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春耕開始,直到秋收,有著很多農事環節。貴州鎮遠縣的報京侗族地區,在除夕的早飯後,主管這裏農事活動的"活路頭"就要在山坳上鳴鑼宣告:"從現在起,封農具、封紡車、封碓窩(舂米用),停止挖山種地,停止紡織布......"各家各戶也聞聲而動。在這些用具上貼好封條,以待來年。到了次年正月的第一個戊日,便是"活路節"。這天清晨,活路頭要挖一叢青芽蓬草栽在田壩上麵,待三響鐵炮過後,再進行象征性的犁田、挖田、栽秧活動。隨後,全體村民在栽有青芽蓬草的田壩裏歌舞。當天下午,各家扯去農具上的封條,第二天便開始備耕生產,到處響起了吆喝耕牛、舂碓踏臼、紡車織機的聲音,表明新一年勞動的開始。
為了祈求風調雨順,農業豐收。雲南省西雙版納的基諾山上的基諾族,每年農曆七月要過"祭大龍"的節日。屆時由卓巴、卓生(寨父、寨母)主持,為了祈求龍王的護佑,全寨要舉行剽牛儀式,還停止耕作三天,有的地方,全家都不外出,隻在家裏娛樂。傳說莫羊寨有一把能控製天氣變化的寶刀,所以各寨長老要帶雞一隻、酒一盅、米一升前去祭刀。旱時求雨,澇時盼晴。在雞頭上插三根草後,宰雞祭祀,然後將雞燎燒,看雞腿骨的裂紋,以占卜來年的雨水多少和莊稼豐歉。
雲南省碧江縣的怒族在每年農曆十二月二十九日也要過祭穀神節,預祝來年豐收。在怒語裏叫作"汝為"或"讓作為",意即"買糧食的魂"。這個節日隻能由成年男子參加,未成年男孩和婦女都不能參與。這一天清晨,主祭司先將村民們召集起來,再用砍來的金竹、蘆葦、青桐櫟各一枝插在地上。然後在竹筒裏攪拌蕎米酒,同時念祭詞,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收。祭後,將大家帶來的肉剁碎,拌在飯內,共同用手抓食,邊吃邊說笑,以預示來年生活幸福。
有的從事農業的民族認為五穀有自己的靈魂,因此每年都有一定的節日,為穀物"接魂"、"叫魂"等等。雲南省拉祜族在每年農曆二月要擇日過節,以接穀神魂。到時,人們要請村寨中12位老人到家中跳飯魂舞。其中一人領舞,一人吹蘆笙,一人吹直蕭,其餘的各持升、鬥、甑〔zèng贈〕、瓢、碗、酒、肉塊、穀子、玉米等物圍著一張桌子起舞,桌上置有飯菜及酒等。舞者先由院中跳入堂屋,又由堂屋升到二樓,這樣就認為已將穀神之魂接回,以確保今年豐收。雲南省彌勒縣的彝族阿哲人支係則在農曆三月初三,過"叫五穀魂"的節日。屆時先挑雞酒等食品到田頭地邊進行祭祀,同時請畢摩(巫師)念經叫五穀魂。有的地區彝族則在秋收時進行祭祀,每收割完一塊田地,就要由主人在田頭念禱詞,叫五穀魂隨同收獲的莊稼一起回家,以保佑來年豐收。雲南省景頗族在秋收時也要選定一天,進行"獻穀堆",即叫穀魂的活動。傳說古時候,景頗族所種穀子的穀魂升去天上,人間的穀種不再發芽生長,引起景頗族人的憂慮。後來,家狗望著天空日夜嚎叫,終於叫回穀魂,使穀子重新長勢良好。因此景頗族在每年秋收後,過"叫穀魂"的活動,並給狗喂以肉和飯等,以感謝它曾從天上喊回穀魂的功勞。廣西大瑤山的茶山瑤人,在農曆四月春耕插田時,青年男女要穿上節日盛裝,過一個集體插秧的歡樂節日。插秧時,先由金秀河下遊的美村開始,一般以家族為單位,由下遊往上遊插,插完一村再插一村,直到全部插完為止。在此期間,青年們白天共同勞動,夜間對歌作樂,成為互助勞動,盡情娛樂的節日。
