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的發展與調整
序
70年代以來,西方發達國家出現了經濟滯脹和低速發展,雖然1983-1990年經濟一度回升,但1990年7月以來,又陷入經濟危機,迄今複蘇乏力。與此同時美、日、西歐各國間的力量對比發生重大變化,隨之,各國相應調整了自己的經濟、政治對策,壟斷資本主義也有新的發展和變化。
第一章 70年代以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形勢
一、1970-1982年的結構性經濟危機和經濟低速發展
70年代以來,美國等西方國家麵臨著結構性經濟危機和低速發展的困擾。在1970-1982年的12年間,西方世界發生兩次世界性嚴重經濟危機。即1973-1975年發生的以滯脹為特征的嚴重世界性經濟和1979-1982年更嚴重的世界經濟危機。
與以往傳統的周期性生產過剩危機不同,70年代以來的結構性經濟危機,從時間上看比周期性危機要長得多;從表現形式上看,結構性危機往往是生產停滯或低速緩慢增長;從波及麵看,結構性危機期間各國不是同步發展,時而伴生美元危機、能源危機,時而伴生貿易失衡、信用危機;從直接導因看,主要由結構失衡而觸發的。
經濟滯脹是這一時期的主要特征。作為滯脹(stagflation)現象,兼有生產停滯(stagnation)或緩慢發展和通貨膨脹(inflation)現象。造成滯脹經濟的深層原因是,西方發達國家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對內對外經濟幹預政策處於交替調整時期的綜合產物。與滯脹經濟惡化的同時,西方發達國家的社會生產力發展正麵臨大調整:舊工業、舊技術、舊工藝、舊產品所體現的"夕陽工業"不景氣,進行改造需要時間,新工業、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所體現的"朝陽工業"取代"夕陽工業"尚需時間;新科學技術革命的發展正麵臨新的脫皮轉折期,形成強有力的新的生產力也需時間;勞動力又遇新的調整。以美國為例,1950-1965年進入市場的勞動力增加了9.8%,1965-1980年增加了40.5%,1950-1960年就業人數為690萬,1970-1980年增加到1860萬人,但失業人數和失業比例有增無減。與以往不同,出現了地區性、部門性的結構性失業現象,從而使失業問題的解決麵臨新難題。
在這期間,西方世界經濟關係的結構發生了新的調整。表現為從1971年起,美元霸主地位的結束,美日歐經濟關係麵臨新的調整和從1973年由於中東"石油戰"的結果,西方廉價石油原料時代宣告結束。它打破了長期以來西方列強壟斷世界經濟秩序的局麵,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西方世界70年代以來的經濟。
與此同時,作為西方經濟主流的現代凱恩斯主義經濟學說,麵臨難以解決滯脹經濟的嚴重危機,西方世界的強化國家幹預政策的某些弊端,追求最大限度利潤和社會嚴重不公矛盾的加劇,對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帶來影響,促使西方國家尋求新的調整對策。
二戰結束以來,資本主義世界先後在1948-1952、1957-1958、1969-1971、1973-1975、1979-1982、1990-1992年爆發了6次經濟危機,其中70年代以來的3次影響最大。1973-1975年危機從英國開始,擴及美國、西歐和日本。在這期間,西方發達國家工業生產普遍持續大幅度下降,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工業下降了8.1%,其中鋼下降14.5%,小汽車下降了18.6%;企業破產嚴重,最初兩年內西方10國資本在100萬美元以上的企業倒閉12萬多家;股市行情慘跌,英國高達52%,超過了30年代大危機水平;固定資本投資減少,房屋建築投資下跌更慘;失業人數劇增,1975年全失業人數達1500-1800萬人;物價繼續上漲。1974-1975年間,消費物價指數上漲聯邦德國為11.1%,英國則高達43.9%。由於滯脹的加劇,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貨幣體係的瓦解和中東石油戰對發達國家的打擊,都使1973-1975年危機比起戰後至70年代前的西方經濟危機要嚴重得多。
