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南石林位於雲南省路南彝族自治縣,“路南”是彝族的音譯,含義是黑色的石頭。這裏距昆明120千米,是世界聞名的喀斯特地區之一,被人們讚譽為“天下第一奇觀”。石林景區植被生長良好,森林覆蓋率為30%。目前,石林風景區有小型的哺乳動物、爬行類動物、鳥類和昆蟲等。凡滇中地區適宜的木本植物和花卉,在石林都可生長。

據科學鑒定,距今2.7億年前,石林地區還是一片汪洋,海底沉積有厚厚的石灰岩,經中生代地殼的運動,海底上升露出水麵形成陸地。200萬年來,在高溫多雨的環境中,在強烈的溶蝕和日複一日的風化作用下,海水和雨水沿著構造裂隙運動,使溶溝不斷地擴大和加深,久之先成石芽,繼而形成千百萬座拔地而起的石峰,與眾多的石柱、石筍連片成群,最後形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石林。

在石林間的峽穀小路中穿行,就像在藝術博物館中參觀一樣。眾多巨石拔地而起,千姿百態,形態各異。人們根據石頭的外形賦予了它們美麗的傳說,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阿詩瑪峰”的故事。

阿詩瑪峰位於石林邊緣,從某個特定角度看它,宛若一個身背花籃、亭亭玉立的美麗少女,她就是中國的少數民族撒尼族傳說中的姑娘阿詩瑪的化身。出於對她的懷念和敬仰,人們都喜歡與阿詩瑪峰合影留念。

阿詩瑪峰的倩影是路南石林最美的風景。此外,石林中還有駱駝峰、象石等眾多傳神的石刻作品。在路南石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給人無限的驚歎和感慨。

在喀斯特地貌地區,溶洞很常見。石林的發育,離不開地下水道係統的支持。完善的地下水道係統,能不停息地將溶解了石灰岩的水溶液衝走,保證溶蝕過程持續不斷地進行下去,最終塑造出像石林這種規模巨大、石峰造型千姿百態的地貌奇觀。而地下水道自身也被不斷地溶解,因此出現了地下溶洞,並隨著地殼的變動,地下水的改道,於是就有了錯綜複雜的溶洞。

路南石林的地下有許多神奇的溶洞,例如芝雲洞和奇風洞。芝雲洞位於石林之西北約3000米處,是岩溶地貌的地下奇觀之一。洞內有洞,大者可容千人,四壁布滿石鍾乳,擊之有鍾鼓聲。另有石床、石田、石浪、石秤等物,謂之“仙跡”。洞頂岩溶滴落,曆經億萬年,或如仙翁拄杖而立,或如玉筍、寶塔,或如青蛙躍然欲行,神韻流動,千姿百態。奇風洞位於大小石林東北5000米處。它由間歇噴風洞、虹吸泉和暗河三部分組成。

路南石林的另一景色就是那些低等生物了。如果分別在冬季和夏季來到石林,人們就會注意到石林的顏色大不一樣。原來當雨季來臨時,附在岩石表麵的藻類和苔蘚,由於水分充足,生長旺盛,呈現一種墨綠色,使整個石林遠看像一幅水墨畫一般;冬季寒冷無雨時,石頭上的藻類與苔蘚幹枯了,石林便呈現出一種灰白色。又由於石灰岩表麵分布著一條條溶痕,凹凸不平,藻類與苔蘚的分布也就相應不同,因此即使就單一的石灰岩來看,顏色也仿佛“墨分五彩”般具有豐富的層次。

知識點

喀斯特

喀斯特即岩溶,是水對可溶性岩石進行以化學溶蝕作用為主,流水的衝蝕、潛蝕和崩塌等機械作用為輔的地質作用,以及由這些作用所產生的現象的總稱。由喀斯特作用所造成的地貌,稱喀斯特地貌或岩溶地貌。

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區。可溶性岩石一般有三類:①碳酸鹽類岩石(石灰岩、白雲岩、泥灰岩等);②硫酸鹽類岩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③鹵鹽類岩石(鉀、鈉、鎂鹽岩石等)。

喀斯特可劃分許多不同的類型。按出露條件分為:裸露型喀斯特、覆蓋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按氣候帶分為:熱帶喀斯特、亞熱帶喀斯特、溫帶喀斯特、寒帶喀斯特、幹旱區喀斯特。按岩性分為:石灰岩喀斯特、白雲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鹽喀斯特。此外,還有按海拔高度、發育程度、水文特征、形成時期等不同的劃分等。

延伸閱讀

阿詩瑪傳說

從前有個叫阿著底的地方,阿詩瑪是阿著底村的姑娘,她與撒尼小夥子阿黑脾氣相投,立誓結為夫妻。有錢有勢的財主熱布巴拉想娶美麗的阿詩瑪做兒媳婦,他派人上門說親不成,便把她搶回去,關進牢裏。勇敢、機智的阿黑聽說後,立即騎馬趕到財主家。他和財主比賽唱歌,比賽砍樹、撒種、拾種等,都把財主鬥敗了。狠心的財主不服輸,反而放出老虎來,又被阿黑射死了……當獲勝的阿黑帶著阿詩瑪回家時,財主勾結崖神,放出洪水。當他倆過河時,滔滔洪水衝走了阿詩瑪。阿黑為了找到阿詩瑪,大聲呼喊:“阿詩瑪!阿詩瑪!”後來,應山仙子把阿詩瑪搭救上來,但變成了眼前這座“阿詩瑪”石峰。如今,遊人若對著它喊一聲:“阿詩瑪!”那麼,對麵石崖和石林都會傳來“阿詩瑪”的回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