雲南省劍川、洱源的白族地區,過去有祈求豐收的桃花節。每年播種穀種時,要給穀種打醋炭,即將燒紅的鐵片、石塊放入瓢內,外加艾蒿、柏枝或馬桑葉,然後衝水入內,使其與高溫的鐵、石相激,蒸騰出清香的氣味、並在穀種上插桃花數枝,在秧田入口處插一排桃花、柳枝。這就是他們過桃花節的主要內容。白族支係勒墨人的桃花節在農曆三月的屬豬日舉行。他們以氏族為單位,攜帶供品和數枝桃花,到田邊地頭祭奠白王鬼、五穀鬼、地鬼、山鬼,以求農業豐收。祭後人們飲酒歌舞,在緊張的春耕開始前,通過桃花節,預祝吉利,祈求豐收。
台灣高山族中的布農人,在每年農曆二、三月間,要選擇一天過"拔草祭"節日。屆時人們釀酒、備辦物品,進行祭祀。人們還盛裝打扮,來到田頭地邊,家長彎腰奮力拔草,以求天帝保佑粟苗成長。此後,他們還用拔下的野草輕敲各人的後背,認為這樣可以消除腰背的酸痛。祭祀和拔草等儀式結束後,在回家的路上,還要用藤和樹皮纏成藤球,向周圍發射,以示射死一切危害農作物的蟲類,保佑莊稼的成長和豐收。
廣西環江縣的毛南族在每年農曆五月,要舉行五月廟節,日期各村不一。以鐵坳為界,整個毛南山鄉分成上下二團,下團廟節為夏至後的第一個辰日;上團廟節提前五天,即從辰日往回倒數到亥日為節日。有的傳說認為這一天是為了紀念毛南族飼養耕牛和菜牛的創始人馮三界公。因為馮三界公開始使用耕牛,毛南族才有了水田,種上水稻。過去各村寨都有廟田,以其收入購買菜牛,在節日時殺牛祭祀愛吃牛肉的馮三界公。同時還要摘取各種農作物葉子放到土地娘娘神前,求娘娘保佑五穀豐收。到了節日,毛南族人家家要采楓葉、空羊花等將糯米染成黑、黃、紅、綠、白等五色米,蒸成色豔而又有香味的五色糯米飯,並做粉蒸肉等佳肴。折回柳枝插在中堂,將五色飯捏成小團,密密地粘在柳枝上,以示農作物碩果累累、獲得豐收。還要喂耕牛一團米飯和一塊粉蒸肉,慰勞耕牛。婦女們帶上五色糯米飯和粉蒸肉回娘家探親,青年們則到野外對歌,談情說愛。
廣西苗族和雲南省哈尼族在農曆六月,分別過"新禾苗節"和"苦紮紮"(哈尼語,又稱六月年)。新禾苗節在中稻插完以後的六月初六日舉行,節期三五天。第一天煮鮮魚粥嚐新,蒸糯米飯,殺雞鴨,釀甜酒,招待親友;第二天鬥牛;第三天賽馬。山坡上還要舉行賽蘆笙、跳集體舞等活動,在夏忙間隙,預祝五穀豐登。苦紮紮節在農曆六月間由各村寨祭師選定吉日舉行,以祭天神和穀神為主。要為天神降臨建立揪房,架立秋千。有的地區,在節日期間還要用立寨樁、圍繩索的方法隔絕村寨與外界的聯係,防止鬼魂害人。紅河地區的哈尼族大都在農曆六月第一個屬狗日至屬牛日舉行節日慶典,共五天。第一天各戶準備;第二天建揪房,立秋千;第三天宰牛分給各家作祭品;第四天舉行全寨的祭祀儀式;第五天送天神返天界,各家不外出,默默為天神送行。這既是一個農業生產的節日,又是一個宗教祭神的節日,通過祭神、歡度節日,祈求農業豐收。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仡佬族人民要過一個迎接豐收的"八月節",或者又叫"迎新穀節"。仡佬族人民很是重視這個節日,要連過兩天。