在1975-1979年持續滯脹後又於1979-1982年發生了更嚴重的世界性經濟危機。它於1979年7月從英國開始,接著波及歐美大陸和日本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1979-1982年危機期間,危機時間之長創戰後新記錄,一般都達3年之久;工業生產下降幅度除日(4.1%)、法(7.4%)外,其他大國都在11.8%-22%之間;企業倒閉率和失業率均創戰後新記錄,失業人數共達3200萬人,美國失業比例高達11%以上;物價持續上漲,消費物價年增幅均超過兩位數,而利率居高不下,英國一度優惠率高達21.5%,通貨膨漲率和高利率均創戰後曆史最高水平;世界貿易萎縮,國際債務危機加深;使發展中國家國際收支逆差擴大,要求延付債務國家1980年隻有6國,1982年增加到40國。
二、1983-1990年西方發達國家經濟的發展和1990-1992年世界經濟危機
隨著1979-1982年世界經濟危機的結束和西方國家經濟政策的調整,1983-1990年間西方發達國家出現了80年代經濟的恢複和快速發展的好勢頭。1990-1992年西方世界又爆發了戰後最嚴重的世界性經濟危機,進入1993年,美國恢複疲軟,西歐、日本尤其是德日等國尚蒙受危機的嚴重陰影,迄今日本仍受困擾。
1983-1990年是西方世界在戰後的又一發展時期,美國出現了連續7年半發展的好勢頭,聯邦德國則有連續10年發展的記錄,即使發展相對較慢的英國也出現了振興的征兆。以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為例,自1983-1990年間,美國由14110美元增加到21790美元,增長了55.4%;日本由10120美元增加到25430美元,增長了151.3%;聯邦德國由11430美元增加到22320美元,增長了95.3%;法國由10500美元增加到19490美元,增長了85.6%;意大利由6400美元增加到16100美元,增長了151.6%;英國則由9200美元增加到15540美元,增長了68.9%。80年代年平均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百分點,美、日、德、法、意、英分別為3.4、4.1、2.1、2.2、2.4和3.1。而通貨膨脹百分點則明顯下降。以1973-1983、1980-1985、1980-1990三個時期相比,美國為7.5、5.3、3.7;日本為4.7、1.2、1.5;德國為4.3、3.2、2.7;法國為10.8、9.5、6.1;意大利為17.4、14.2、9.9;英國為14.3、6.4、5.8。
1990年7月起,美國爆發了戰後最嚴重的一次經濟危機,很快波及加拿大、日本、歐洲和澳大利亞等西方國家。直到1992年底,美國才走出低穀,而西歐、日本等國仍蒙受嚴重陰影。這次危機,是西方世界戰後經濟發展中各種矛盾的繼續和80年代結構性矛盾發展的結果;也受到90年代國際經濟關係麵臨新調整的影響,即雅爾塔體製的解體對德國和其他歐美國家的衝擊,以及西方發達國家間經濟矛盾的加深。同時還受到新興工業國家廉價勞動力和產品的強有力的挑戰。1991年和1992年,西方經濟僅分別增長0.7%和1.5%。即使走出低穀較早的美國,自1991年3月到1992年12月,經濟增長也隻是2%的年率。