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中外童話名家
第一章 博登布格
安傑拉·佐默·博登布格為德國著名兒童文學女作家。1948年她出生於德國的賴因貝格,曾攻讀過教育學、社會學和心理學,之後在漢堡當小學教師,現定居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專門從事少兒文學創作。
博登布格為青少年朋友寫了許多有趣的書,除了《小蝙蝠精的故事》外,她還著有《同狼做伴》《從雨中走來的牲畜》《如果你想害怕》《沼澤幽靈》《獅子和狼》等小說。她的作品已被譯成二十一種文字,"蝙蝠精係列"被德國國際電視合拍成十三集電視連續劇上映,而且在比利時、英國、法國、冰島、意大利、瑞典、西班牙等國播放,引起轟動;此外,她的許多其他作品也被改編成廣播劇和兒童劇,受到讀者的熱烈歡迎。
第二章 恩德(德國)
米夏埃爾·恩德是當代德國文壇卓有成就的作家,兒童文學活動家。
恩德1929年出生於德國的加米施-帕騰基興。藝術學校畢業後做話劇演員,後從事劇本創作。因劇本創作很難擺脫大師布萊希特的影響,因而轉向兒童文學創作。從40年代起開始寫作,1960年《小不點傑姆和司機魯卡斯》出版即一舉成名。繼而於1962年出版《小不點兒傑姆和多餘數字13》獲德國少年兒童文學獎金。1974年因中篇幻想小說《莫莫》這部非凡之作而榮獲第二次國家獎金,以後多次代表國家出席各種有關兒童讀物和兒童文學的國際會議。1979年出版的《講不完的故事》行銷幾百萬冊,但藝術成就不及《莫莫》。《莫莫》的故事發生在一個城市裏,那裏的人因受勸把時間存入儲蓄所以領取利息,結果人們除了發瘋的工作就什麼都沒有了,人變得越來越冷漠。而實際勸存時間的那些"穿灰衣服的先生"是想控製世界。他們騙取人們的時間,因為時間就是生命。有一天,城裏來了叫"莫莫"的小姑娘。男女老少都愛找她交朋友。她幫助負責管理人類時間的霍拉師傅與那些"穿灰衣服的先生"作鬥爭,最後終於把時間奪了回來,還給了城裏的居民。此書10餘年來一直暢銷,引起國際兒童文學界的極大興趣,被迅速譯介,全世界有許多兒童讀過這部哲理意味和兒童情趣高度統一的名作,1986年被拍成了電影。人們樂於接受此書"童真、幼稚"包含著"純潔、善良"的道德理想,和"人道主義必將勝利"的審美思想。德國一位文學評論家說:恩德"這類'童話式小說'並不完全針對兒童,而是針對每個具有童心的人所寫......恩德書中真實與幻想的世界、童話式的人物,以及充滿臆想的描述足以構成所謂的'現代的神話'"。
恩德作品的主要對象雖然是青少年,但它們同樣也吸引了許多成年讀者,正如德國報紙上的-篇評論文章中所提到的那樣,他的作品既適宜於十歲的兒童,也同樣適宜於一百十歲的老人。這就是說,恩德的作品老少皆宜,能吸引各年齡段的讀者。恩德的作品在德國幾乎家喻戶曉,受到各階層,各年齡段的人的喜愛,據統計,他的作品共獲得包括"德國青少年書籍圖書獎"、"歐洲青年書籍圖書大獎"、"意大利文化獎基瓦尼斯文學獎"、"荷蘭青年書籍圖書獎鹿特丹銀筆獎"等在內的本國和國際上四十餘種獎項。有人說,他的作品表麵上似乎是給青少年看的,可實際上它們也是給那些仍具有童心的成年人看的。的確如此,自一九六O年他的處女作《小紐扣傑姆和火車司機盧卡斯》問世以來,他的作品目前已被譯成世界上四十餘種主要文字,發行總量達二千餘萬冊;除了《小紐扣傑姆和火車司機盧卡斯》外,這本書的續集《小紐扣傑姆和十三個海盜》以及《講不完的故事》、《莫莫》等都被拍成動畫片、故事片和電視係列劇,流傳很廣,深入人心,所以,"米夏埃爾·恩德"的名字及他的作品,在德國乃至歐洲達到了盡人皆知的程度,這就不足為奇了。
恩德去世後,為紀念和表彰他為人類文學事業作出的貢獻,慕尼黑國際青年圖書館專門在館內為他設立了一個"米夏埃爾·恩德博物館",向人們展示他的成就和遺物。
第三章 涅斯特林格(奧地利)
