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非洲葡萄牙語文學

非洲使用葡萄牙語的國家有安哥拉、莫桑比克、幾內亞比紹、佛得角和聖多美與普林西比,這些國家長期遭受殖民統治,文化的發展受到極大的限製。19世紀中葉以前,這些地區的文學主要是方言口頭文學,描寫當地人民生活的葡萄牙語文學實際上是從19世紀中葉以後才發展起來的。

在安哥拉,1849年出版了若澤□達·西爾瓦·馬亞·弗雷拉的詩集《我的靈魂的自發性》。這是安哥拉葡萄牙語文學的開始。他的詩歌頌愛情、友誼,懷念家園,讚美大自然和祖國。

在小說領域最先獲得成功的是阿爾弗雷多·特羅尼(1845~1904),他的小說《思加·姆圖莉》(1882)描寫一個非洲婦女受盡淩辱的一生,展現了19世紀下半葉羅安達的社會畫麵。

詩人、哲學家科爾德羅·達·馬塔(1857~1894)曾經號召"創造我們自己的文學"。他的主要作品有《安哥拉故事114篇》和詩集《夢囈》(1887)等。

1948年,成立了"安哥拉新知識分子運動"的組織。他們的口號是"讓我們來發現安哥拉"。1950年在羅安達出版了《安哥拉新詩人詩集》。1951年,這個組織創辦《信使──安哥拉人之聲》雜誌,傳播愛國主義和民族感情。它的創刊被認為是"安哥拉新文化的轉折點"。這個運動和雜誌的創始人有維裏亞托·達·克魯茲(1928~1973),他的詩洋溢著愛國主義的激情,發出了要求解放的呼聲。政治家、詩人阿戈什蒂紐·內圖 (1922~1979)的作品有《阿戈什蒂紐·內圖詩四首》(1957)、《詩集》(1961)、《神聖的希望》(1974)。他的詩富有戰鬥性,號召人們反抗殖民主義。

作家卡斯特羅·索羅梅尼奧(1910~1968)有"真正的安哥拉小說的開創者"之稱。他的有些作品,如劇本《納拉》(1939),小說及故事集《悲傷的夜晚》(1939)、《有出路的人》(1942)、《疾風和其他的故事》(1943)、《卡蘭加》(1945)、《黑土地的故事》(1960)等,大多取材於部落社會的生活,帶有神話和傳奇色彩。他的另外一些作品,如《死亡的土地》(1949)、《轉折》(1957)以及在他逝世後出版的《創傷》(1970),描述了安哥拉人民所受的剝削,揭露了殖民統治的殘暴。這些作品使他在國內外贏得了聲譽。他的作品已在許多國家翻譯出版。

羅安迪尼奧·維埃拉(1936~)的小說集《羅安達》(1964)揭露了葡萄牙殖民主義統治,曾獲得安哥拉文學獎和葡萄牙作家協會的文學獎,葡萄牙作家協會為此曾一度被當局勒令停止活動。他的其他作品還有《古老的故事》(1974)、《我們馬庫盧蘇人》(1974)、《新的生活》(1975)等。

曼努埃爾·多斯·桑托斯·利馬(1935~)的小說《自由的種子》(1965)和《淚水與風》(1976),直言不諱地揭露殖民主義統治。《淚水與風》是一部描寫殖民戰爭的小說。作者曾參加1957年在巴黎舉行的黑人作家、藝術家國際代表大會和1962年在開羅舉行的亞非作家代表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