1991年,西歐國家破產企業高達17.9萬家,1992年增加到22.2萬家;1992年西方國家失業人數達3000萬人,西歐失業率1992年為9.4%、1993年平均將達11.5%。在危機期間,財政赤字和外債大幅度增加,1992年歐共體國家的預算赤字合計2800億美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5.1%,歐共體國家的債務則高達3.8億美元,占國內生產總值62%。在這次危機中,德國是受打擊最嚴重的國家,它深受德國"統一經濟"之苦,為在德國統一後提高間接稅、緊縮銀根政策和高利率付出代價。美國則受"債務經濟"之苦,日本受"泡沫經濟"之苦。與最富裕國家幾年來年平均增長率不超過1%相比,新興工業化國家則以4.6%的速度增加,廉價的勞動力和廣闊的市場使發達國家唯有適應新的世界經濟秩序才能更快地發展。1993年7月9日結束的西方七國東京首腦會議《經濟宣言》宣稱:北美地區經濟雖在"繼續回升",但速度"緩慢",歐洲"雖在某種程度上出現了回升的征兆,但依然處於顯著的蕭條之中",日本"在一定程度上開始回升"。並說七國的失業人數已達"難以忍受"的程度。
三、西方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加強和西方經濟集團化、一體化趨勢的發展
70年代以來,西方經濟出現了新格局,一方麵,經濟發展不平衡加強,由70年代前美國獨霸、歐日依附演變為美、日、西歐三足鼎立,美國超級大國地位相對衰弱,日本經濟大國地位上升;另一方麵,西方國家經濟集團化、一體化趨勢發展。
美、日西歐經濟實力對比的變化,明顯表現為美國獨霸地位的動搖和日本以及聯邦德國為主力的歐洲共同體經濟實力的增強。其一是國民生產總值和國內生產總值的大變化。根據世界銀行對國內生產總值(GDP)百萬美元為單位的統計,1965年、1983年和1990年,美國分別為7013.8、32757和53922;日本分別為912.9、10628.7和29428.9;聯邦德國分別為1147.9、6530.8和14882.1;法國分別為993.0、5192.0和11907.8;意大利分別為668.8、3528.4和10907.5;英國分別為1006.9、4551.0和9751.5。西方六強的排位美、德、法、日、英、意改為美、日、德、法、意、英。就力量對比而論,1965年美國是日本的7.69倍、聯邦德國的6.11倍、法國的7.06倍、意大利的10.49倍、英國的6.97倍。而1990年美國則分別是日本的1.83倍、德國的3.62倍、法國的4.53倍、意大利的4.94倍、英國的5.53倍。1965年美國的GDP為其他五國總和的148.29%;1983年減少為107.6%;到1990年則進一步減為70.14%。以美日力量對比而言,1965年日本為美國的13%;1983年日本為美國的32.45%;1990年則為54.58%。據美國《幸福》雜誌報道,1992年世界機動車、航天航空、電腦辦公設備、電子電氣設備等19類行業銷售額的前三名,美國占22項,歐洲國家22項,日本11項,其他亞洲國家2項。顯示了美、日、歐三足鼎立的態勢。
其次,明顯表現為美元霸主和美國債主地位的結束,資本主義貨幣多元的變化。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國多次爆發美元危機,1971年美國出現了自1893年以來首次對外貿易逆差。這一年,美國的黃金外彙儲備隻有102億美元,而美國的短期負債則達520億美元。1971年8月9日,法、英兩國要求把30多億美元兌換成黃金,8月15日尼克鬆政府宣布實行新經濟政策,對外暫停各國政府和中央銀行可用美元向美國兌換黃金的義務。西方各國對美國的損人利己的做法,作出強烈反應。1971年12月,在西方10國財政部長史密森尼會議上,迫使美國宣布:自1934年1月起的每盎司黃金兌換35美元的固定彙價貶到38美元。1973年2月,美國政府又宣布美元對黃金的比價再貶10%。西方各國紛紛對美元實行了單獨彙率或浮動彙率製。