奧地利女作家克裏斯蒂娜·涅斯特林格是國際安徒生兒童文學獎得主,無疑是當代世界上最著名的用德語寫作的兒童文學作家之一,自1970年發表處女作《紅發弗利德裏克》以來,她已出版了兒童文學作品100多種,包括小說、詩歌、廣播劇等多種體裁的作品。在德語國家總發行量已經超過一千萬冊,並被翻譯成數十種文字廣為流傳。她是一位高產作家,幾乎每年都出現幾本新作,因為她的作品數量多,所以分別由6家出版社出版。她戲稱自己是"一個人的字母工廠",她的作品被譯成數十種文字,不少小說不僅在奧地利和德國被拍成電影,而且還多次被美國、英國、新西蘭、法國等非德語國家的電影導演搬上銀幕。她的作品還被選入德語國家的中小學課本。無怪乎奧地利著名文學評論家西格利特·略夫勒稱涅斯特林格"幾乎就像一種名牌產品"。
涅斯特林格是得獎最多的德語文學作家,她幾乎獲得過各種重要的德語兒童文學獎。處女作《紅發弗利德裏克》與《巴特先生的返老還童藥》等四部早期作品曾獲得過德國首次頒發的弗裏德裏希·伯德克獎(1972年)。《幽靈大嬸羅莎·裏德爾》獲得1979年奧地利兒童文學獎。1984年,她以其全部作品榮獲素有"小諾貝爾文學獎"之稱的世界最高兒童文學獎--安徒生獎。
涅斯特林格於1936年出生於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父親是鍾表匠,母親是幼兒園教師。童年的經曆是她文學創作的源泉。在《金龜子飛吧》《五月的兩周》《神秘的祖父》自傳體三部曲中,作家揉進了她對二次世界大戰及其戰後初期個人生活的回憶。1957年,她中斷了大學學業,進了一家報社當實習生,然後接連生了兩個女兒,於是開始了近十年的相夫教子的家庭主婦的平靜生活。她從事寫作完全是出於偶然。當時,作為兩個孩子的母親,她對買來的兒童圖書與時代脫節感到不滿,因此就為自己的孩子寫書。她的處女作《紅發弗利德裏克》寫的是一個外表和個性都很獨特的女孩,出版之後立刻走紅,從此她便開始了職業作家的生涯。
涅斯特林格的作品風格多樣、取材廣泛,大約可以分成以下三類:第一類是低幼插圖小說,主要作品有《弗朗茨》和《米麗》係列。作家本人擅長繪畫,她的早期作品都是由她本人繪製插圖。後來的作品則主要由德國著名的插圖作者配圖,她的小女兒也為母親的許多書畫過插圖。第二類是現實題材小說,適合不同年齡段讀者,反映的主題也各式各樣:社會問題,家庭矛盾,學校生活,代溝,婚姻、青春期和性朦朧等等。代表作品有《金龜子飛吧》《五月的兩周》等。以少女為主人公的兒童小說,是德語兒童文學中的一種獨特類型,《伊爾澤·揚達》《小格蕾特》三部曲是作者少兒小說的代表作。第三類是幻想小說,是作者創作中的"大類",為此贏得了許多大獎。如《巴特先生的返老還童藥》《可愛的魔鬼先生》《幽靈大嬸羅莎·裏德爾》《凍僵的王子》《腦袋裏的小矮人》《新木偶奇遇記》等等,這6本書現已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引進出版。
《巴特先生的返老還童藥》、《幽靈大嬸羅莎·裏德爾》、《腦袋裏的小矮人》是涅斯特林格的獲獎作品,也可以視為她的代表作。它們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幾乎所有的取材都來自於兒童平凡而又普通的生活。如《巴特先生的返老還童藥》之中的羅比想讓奶奶變得年輕一點而慫恿奶奶服下巴特先生的返老還童藥,而《腦袋裏的小矮人》無非是在同桌之間和破裂的家庭之間搭建了一道橋梁,在《可愛的魔鬼先生》裏,我們看到的是那些所謂的"壞孩子"身上潛藏著的善良、聰明等不為人所知的優秀品質的閃光。涅斯特林格的幻想作品思想深邃(相對於成人文學,是建立在可感可接受的基礎之上),她涉足的是兒童現實性的問題,比如說在《腦袋裏的小矮人》裏,安娜與同桌黑爾曼的不可溝通與安娜父母離異給安娜帶來的不適;在《巴特先生的返老還童藥》裏,羅比對奶奶的愛以及巴特先生想改變自然規律而帶來的混亂等等,這些作品是建立在對現實性的觀察和思考的基礎上的,我們不能設想,缺乏現實的依托,幻想作品除了滿足孩子們的好奇之外(遊戲精神),其他的價值何在?
