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維吾爾族

第一章 維吾爾族概況

"維吾爾"是維吾爾族的自稱,意為"團結"或"聯合"。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帶和阿克蘇、庫爾勒地區,其餘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等地。人口721萬(1995年)。

維吾爾族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遊牧於我國北方和西北貝加爾湖以南、額爾齊斯河和巴爾喀什湖之間的"丁零"人。9世紀中葉,遷到西域的"回鶻",融合了分布在天山以北和西部草原遊牧的突厥各部以及兩漢以來移居這裏的漢人,同原來就居住在南疆廣大地區操焉耆、龜茲、於田語的人民,以及後來遷來的吐蕃人、契丹人、蒙古人長期相處,繁衍發展而形成了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有自已的語言,維吾爾語屬阿爾泰語係突厥語族;文字係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拚音文字。建國後,推廣使用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新文字,現兩種文字並用。

維吾爾族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藝術,玉素甫·哈斯哈吉甫的敘事長詩《福樂智慧》、穆罕默德·喀什噶裏的百科知識性辭書《突厥語大詞典》是祖國文化寶庫中的珍貴遺產。魯明善的《農桑衣食撮要》是我國最早一部按月令記述農事活動的農業專著。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音樂舞蹈史詩"十二木卡姆"、維族舞蹈等聞名中外。維族傳統舞蹈有頂碗舞、大鼓舞、鐵環舞、普塔舞等;維族民間舞蹈有賽乃姆、夏地亞納;民間樂器有"達甫(手鼓)、"都他爾"和"熱瓦甫"等。維吾爾民族醫學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坎兒井至今仍發揮著灌溉作用。

維族男子喜穿長袍──"袷袢",右衽斜領,不用紐扣,用腰帶紮腰;婦女多在寬袖的連衣裙外套上對襟背心;男女都喜歡戴稱為"多帕"的小花帽,穿皮靴。婦女的飾物有耳環、手鐲、項鏈。

維吾爾族信奉伊斯蘭教。傳統節日有:肉孜節、古爾邦節、初雪節等。

第二章 日常食俗

以麵食為主,喜食牛、羊肉。主食的種類有數十種。最常吃的有饢、羊肉抓飯、包子、麵條等。饢是用小麥麵或玉米麵製成,在特製的火炕內烤熟,為形狀大小和厚薄不一的圓形餅。製作精細、用料講究,香酥可口,饢含水分少,久儲不壞,便於推帶。抓飯,維吾爾語稱"頗羅",用大米、羊肉、羊油、植物油、胡蘿卜等燜成,味道鮮美。逢年過節或辦婚喪事時,多做抓飯待客。薄皮包子,維吾爾語稱"派提塔曼",用麵做皮,羊肉丁、羊油拌少許洋蔥做餡,皮薄肉多,油大味香。麵條有拉麵、拌麵、炒麵、湯麵等,還有曲曲(餛飩)。粗糧食品主要是玉米麵粥和玉米麵饢。維吾爾族喜歡飲茯茶、奶茶。夏季多伴食瓜果。食具有碗、筷、匙、木杓等。日食三餐,早飯吃饢和各種瓜果醬、甜醬,喝奶茶、油茶等,午飯是各類主食,晚飯多是饢、茶或湯麵等。吃飯時,在地毯或氈子上鋪"飯單",飯單多用維吾爾族的木模彩印花布製作。長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飯前飯後必須洗手,洗後隻能用手帕或布擦幹,忌諱順手甩水,認為那樣不禮貌。吃饢時,將饢掰成小塊,置於盤中。吃完飯後,由長者領作"都瓦"(即作禱告,原是一種宗教儀式,具有讚美真主之意,現已成為維吾爾等穆斯林群眾的風俗習慣,一般都在走親訪友,入門坐定之後和離開之前作,意為感謝主婦勞作,向主人問好和感謝主人盛情等),然後收拾飯單。

第三章 節慶、禮儀食俗

維吾爾族十分重視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古爾邦"節最為隆重。屆時家家戶戶都要宰羊、煮肉、趕製各種糕點、炸油饊子、烤饢等。屠宰的牲畜不能出賣,除將羊皮、羊腸送交清真寺和宗教職業者外,剩餘的用作自食和招待客人。過肉孜節時,成年的教徒要封齋1個月。封齋期間,隻在日出前和日落後進餐,白天絕對禁止任何飲食;男女青年結婚時,由阿訇或伊碼目(均為宗教職業者)誦經,將兩塊幹饢沾上鹽水,讓新郎、新娘當場吃下,表示從此就像饢和鹽水一樣,同甘共苦,白頭到老。婚宴要在地毯上鋪上潔白的飯單,最先擺上饢、喜糖、葡萄幹、棗、糕點、油炸饊子等,然後再上手抓羊肉、抓飯。

維吾爾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講究。如果來客,要請客人坐在上席,擺上饢、各種糕點、冰糖等,夏天還要擺上一些瓜果,先給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飯做好後再端上來,如果用抓飯待客,飯前要提一壺水,請客人洗手。吃完飯後,由長者領作"都瓦",待主人收拾食具完,客人才能離席。吃飯時,客人不可隨便撥弄盤中食物,不可隨便到鍋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時注意不讓飯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來放在自己跟前的"飯單"上。共盤吃抓飯時,不將已抓起的飯粒再放進盤中。吃飯或與人聚談時,不擤鼻涕、吐痰,否則會被認為是失禮。飯畢,如有長者領作"都瓦",客人不能東張西望或立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