1978年4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正式割斷了美元與黃金的固定聯係,承認浮動彙率製。這樣,自1944年7月布雷頓森林會議以來建立的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貨幣體係正式瓦解。80年代以來,美元危機加深,日元、德國馬克堅挺,歐洲貨幣單位活躍,其他歐洲國家貨幣也呈現活力,從而出現了西方貨幣多元化趨勢。與此同時,自1916年以來,美國作為資本債權國二戰以來處於西方金融世界的壟斷地位,到1983年美國債權國地位宣告結束。迄今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債務國。而日本成為最大的債權國,它的海外投資擁有5136億美元,德國則成為第二大債權國,擁有海外投資3339億美元。1992年世界上最大的15家銀行中,美國已沒有一家,而日本則擁有11家,其中前7家都為日本占有。
隨著西方經濟不平衡發展的加劇,80年代中期以來,經濟集團化、區域化趨勢加強。北美、西歐和東亞三個工業發達地區成了當今世界經濟格局的主體。北美和西歐兩大經濟區的集團化已成大趨勢,兩個地區的國民生產總值、對外貿易規模總和,均占全世界的一半以上。由於美國對日本以及西歐對美國和日本都有巨額貿易逆差,因而,這兩大經濟圈的形成,也是貿易保護主義的產物和美國、西歐爭奪冷戰後世界商品和貨幣新市場的產物。至於日本,雖然自60年代以來,先後倡議"太平洋經濟共同體"、"環太平洋聯合構想"、"太平洋經濟文化圈"等,實際上東亞是日本的"前門廣場",但是日本迄今持穩步推進戰略,宣稱全方位的經濟"不結盟"。
需要指出,70年代以來,美日經濟摩擦升級,美國和歐共體經濟矛盾不斷。美日經濟戰由紡織品大戰擴及汽車、家用電器、電腦等各個領域,美、日貿易逆差擴大,日本由經濟大國地位進而要求政治大國地位。1980年,一家西方報紙刊登一幅漫畫:一架日本轟炸機滿載日本製電視機、汽車和各種電氣設備,在加州上空投放,上麵標寫著"記住珍珠港"幾個大字。1981年《國際先驅論壇報》還刊載一幅漫畫:一個正在地平線上升起的太陽,象征著日本的經濟競爭力,上麵寫著美國人的一句話:"我命令你不許上升"。日本要求以日美的"平等夥伴關係"取代美日的"美主日從"關係。1990年3月索尼公司總裁和石原慎太郎合寫了一本帶有挑戰性的書:《敢說"不"的日本》,隨即石原慎太郎又和別人合寫了《日本還要說"不"》及《日本堅決說"不"》兩部書,公開倡導:"為了整個世界,日美應該建立真正平等的夥伴關係。"
為了協調西方發達國家的關係自1975年以來,西方發達國家每年舉行一次首腦會議。蘇聯解體後,尤其是經濟危機以來,西方國家"向心力"顯著下降,因而在1991年的倫敦會議上著重討論了整頓全球貿易、烏拉圭回合談判和債務等問題;在1992年的慕尼黑會議上著重討論了促進西方經濟複蘇與援助獨聯體及東歐問題;在1993年的東京會議上則著重討論了如何協調經濟政策問題。
四、7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新發展
這種新發展首先表現在壟斷財團的重新組合和超大型的混合聯合公司的出現。在美國十大財團的單一格局已不存在,財團間相互交錯和滲透趨向明顯。十大財團按實力大小及對美國的經濟和政治控製程度又可分為兩大類,即具有全國性影響的洛克菲勒財團、摩根財團和新興的第一花旗銀行財團;影響較小的地方性財團和家族財團,如中西部的芝加哥財團和克利夫蘭財團,南部的得克薩斯財團,東北部的波士頓財團,以家族為中心的梅隆財團和杜邦財團。此外還有影響較小的財團如庫恩-洛布財團、福特財團、哈裏曼財團、狄龍-裏德財團、舊金山、洛杉磯、費城、底特律、佛羅裏達、南卡羅來納、北卡羅來納、亞特蘭大財團等。
