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滿族
第一章 滿族概況
滿族,現口982.1餘萬人。滿族主要分布在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其餘大部分分布在河北、內蒙古、寧夏、甘肅、新疆、山東、福建等省區,一小部分散居於北京、天津、上海、西安、成都、廣州等大中城市。
滿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滿語屬阿爾泰語係滿-通古斯。通古斯:內蒙呼倫貝爾盟陳巴爾虎旗的鄂溫克族,舊稱"通古斯"。語族。滿文創製於16世紀末。17世紀40年代,滿族人大量入關以後,普遍開始習用漢語文。
滿族信仰薩滿教,崇拜祖先,佛教在其生活中也有影響。
17世紀初,建州女真左衛首領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各部,創建了八旗製度。1635年努爾哈赤之子皇太極廢除舊稱"諸申"(女真),改族稱為滿洲,次年即帝位,定國號為"清"。1644年3月,李自成攻克北京,遼東總兵吳三桂請求清入關鎮壓,清攝政王多爾袞於當年4月率清軍入關,5月進入北京,10月順治帝從盛京(沈陽)遷都北京,建立了清朝。
居住在農村的滿族人,其住房繼承了傳統的建築形式,院落圍以矮牆,院內有影壁。住房一般為西、中、東三間,大門朝南。西間稱西上屋,設南、西、北三麵炕,以西炕為尊,俗稱"萬字炕",供有祖宗神位,西牆上有祖宗神板。房舍窗戶多用紙糊,房梁上常懸有悠車,嬰兒放在悠車裏,聽著母親的搖籃曲安睡。
曆史上,滿族男子喜歡穿長袍馬褂,頭頂後留發,束辮垂於腦後,戴圓頂帽,下穿套褲,腳著呈船形的雙鼻皮條布鞋。婦女則多喜穿旗袍,梳京頭或"盤盤髻",戴耳環,腰間掛長手帕。滿族入關後,滿漢服裝漸趨一致,但旗袍卻以其獨特的魅力流傳下來。經過不斷改進,旗袍的樣式逐漸成為直領、窄袖、右大開襟、釘扣袢、緊腰身、長至膝下、兩側開衩,穿上後既能體現身姿,又可顯示女性的高雅大方。
最能代表滿族飲食文化的莫過於"滿漢全席"。這種宮廷佳宴流傳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曆史。其中的滿族菜肴無論在選料、製作和吃法上都保持著滿族特色,製作菜肴的山珍如猴頭菌、人參、鹿茸等大都還是來自滿族的老家--"白山黑水"。此外,滿族還有許多風味小吃和種類繁多的點心,"薩其瑪"就是其中著名的一種。
滿族在曆史上精於狩獵和征戰,因此他們的傳統體育項目大都與此相關。清朝曆代武舉考試的內容就是騎馬、射箭和舉重。如今騎射已經衰落,但舉重一直沿襲至今。此外,還有八旗兵訓練中的跳馬和跳駱駝。跳馬就是在馬飛跑時,騎手縱身跳到馬背上;跳駱駝有所不同,騎手要從奔跑的駱駝後麵縱身而上。摔跤滿語稱作"善撲",摔跤時雙方兩臂交叉、順肩至腰相互抱住,然後盡力拚摔。如今,這些躍上敵騎、擒拿敵人的軍事技巧已變為饒有風趣的傳統體育活動。
滿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莽勢"、"空齊"是傳統舞蹈,多在節慶的宴會上跳。舞時二人相對,舉一袖於額,反一袖於背,盤旋作勢,稱為"莽勢";舞者歌唱時眾人拍手以"空齊"二字相和,叫"空齊"。"清音子弟書"是八旗子弟於18世紀中期創作的一種隻有唱詞,沒有說白,配合鼓板、三弦演唱的新鼓詞,是滿族人民喜愛的一種曲藝形式。
滿族在科學工藝方麵具有很大的成就。康熙主持編修的《數理精蘊》、《曆象考成》、《皇帝輿全覽圖》等書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水利專家撰寫的《河工器具圖說》是中國最早的水利專著;陶瓷專家唐英在清代創立了"唐窯",其工藝奠定了中國現代陶瓷業的基礎;複旦大學教授滿族人秉誌是中國現代生物學的奠基人。
