。

另外,還有研究人員認為,從亞洲流行的流感分析,每隔幾十年a(甲)型流感病毒的一種重要蛋白質便發生重大抗原變化,由此引起流感傳播。傳播的過程包括不同的流感病毒基因重組。而鴨子和野鴨等禽類中流感病毒種類最多,豬則是傳播過程中的下一個接力者和載體,通過豬的糞便可把新的流感病毒傳播給人。由於這種病毒傳播的途徑自然存在,這一次的與流感病毒相似的sars冠狀病毒新變體(有50%的相似性)也有可能是從這樣的路徑傳播的,即從各種流感病毒的儲存宿主鴨子,再到哺乳動物流感病毒的混合載體豬然後在傳給人。

此外,濫用抗生素、同性戀等生活方式也造成了新型傳染病,如耐藥金黃色葡萄球菌所致的肺炎和艾滋病的傳播。所有這些都是生活方式對新傳染病所起的作用。而戰勝sars、艾滋病、埃博拉等新型傳染病也必須從上述生活方式著手去尋找有效的防治手段。

疾病可能導致出汗異常嗎

大量出汗不正常

出汗是人體的體溫調節方式。當我們覺得熱的時候,或者在做運動的過程中,出汗可以通過汗液的蒸發幫助機體把體溫降低到正常水平。但是我們也發現,有的人特別愛出汗,即使是在大冬天,手腳也總是濕乎乎的。像這樣出汗過多就是一種病態,叫多汗症。

多汗症發病率很高。據研究,每500人中就有1人易患此病。也有研究稱,此病可能和基因有關,也就是說這種病有遺傳性,這就解釋了為什麼西方人有這種病的人更多,因為基因決定了他們的汗腺比東方人發達。

出汗是由交感神經係統控製的。人體的汗腺多達500萬個,其中2/3的汗腺分布在手掌,所以緊張的時候手心容易出汗。專家認為,多汗症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交感神經過度興奮導致汗腺分泌過剩。

從出汗看健康

當然,引起多汗症的原因還有很多,有些疾病也可以引起汗液排出增加。比如,多汗兼有心悸、食欲亢進、情緒波動、失眠,可能是甲狀腺機能亢進的表現;胸悶、肋下脹痛、食欲不振、出冷汗等一係列症狀可能是心腦血管疾病的表現;糖尿病可以導致植物神經病變,患者表現為排汗異常,如無汗、少汗或多汗。所以,當臨床遇到原因不明的皮膚多汗時,不要忘記查查尿糖、血糖和血糖代謝率,力求早期發現糖尿病。因此上了年紀的人尤其要當心,當多汗伴有其他一係列不適症狀產生的時候,要及時到醫院就診,警惕某些疾病的發生。

16世紀,英格蘭曾爆發過一種奇怪的流行病,這種病以發熱、頭暈為前奏,緊接著就是大量地出汗。嚴重的病人還會發生抽風、昏迷甚至在幾小時或者幾天內死亡。奇怪的是,這種病隻在英格蘭境內流行,並沒有泛濫到蘇格蘭、威爾士以及歐洲其他國家,所以人們稱之為“英國汗”。在1578年最後一次爆發後,“英國汗”從此銷聲匿跡。直到今天,科學家也沒有搞清楚它具體的發病原因。

祖國醫學早在3000年前就對汗液進行了論述。從中醫角度來看,汗是津液的代謝產物,血汗同源,因此出汗過多,會耗氣,也會傷及津液而損於心血。

出汗過多主要有兩種表現:自汗和盜汗。自汗是指在白天清醒的狀態下,不因運動、穿衣過多或高溫而出汗不止。自汗是氣虛、陽虛的表現。通俗地說就是人體的正氣不足,無法防護肌膚這個屏障,致使津液外泄。自汗的人通常還表現為精神不振、氣短、怕冷等。盜汗是入睡後,在半夜或黎明時分,胸部、背部、大腿等地方出汗,出汗量較多,清醒以後出汗就停止了。盜汗多為陰虛所致,常伴有心煩、低熱、兩頰潮紅、手足心發熱、口幹等症狀,例如肺結核病人就常有這些典型的症狀。

另外,出汗部位的不同也代表著不同的意義。比如,頭麵部出汗多,是肝胃有熱及氣虛所致;手足汗多則多因脾胃濕熱、氣虛、腎虛所致。

治療方法五花八門

國外科學家研究多汗症已有多年,病人們也嚐試了各種各樣的治療方法,包括西方草藥、潤膚液、口服藥等等,而迄今為止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卻很有限。

基於這個原因,60多年來,西方科學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研究手術治療多汗症。最早期的手術是切斷患者頸部、胸腔或者背部的交感神經,但是交感神經在全身的鏈狀分布非常廣泛,因而手術收效甚微,同時損傷很大。近10年來,隨著內窺鏡的發明和廣泛應用,使得手術變得簡單了,而且將創傷減小到了最低程度。在過去的3年間,科學家應用此法,為250名多汗症患者進行了手術治療,結果令人滿意。研究人員說:“手術的效果非常直觀,且作用持久,尤其對手部多汗症的患者更為有效,可是腳部多汗症在手術後還會有經常出汗的現象。”

除此之外,國外用於治療多汗症的還有氯化鋁療法:每周使用一種含20%六水合氯化鋁的產品(drysol)二到三次,以改變產汗細胞的狀態並堵塞汗分泌導管以使汗液分泌減少;還有一種方法是注射一種叫肉毒杆菌毒素(botox)的化學物質;第三種方法是借助電流阻斷汗腺分泌,目前還不是很普遍。