在日本左右經濟命脈的是六大企業財團。它們是三菱、三井、住友、芙蓉、三和以及第一勸業銀行財團。到1988年,這六家財團所屬的直係企業共163家,資產總額和營業總額分別占全國的13.29%和14.68%。如果加上它們的子公司及相關企業,則共11998家,占26.95%和25.20%。它們不僅在國民經濟中居於控製地位,而且還通過"經濟團體聯合會"、"經濟同友會"、"經濟團體聯盟"、"工商會議所"等財界組織影響著日本的政治。
在聯邦德國形成和發展了以大銀行為中心的財團和以工業壟斷組織為主的財團兩大類。前者,有德意誌銀行財團、德累斯頓銀行財團和商業銀行財團;後者有蒂森財團和法本繼承公司財團。在法國1975年五大財團及其相關的20多家工業集團和金融集團控製了法國的經濟命脈。這五家財團是:巴荷蘭財團、蘇伊士財團、昂班一施耐德財團、羅特希爾德財團和溫台爾財團。在英國有十幾個財團處於領先地位。其中有大銀行和大銀行家為中心的勞埃德銀行-威斯敏斯特銀行-弗萊明財團、密德蘭-希爾·希金生-鷹星財團、洛希爾-薩繆爾-奧本海默財團、摩根-格蘭費爾財團、拉薩爾財團。還有以帝國化學公司為中心的財團及以尤尼佛斯為中心的財團。在意大利主要有蒙特-愛迪生公司集團、菲亞特汽車公司集團和皮雷利公司集團等。
其次,表現為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新發展。一般認為,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國家政權和壟斷資本相結合的壟斷資本主義。70年代以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進一步完善。它的基本形式有公私共有的壟斷資本,與國家有密切聯係的私人壟斷資本和獨立存在的國有壟斷資本。在這一方麵與國家有密切聯係的私人壟斷資本得到了進一步的擴大,出現了私有化的新浪潮。另一方麵,在國家通過金融、生產、流通、財政和分配等領域加強政府的宏觀幹預和調節上並未減弱,隻是改變了它的方式和重點。特別是發達國家政府通過各種措施支持本國壟斷組織向外擴張。
第三,表現為跨國公司和跨國銀行的發展。跨國公司是壟斷財團所屬或控製的企業在國外的分支或子公司組成的國際壟斷組織。據聯合國的統計,1976年,跨國工業公司國外子公司的總銷售額為6700億美元,相當於同年世界出口總額的73%。多年來,以美國為基地的跨國公司在國外的直接投資,要比其他國家在美國的投資多得多,但1981年外國對美直接投資資本流入額首次超過了美國的對外直接投資額。世界上最大的跨國公司有美國的埃克森公司、通用汽車公司、德士古公司、福特公司、國際電話電報公司、國際商業機器公司、通用電氣公司等,有英國的英荷殼牌石油公司、尤尼佛斯公司、帝國化學工業公司等,還有德國的西門子股份公司、巴夫斯公司、大眾汽車公司,法國的國營雷諾汽車公司,意大利的國家碳化氫公司等;以及日本的豐田汽車公司、新日鐵製鐵公司等。
跨國銀行大都是以跨國經營貨幣信貸業務為主的壟斷財團。在1982年西方最大的500家商業銀行中,絕大多數都有其跨國經營的代理機構。如美國的美國花旗公司、美洲銀行公司、大通曼哈頓公司,日本的第一勸業銀行、富士銀行,法國的農業信貸銀行、巴黎國民銀行、裏昂信貸銀行、法國興業銀行,英國的巴克萊銀行、國民威斯敏斯特銀行等。
第四,表現為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國際聯合的發展。它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國際化的高級形態。這種國際同盟是部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組成的地區性經濟集團,也是國際調節程度很高的一體化集團。歐洲共同體的發展和擴大,是它的典型表現。西方七國政府首腦會議,則是聯合國際協調和幹預的新形式。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70年代以來西方發達國家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並不排除私人壟斷資本和自由競爭的發展。