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暗箭難防(1 / 1)

蒙古族是遊牧民族,需要經常遷徙;在草原上牧群要吃草,吃完這一片草就要遷徙到另一片草場。而蒙古包拆裝簡易方便,非常適應遊牧這種生活方式。

搭蓋蒙古包不必嚴格擇址,隻要周圍水草好就行。蒙古包是一種組合房屋,各個部件都是單獨的,搭蓋時不用很多人參加,兩個人足可。到一個新地方以後,先把它們從車上卸下來,隻需生火熬奶茶的時間,一座蒙古包就搭起來了。到了喝茶的時候,人們已經坐在蒙古包裏了。

而拆卸蒙古包比搭蓋還容易許多,兩個人拆卸隻需十分鍾。圍繩、帶子都是活扣,很容易解開。帶子一解開,氈子和架木就自動分離。哈那、烏尼、套套瑙都是分根分片的,很快就可以拆卸開並折疊起來。

蒙古包以木、氈為基本材料,不用金屬、磚、瓦、水泥等,各部件組裝而成整個蒙古包,任何一個部件都不重,一個女人就可以舉起來放到車上,裝載搬遷很輕便。而蒙古包所用的材料也無不因地製宜,就地取材。哪個部件壞了、舊了,隨時都能把它換掉,維修起來也很方便。

小知識

蒙古人的飲食習俗

蒙古人傳統的食物分為三種:第一種是肉製品(紅食),第二種是奶製品(白食),第三種是以奶為原料的飲品。

蒙古人的飲食是有講究的,飲食分夏季和冬季兩個季節。夏季為4-10月,主要食物是奶製品。這一時期,人們吃肉相對少些,而冬季則需要吃肉增加脂肪,抵抗寒冷。經過冬季幾個月的積累後,到了夏季用奶製品進行消化和吸收。蒙古人從小就吃奶製品,而避免過量吃肉,否則對身體健康不利。因此在古代,蒙古人很少有人得肝、膽和腸胃病的。

蒙古人很早就知道如何科學膳食、如何自我保健。在蒙古有一句諺語:早餐要自己一個人吃,午餐要和朋友分著吃,晚餐要給敵人吃。其意思與中國的“早飯吃飽,午飯吃好,晚飯吃少”有異曲同工之處。獨特的飲食文化也造就了蒙古人強悍的體格。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變遷,蒙古人的飲食結構、飲食器具和飲食模式受西方的影響已逐漸發生了變化。一些牧區雖然還保存著古老的飲食習俗,但可能是受蘇聯和西方的影響,現在蒙餐西吃成為一種新的飲食模式。而在城市,人們的飲食模式則完全西化了。普通百姓家飯桌上除了常出現色拉、湯、套餐外,還有麵包、奶油、黃油、果醬等預備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