最近,英國一家電視台曾有這樣一篇報道:一位名叫傑茜卡的醫生助理,每天要接待無數的病人。她患有手腳多汗症,多年來即使她的患者沒有注意到她有這種病,但她心裏卻總是擔心,這種擔心分散了她好大一部分精力,令她非常苦惱。現在,電離子透入療法徹底治好了傑茜卡多年的多汗症。作法很簡單,隻要一盆水和一種微弱的電流。這聽上去似乎有點兒危險,但實際上這種療法很安全,患者隻需在醫生的指導下做一次,以後就可以在家進行自我治療了。大部分病人隻需每月治療兩次就可以了。

皮膚科醫生拉姆瑟說,多汗症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並不單和精神緊張有關,主要原因是汗腺的構造。因而僅僅囑咐病人不要緊張是不夠的,減少和阻斷汗腺的分泌才是根本措施。電離子透入療法,能治療多種原因引起的多汗症。這種方法的機理可能與電流幫助汗腺產生一種屏障,有效地阻斷汗腺分泌汗液有關。

腎髒病病人如何飲食

急性期采用少鹽或無鹽低蛋白質、低熱量飲食,嚴重情況下多采用糖粥、藕粉、水果等含糖食物。慢性腎炎的腎變性期,如無氮質滯留,而血漿蛋白低於正常標準者,或慢性腎病者,可采用高蛋白質飲食,按正常需要量外,至少應增加排尿中所失去的蛋白質量。

尿毒症或尿毒症前期,要采用低蛋白質,足夠熱量的飲食,蛋白質限製在15~3o克左右。必須采用含氨基酸豐富而容易消化吸收的牛奶、雞蛋及部分魚肉等,並以表澱粉代替米麵等,減少氨基酸的攝入量,另外要多采用含維生素c豐富的蔬菜、水果等。

根據不同病情和水腫程度,慢性腎炎患者可分別采用少鹽、無鹽或少銷飲食。尿毒症患者則不宜限製過度,要根據病體需要確定鈉鹽的攝入量。

男性獻血有益心髒

美國一項研究發現,一年至少捐一品脫血的男子,患心髒病的風險將減低86%。

以前人們以為男女患心髒病風險的差異是由於荷爾蒙的不同。但是最新研究表明,排出舊血紅細胞對心髒有益。

這項研究指出,血紅細胞把氧氣帶給身體的每一個角落。血紅細胞在體內越久,就變得越僵硬,這使它們很難通過管道,包括心髒血管。當血液因月經或捐血而流失,人體會製造柔韌的新血紅細胞。人體能夠在大約12天內製造捐出的一品脫血。最近,負責這項研究的科學家指出,一年捐一次血對心髒有益。

多吃賴氨酸和味精好嗎

一、賴氨酸與身高的關係

賴氨酸是人體必不可少的氨基酸,而且在體內無法合成,必須從食物中攝取。科學研究發現,賴氨酸攝入量與人體的身高有密切關係,日本等國家曾推行賴氨酸食品,以提高身體的高度。

我國的飲食以穀物為主,蛋白質來源也主要是穀類。這些食物中賴氨酸含量偏少,如大米、白麵中每百克酪氨酸僅相當於牛肉的1/5,大豆的1/10。有人曾給11-12歲的孩子每天增0.5克酪氨酸,1年後這些孩子比同年齡不補酪氨酸的孩子身高平均高出1.5厘米,體重多1.8千克。這說明適當補充酪氨酸是有益於孩子生長發育的。

但研究也發現,長期吃過量的賴氨酸會增加肝、腎的負擔,同時可以導臻血氨升高和腦細胞損害。這樣,不僅降低了孩子的食欲,還有可能出現手足痙攣和生長停滯。

二、味精的作用

味精中含有穀氨酸鈉,在日本稱味精為“味之素”。早年日本曾風行一種說法,即多吃味精可以補腦。

但是近年來的研究顯示,味精中穀氨酸鈉對腦細胞γ氨酸丁酸合成有利,後者有興奮或抑製腦神經細胞的作用,對人體的智力有著重要的作用。此物質缺乏時,能引起驚厥。這往往是與維生素b6缺乏同時存在共同起作用。治療時僅用γ氨基丁酸是無效的,相反大量補充維生素b6往往能見效。因而過量補充味精並沒有特殊的營養作用。

因此,可以說,味精作為調味品,並不是特效營養品,少量使用後可調節食物的味道,增進食欲,也能被人體吸收,但不必過多強調其效用和過量補充。

預防視力減弱吃什麼

對預防視力減弱,維生素a極具功效。眼睛使用過度時,可食鰻魚。鰻魚肝的維生素a含量更豐富,約為魚肉的3倍。韭菜炒豬肝也有此功效。此外,整天在辦公室裏的人容易缺乏維生素d。雖然食用香菇等菌類食品後再曬太陽,體內會產生維生素d,但是日曬機會少,這就需要多吃含維生素d的食物,如海魚類、雞肝等。

骨盆運動,女人的最佳運動

你應該多做一些動運動來矯正你的骨盆,這樣你的身材看起來會更棒!而且做這運動對女人的好處也是不言而喻的。若你天天執行的話,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雙手著地,跪撐。把其中一隻腳舉起,然後往後伸展,要有感覺到自己的臀到腳踝有伸展的感覺。要左右腳輪替5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