事實上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和私人壟斷資本結合得更緊密,在它發展的同時,出現更多的中、小自由競爭企業。在當前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具有發展和腐朽的兩重趨勢。它在不同國家、不同時期和不同經濟部門的發展是不平衡的。在美國集中表現為通過國家立法、行政的政策幹預和私人壟斷資本保持密切聯係。在西歐一些國家表現為計劃化、福利保障社會化和發展國私共有企業的形式。在日本則有強化主導型壟斷資本模式。
第二章 美國的經濟政策調整和保守主義思潮
70年代以來,美國政府麵臨如何解決經濟滯脹、重振經濟和國威的新課題。隨共和、民主兩黨交替執政,美國政府進行了四次調整和改革,即1969-1974年共和黨尼克鬆政府的新聯邦主義政策;1977-1980年民主黨卡特政府的反滯脹經濟政策;1981-1992年共和黨裏根、布什政府的振興和穩定發展經濟政策;1993年民主黨克林頓上台後又大幅度調整政策,宣稱進行新的改革,力圖挽回頹勢,取得跨世紀的領導地位。與此同時,保守主義政治和思潮在美國流行。
一、尼克鬆政府的新聯邦主義政策
1968年大選中,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理查德·米爾豪斯·尼克鬆(1913.1.9-)以301張選舉人票擊敗民主黨人休·漢弗萊和獨立派人士喬治·華萊士,當選美國第37任總統。尼克鬆上台後宣布實行新聯邦主義政策。停止或縮減約翰遜政府偉大社會政策,推行"分享歲入計劃"。1972年10月22日簽署分享歲入法案,即州與地方財政援助法。把一部分聯邦政府的權力和相應的政府歲人交給地方政府,來減輕聯邦政府的經濟負擔,形成聯邦政府、州和地方政府間的新平衡。1970年6月10日,尼克鬆還發表了擴大福利改革建議的申明,推行"家庭援助計劃",強調對貧困家庭要以工作福利取代通常的一般福利,以鼓勵工作,並博得納稅人的信任。在尼克鬆任期繼續擴大了環保措施,通過和頒布了15個環境保護法規,其中,1969年12月30日,美國國會通過的《美國國家環境政策法》具有重要影響。與此同時,尼克鬆政府適當精簡和改組了聯邦政府機構,但總統的行政控製權並未削弱。
為了解決失業、通貨膨脹和美元危機三大難題,1971年8月15日,尼克鬆政府宣布實行新經濟政策:對內凍結工資、物價和房租90天,削減聯邦政府開支,取消7%的汽車稅、減征10%的新設備投資稅;對外暫停用美元兌換黃金,征收10%的進口商品附加稅,削減對外援助經費10%。其目的是對外維護美元的霸主地位,對內控製通貨膨脹,刺激經濟回升。國內計劃分1971.8-1971.11、1971.11-1972.12、1973.1-1973.6、1973.6-1974.4四個階段進行,但以失敗而告終。
尼克鬆的新聯邦主義政策是對自羅斯福到約翰遜政府強化聯邦政府幹預經濟職能的調整,也是對胡佛自願合作的聯邦主義政策的繼承和修正,它反映了凱恩斯主義經濟理論麵臨的困境和美國統治集團為解決經濟滯脹所進行的政策大幅度調整的探索。它在當時雖然收效不大,但在調整聯邦製度權力結構、加強州和地方政府的職能,克服社會福利政策弊端,尋求對付滯脹經濟的途徑方麵,作出了可貴的探索。
在尼克鬆任期還發生了臭名昭著的水門事件。1972年6月7日晚,5名闖入華盛頓水門大廈的民主黨全國委員會總部竊取情報的人被捕,案件涉及尼克鬆競選連任班子的主要工作人員,尼克鬆一開始就卷入了掩飾活動,新聞媒界的窮追不舍、民主黨人如獲至寶、三權分立體製效應的運用和人民群眾為政府的偽證所激怒,使水門事件愈演愈烈,一直困擾尼克鬆政府。其間,副總統阿格鈕受控犯有共謀、勒索、受賄、逃稅等罪行,1973年10月10日阿格鈕辭去副總統一職。12日,尼克鬆提名傑拉爾德·福特為副總統。1973年10月30日和11月15日,索傳的兩盤重要錄音帶丟失和18分鍾錄音帶被洗的消息曝光,要求彈劾尼克鬆的呼聲席卷全國。1974年最高法院通過了美國訴尼克鬆一案,美國眾議院司法委員會開始公開辯論彈劾尼克鬆的動議,8月4日,該委員會提出了H1293-1305號報告。8月8日,尼克鬆被迫宣布辭職,福特接任總統。水門事件,既是統治集團間爭鬥的產物,也是廣大人民運用憲法權利製約總統非法行為的成功範例。福特政府承繼了尼克鬆政府的經濟政策,大同小異。