涅斯特林格的幻想作品無疑是一種好的典範:寓教於樂。在有趣的故事之外,我們還獲得了倫理的、道德的價值和力量。
第四章 安徒生
安徒生是丹麥19世紀著名童話作家,世界文學童話創始人。他生於歐登塞城一個貧苦鞋匠家庭,早年在慈善學校讀過書,當過學徒工。受父親和民間口頭文學影響,他自幼酷愛文學。11歲時父親病逝,母親改嫁。為追求藝術,他14歲時隻身來到首都哥本哈根。經過8年奮鬥,終於在詩劇《阿爾芙索爾》的劇作中嶄露才華。因此,被皇家藝術劇院送進斯拉格爾塞文法學校和赫爾辛歐學校免費就讀。曆時5年。1828年,升入哥爾哈根大學。畢業後始終無工作,主要靠稿費維持生活。1838年獲得作家獎金--國家每年撥給他200元非公職津貼。
安徒生終生未成家室,1875年8月4日病逝於朋友--商人麥爾喬家中。
安徒生文學生涯始於1822年。早期主要撰寫詩歌和劇本。進入大學後,創作日趨成熟。曾發表遊記和歌舞喜劇,出版詩集和詩劇。1833年出版長篇小說《即興詩人》,為他贏得國際聲譽,是他成人文學的代表作。
"為了爭取未來的一代",安徒生決定給孩子寫童話,出版了《講給孩子們聽的故事》。此後數年,每年聖誕節都出版一本這樣的童話集。其後又不斷發表新作,直到1872年因患癌症才逐漸擱筆。近40年間,共計寫了童話168篇。
安徒生童話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即詩意的美和喜劇性的幽默。前者為主導風格,多體現在歌頌性的童話中,後者多體現在諷刺性的童話中。
安徒生的創作可分早、中、晚三個時期。早期童話多充滿綺麗的幻想、樂觀的精神,體現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特點。代表作有《打火匣》、《小意達的花兒》、《拇指姑娘》、《海的女兒》、《野天鵝》、《醜小鴨》等。中期童話,幻想成分減弱,現實成分相對增強。在鞭撻醜惡、歌頌善良中,表現了對美好生活的執著追求,也流露了缺乏信心的憂鬱情緒。代表作有《賣火柴的小女孩》、《白雪皇後》、《影子》、《一滴水》、《母親的故事》、《演木偶戲的人》等。晚期童話比中期更加麵對現實,著力描寫底層民眾的悲苦命運,揭露社會生活的陰冷、黑暗和人間的不平。作品基調低沉。代表作有《柳樹下的夢》、《她是一個廢物》、《單身漢的睡帽》、《幸運的貝兒》等。
第五章 漢斯·法拉達(德)
德國著名作家。原名魯道夫·迪芩。1893年7月21日生於格賴夫斯瓦爾德,父親是地方法官。法拉達在柏林、萊比錫上完中學,當過編輯、記者,後從事寫作。他的一些作品在納粹時期遭查禁,麵對法西斯分子的瘋狂迫害,他並未逃亡國外,而是蟄居在梅可倫堡的費爾德貝格莊園裏,以淡泊名誌。納粹政權崩潰後,法拉達移居柏林專事寫作,不久便謝世。
法拉達的早期作品摻雜了大量的表現主義手法,藝術上未獲成功。繼而他一反初衷,深入到最平幾、最基本的生活中去,探索"小人物",從而於1932年寫出了力作《小人物,怎麼辦?》(已由上海譯文出版社於1986年10月出版),小說很快被譯成二十多種文字,並兩次被搬上銀幕,也使作者贏得了世界聲譽。法拉達的"小人物"代表了一定的社會階層,他們無權無勢,受到命運的隨意擺布,可他們往往也不堪淩辱與歧視,試圖起來反抗。這一時期法拉達接連創作了好幾部同類主題的長篇小說,如《用洋鐵罐吃飯的人》、《小人物,大人物,陰差陽錯》、《人往高處走》、《沒人愛的人》等。法拉達的後期作品具有強烈的反法西斯主義傾向,如《狼群中的狼》、《每個人都孤獨地死去》。但就藝術上的影響來說,"小人物"的塑造是法拉達所有作品中最有特色,最為成功的,因此後人在文學史上給了他一個"了不起的小人物作家"的美譽。
在德國那些最黑暗的歲月裏,進步作家遭到封殺,法拉達由此轉向兒童文學創作,但他的兒童文學也往往是帶有哲理、隱射和諷喻性的,如《一個投入大自然懷抱的錄事童話》、《霍佩爾邋遢鬼,你在哪裏》以及《穆爾克國的故事》等,這些作品表現出作者對善戰勝惡、光明戰勝黑暗的信心,其中告密者螞蟻、凶惡的貓、憎恨人類的大老鼠等動物也成了他童話裏的代表形象。當然,他也不忘記將他的"小人物的寫作手法"揉合到他的童話中,而這些"小人物"在這裏便成了貪婪的、好惹是生非的大老鼠、愛小偷小摸的熊等,但它們是一群決不會傷害人的"小市民"。因此,法拉達在兒童文學方麵取得的成就,文學史上也稱他是"和他同時代的優秀兒童文學家麗莎·特茨納(1894--1963)、庫爾特·克萊貝爾(1897-1959)、埃裏希·凱斯特納(1896-1974)並駕齊驅"的人物。
第六章 格林兄弟(德國)
雅各·格林和威廉·格林兄弟是德國童話搜集家、語言文化研究者。因兩人興趣相近,經曆相似,合作研究語言學、搜集和整理民間童話與傳說,故稱"格林兄弟"。他們生於哈堖一個多子女的法學家家庭,同在卡塞爾上學,同在馬爾堡學習法律,後又同在卡塞爾圖書館工作,1830年同時擔任格廷根大學教授。1837年因抗議漢諾威國王任意破壞憲法,同其他五位教授一起被免去教授職務。1840年任柏林科學院院士、柏林大學教授,直至他們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