大家都著節日盛裝,聚集在寨中空場上,由幾位壯漢將頭戴紅花的大牯牛帶入場中,先誦祝詞,默禱五穀豐登。然後由樂隊奏起"八仙"樂曲,鳴放火槍、鞭炮,然後殺牛煮肉,並將牛肉平分給各家各戶,讓家長拿回家供於祖先靈前,有全村全族團結一心之意。民族長老還要以小豬、公雞、大鴨各一隻,作為三牲在菩薩樹前作供祭儀式。祭畢,大眾聚餐,青年們在月光下歌舞歡樂,盡興方散。第二天還要從田間采回新鮮穀物、瓜果,用作家宴。宴畢,婦女們各帶自己子女,為娘家親戚送去禮品,以示祝賀。青年們依舊歌舞終日,以迎豐收的到來,節日以後,就開始秋收。
湖南省城步縣的苗族傳說,古代有一個時期,兵荒馬亂,人們四出逃生。有八個姑娘來到這裏,見土地肥沃,人跡稀少,就在這裏播下了穀種,當年獲得豐收。她們定居下來,開發土地,使這個地方成為富庶之地。因此,這裏苗族每年秋收後,都要釀製高粱米酒,招待親友,共同紀念開辟此地荒原的八位姑娘,就形成了一個祝賀豐收的"八姑節"。
除了農業民族的敬牛、祭穀神、驅蟲、敬鳥、趕鳥、祭莫一大王、敬三界公、祭天神等節日外,有的節日還與漁業有關。貴州龍裏、貴定、福泉一帶的苗族,每年農曆三月初九日,要到河邊過殺魚節。傳說古代天王爺的公主生病,百藥不靈,後來派天神下凡捉一百種魚煮湯,公主喝湯後病愈。於是天王爺大喜,令雨神多給江河湖海下雨,造成陸地大旱。苗族人民十分憂愁,殺豬、牛、羊、雞、鴨祭天,都沒有用,隻得叉魚祭天。天王爺見救過女兒的魚被殺,大哭三日,變成雨水降到人間,禾苗萬物得救,於是人們每年都要捕魚祭天。每逢節日,人們群集河邊、叉魚剖殺,架篝火將魚放進鐵鍋燒煮,吃魚飲酒,吹笙唱歌,祭天求雨,祈禱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居住在台灣島以南蘭嶼之上的高山族雅美人,主要以捕飛魚為生。他們要舉行一連串的招魚祭、豐漁祭、夜漁祭和晝漁祭等等,形成與漁業生產有密切關係的眾多節日。
招魚祭在三月一日舉行。早在二月二十七日,同一個互助捕魚組織的成員要在船長家集體住宿,共同檢查火把、漁具與船隻的準備情況。三月一日早晨,船員頭戴銀盔,佩掛胸飾,集體將船抬到海邊。船長殺雞,滴血在木盤內,每人以食指蘸雞血塗於船和岸邊的礁石上,祈求飛魚豐收。並用小竹筒33個,塗上雞血,以示小船出海捕魚也獲豐收。然後,人們起立,高舉盔帽,怪聲高呼跳出船外,以示驅鬼。接著將漁船推入海水,作為即將出海捕魚前的試驗。最後拿出已殺的雞,大家回村煮食。招魚的祭儀就算完成。
三月二日上午舉行豐漁祭。出海捕魚的人在一起共宿,吃當地特產的芋頭和魚,並求神靈保佑豐收。然後在一位持一根長木棒魚網,另一位持一把木槳的兩個主祭人的帶領下,來到船邊,各人都抓一把沙投入自己的木船,默祝打到的魚如同沙子一樣多。又以海水灑進大船,祝禱大海將船帶到飛魚最多的地方。各人回家後,還要撫摸專曬飛魚的竹竿,預示今年要捕很多飛魚曬在這裏。
從三月三日晚開始,進行夜間捕魚,這一晚上要過夜漁祭的節日。由第一條引領入海的船長為祭司,在船頭殺一頭豬,讓血流進海中。又在船頭置一個盛滿水的甕,放入一把船槳,並用小瓢盛粟與清水灑入大海,以祭飛魚之靈。祭畢開始夜間捕魚,以這一條船第一次出海的收獲多少來卜算今年漁業是否豐收。從此開始,諸漁船每夜出海捕魚,各船長都要攜帶一個帶雞血的小竹筒,並將它塞在第一次捕到的飛魚嘴中,這條魚放在船上,不帶回家中。經夜漁祭後,大家白天集中休息,夜晚出海捕魚,連續一個月後,給每人分配已捕得的飛魚,然後分散回家。