二、卡特政府的反經濟滯脹政策
民主黨人吉米·卡特(1924.10.1-)以297張選舉人票擊敗獲240張選舉人票的福特,1977年就任美國第39任總統。他於1971-1975年任佐治亞州州長,是1849年自紮克裏·泰勒以來第一位來自南部的總統。卡特上台後首先致力解決通貨膨脹問題,在就任的頭兩年實行了兩個階段的反通貨膨脹計劃,宣布自1979年起全國各公司工資(含附加工資)增長最高限額在7%以下,物價上漲幅度至少比1976、1977年的平均數低0.5%,一旦通貨膨脹率超過7%,遵守合同的工人可獲減稅,違背協議的要受製裁。由於它並不限製地租、銷售利潤和利息,也不對所有企業都有約束力,實際上受到嚴格限製的主要是工資。卡特政府雖三換主持人,也未奏效,1979年美國通貨膨脹率上升到13.3%,1980年4月17日,卡特在白宮宣布,消費物價指數,1978年為195.4到1980年4月上升到242.6,反膨脹計劃宣告失敗。與此相聯,在社會福利方麵,卡特政府主張實行災禍保險,對享有福利待遇的人規定嚴格的工作條件,防止濫用醫療經費。這一方案遭到了國會的拒絕。為解決滯脹現象,卡特在1978年11月8日簽署了減稅187億美元的法案,其中,在1979年削減的130億個人所得稅,有85%屬於年收入在15000以上的人,公司及資本所益稅也減少了57億美元。有人認為這是"共和黨的提案,貼上民主黨的標簽"。
70年代美國能源危機愈演愈烈,依靠進口的石油消費由1973年的35%增加到1977年的50%。1970年進口石油隻有11.57億桶,到1977年猛增到31.03億桶。美國石油消費量猛增的原因是由於:工業能源結構的變化,1950年石油占36.2%,1979年上升到50%;居民消費方式發生變化,1970年美國職工乘汽車上班的占77.7%,住宅和商業建築用油也驚人地增長;在能源消費上存在著嚴重的浪費,每個家庭的平均耗電量超過西歐和日本,美國《時代》周刊評論說:"在1973年石油危機的五年之後,美國仍然是一個大手大腳的能源消耗者和能源揮霍者。"1972-1973年美國曾發生兩次能源危機,1976年冬、1978年夏、冬又發生了能源短缺,為解決能源短缺,卡特采取了開源節流兼顧的能源政策。還在1977年4月,卡特就提出了第一階段能源計劃,經過18個月的討價還價,國會才批準了一個折衷的方案。這是一個由五個能源法案組成的一攬子計劃,規定分階段取消對天然氣價格控製;鼓勵以煤代替油和天然氣;對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者減稅;改革用電收費標準;鼓勵其他節能措施。1979年4月5日,卡特又宣布實行第二階段能源計劃,要求征收石油暴利稅。1979年7月17日,卡特宣布內閣全體成員總辭職,以示堅決。經過激烈爭論,1980年3月13、27日國會眾、參兩院,分別通過了修正了的石油暴利稅計劃,4月2日,卡特簽署生效。它規定從1980年3月1日起,向石油公司征收50%的石油暴利稅,以便在10年內集資2273億美元,用於解決能源開發的經費。5月21日,國會還通過了發展合成燃料法案。此外,卡特政府還修建地下戰略儲備石油基地,調整對中東的政策,尋找新的進口能源國。卡特的能源政策雖不能應急,也難從根本上解決能源危機,但是,為80年代美國能源危機的緩和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並且提供了調整能源結構和布局的寶貴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