滿族在文化藝術方麵同樣是人才輩出,如清代著名詞人納蘭性德、文學名著《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五四"以後的著名文學家老舍、端木蕻良等。此外還有京劇程派創始人程硯秋、相聲大師侯寶林等,他們都以卓越的成就為中國文化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滿族文化非常發達。入關之前民間文學十分豐富,以神話、傳說、歌謠的形式代代相傳。入關之後,吸收漢文化的精華,出現了很多著名的文學家、詩人、書畫家。我們熟悉的有文學名著《紅樓夢》及其作者曹雪芹、著名文學家老舍、端木蕻良等等,他們都以卓越的成就為中國文化事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第二章 民族曆史
滿族先民可以追溯到兩千年前的肅慎人,他們的後人又叫挹婁、勿吉、革末革曷。7世紀至9世紀粟末革末革曷強大起來,建立了渤海國。遼滅渤海。"女真"代替"靺鞨"這一族稱。1115年女真以阿骨打為首的完顏部統一女真各部建立金朝,滅遼和北宋,入主中原與南宋對峙。後金又被蒙古滅。17世紀初建州女真的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建後金。1636年皇太極繼父位,改國號為"大清",並定族名為"滿族"。滿族祖先一直生活於長白山以北、黑龍江中下遊、烏蘇裏江流域的廣闊地區。以狩獵為主,並有漁業、采藥業。長白山是滿族人的發祥地,也是他們崇奉的神山。山中有茂密的森林,植物品種繁多,動物資源豐富,三江平原土地肥沃,雨水充足,河汊交錯。滿族祖先以狩獵為主,並有漁業、采藥業。他們有崇尚驍勇,善騎射的傳統,也流傳下有關長白山挖人參的故事。
滿族在入關之前,主要從事農業,兼漁獵業。努爾哈赤統一女真的過程中,創立了軍政生產三合一的八旗製度,平時務農、練兵、駐防,戰時出擊,這種製度帶到關內。
滿族文化非常發達。入關之前民間文學十分豐富,以神話、傳說、歌謠的形式代代相傳。入關之後,吸收漢文化的精華,出現了很多著名的文學家、詩人、書畫家,留下許多傳世之作。
清朝是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將近三百年,曾有過鼎盛時期,史稱"康乾盛世"。滿族人民在曆史上為穩定邊疆,鞏固大一統的局麵,征戰南北,做出貢獻。當時八旗兵丁參加了平定"三藩之亂"、平定準噶爾部叛亂、打擊沙俄在黑龍江地區的侵略行為、擊退廓爾喀軍隊對西藏的進犯等等軍事行動。
到了近現代,尤其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滿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支援全國解放的事業中,創造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
十二皇帝
清太祖努爾哈赤清王朝的奠基者
清太宗皇太極(1592~1643)清朝的開國皇帝
清世祖福臨順治(1644-1661)
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1662-1772)
清世宗胤禛雍正(1723-1735)
清高宗弘曆乾隆(1736-1795)
清仁宗順埮嘉慶(1796-1820)
清宣宗旻寧道光(1821-1850)
清文宗奕濘鹹豐(1850-1861)
同治時期葉赫那拉氏(1835~1908,清穆宗的母親)掌權
清德宗載湉光緒(1875-1908)
末代皇帝溥儀宣統(1908-1912)
曆史著作
《滿文老檔》
用老滿文寫的官方編撰編年體史書,也是一部文學巨著,共180卷。主要記述努爾哈赤、皇太極兩朝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民族關係、宮廷生活、習俗、天文、地理等等。是研究滿文、滿族早期曆史、清代曆史的重要文獻資料。
《八旗通誌》
由鄂爾泰等奉旨撰寫。自雍正五年至乾隆四年曆時12年寫成初集(共250卷),嘉慶元年又續寫二集(由鐵保主持),收入乾隆朝事跡(共365卷)。分八誌、八表、八列。對研究八旗製度十分有價值。
《禦製五體清文鑒》
清代官修滿、藏、蒙古、漢、維吾爾五種文字對照辭書。成書於乾隆末年。內容豐富,是我國少數民族辭書中的巨著。極具曆史價值和實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