五月一日,是舉行"晝漁祭"的節日,過了這一節日後,就開始白天捕魚,用釣絲釣魚,可以獲得除飛魚外的其他種類的魚。可見他們的節日祭儀與漁業生產的關係十分密切。
居住在湖南、廣西等地山區的瑤族,過去主要以從事狩獵為生。現在滇桂邊界的藍靛瑤人,還經常從事狩獵活動,獵獲物按照"見者有份"的習俗進行分配。除槍手多得一份作獎賞以外,其餘的全部平均分配,連外寨來的客人也可以得到一份。他們在農曆三月初三要過"幹巴節"。從二月下旬開始作準備,決定在節日上山打獵的村寨,要燒炭、修槍、春火藥、打碼子(槍砂)等;決定節日下河捉魚的村寨也備辦有關的用具。家家用糯米製粑粑,釀酒以備節日食用。到節日清晨,男子扛槍上山獵獸,獵得後大家平均分配。婦女在家宰殺鵝鴨,製作五色糯米飯,準備豐盛的宴會。下河捉魚的也於清晨出發,一天所得的魚也是平均分配。到夜晚,大家互相走訪,飲酒吃肉,將一部分魚和獸肉製成有特色的佳肴,剩下的就放在火塘上方,慢慢烤幹,做成美味的"幹巴",用以招待親朋好友。這就是幹巴節名稱的由來。
雲南省鶴慶縣東、西山區的彝族人黑話支係,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要過一個"巴烏節",即打獵歸來,慶祝獵獲豐收的日子。過去這裏的獵人每逢獵獲野獸以後,都要當即開剝獵物,將獸頭交給組織指揮人,獸皮歸開槍命中者,獸肉則交給有關的人去燒烤。隨後,獵手們拿獸頭的在前、披獸皮的在後,其他獵人扮成獸類尾隨在後,跳起歡樂的巴烏舞,共慶狩獵的成功。獸肉烤熟後,大家停止歌舞,共享美味。後來逐漸演化為定時舉行的節日。屆時,以12麵木鼓、12麵銅鑼、12支嗩呐(閏年時用13之數)組成樂隊,由36名年輕姑娘分別披上虎、豹、熊、鹿、麅子、麂子、狐狸、兔等毛皮,或頭插錦雞、鳥雀的羽毛,扮成各種鳥獸,圍著火堆起舞,模仿獸鳥叫聲,並表現它們的各種姿態。而獵手們則手持鋼叉、弓弩,圍住裝扮成獸鳥的"獵物",以相反的方向旋轉跳舞,邊跳邊作狩獵的動作。這一天節日,也就稱為"巴烏節"。除此以外,還有耍龍燈、獅燈、白鶴燈等表演。
雲南的納西族重視畜牧業生產,每年二月初八,要舉行建丹節,即牧童節,主要是慰勞牧童。到了這一天,村寨中德高望重的老人代替牧童放牧,而附近的年輕夥伴要拚湊肉食好菜,請牧童在野外歡聚用餐,以示慰勞。同時還要舉行祭三朵神(北嶽神)的祭儀,以求神靈對牧童和羊群的保佑。居住在瀘沽湖邊的納西族支係摩梭人,則要在每年十二月十二日祭祀牧神,過"祭牧神節"。這天一早,家家準備豐盛的早餐,必須要煮一個豬心,在飯前先祭牧神,以求對放牧牲畜的保護。在節日這天,牧人要受到優待,給他們穿新衣,主婦分食時要把最好吃的部分給他們,並要多分一點。此外,還要將一些油煎粑粑、豬舌、豬蹄、香腸、米花糖、水果等食物放在一個大口袋裏,夠吃七八天左右,讓他們帶到牧場去享用,以示對牧人的慰問。祭牧神節既祭祀了牧神,又慰問了牧人,是一個畜牧業的生產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