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西方資本主義的東侵
第一章 清政府的禁煙運動
一、鴉片戰爭前的中外大勢
我們偉大的祖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曆史和由眾多民族組成的東方文明古國。我國人民在漫長的曆史歲月裏,以自己傑出的聰明才智,曾經創造了光輝燦爛的中國古代文明,長期領先於世界,為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17世紀以後,歐美各國由於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後來居上,而中國社會仍舊停滯在封建時期。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近代。
鴉片戰爭以前,中國是被清王朝統治著的一個獨立的封建國家。其時,盡管一些少數民族地區還停留在封建時代以前的社會發展階段,長江流域及東南沿海一些地區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萌芽,但就中國社會總體而言,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緊密結合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仍舊占著統治地位。延綿數千年之久的中國封建時代的全部上層建築、意識形態,都是建立在這種經濟結構的基礎之上的。
清王朝的封建統治經過"康乾盛世"的發展,到18世紀後期已經步入衰途。政治腐敗,經濟衰退,財政拮據,軍備廢弛,王朝統治危機四伏。官僚、貴族、地主等統治者利用封建特權,對廣大人民百般盤剝,使社會危機與階級矛盾日益激化。乾嘉時,大學士和珅有地8000餘頃,他的家人劉全也占地600餘頃。道光時,大官僚琦善有地256萬多畝。可見土地兼並現象的嚴重性。由於地主階級瘋狂地兼並土地,大批農民或降為佃農,或淪為流民,生活更為艱難困苦。"其得以暖不號寒,豐不啼饑,而可以卒歲者,十室之中無二三焉。"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的矛盾日益尖銳,直接導致了廣大下層民眾反抗鬥爭的不斷爆發。1796年,鄂、川、陝等省發生了聲勢浩大的白蓮教大起義,卷入民眾數百萬。起義軍轉戰湖北、四川、陝西、河南、甘肅等地,震撼了清王朝的統治。清政府調集了所能抽調的武裝部隊,耗費軍費銀2億兩,花了9年的時間,才殘酷地鎮壓了這次起義。1813年,屬於白蓮教的天理教在河南滑縣發動起義。它的一支在北京的隊伍曾一度打進皇宮,使清朝最高統治者驚恐萬狀。這些起義盡管遭到失敗,但都有力地衝擊了清王朝的統治,表明清朝衰世的到來。當時的著名思想家龔自珍(1792-1841)已經敏銳地看到了這一點,一針見血地指出:清王朝統治下的中國已經"日之將夕",處於大亂將起的"衰世"。他用犀利的筆調描繪出清王朝江河日下的沒落景象,說:"自乾隆末年以來,官吏士民,狼艱狽蹶,不士不農不工不商之人,十將五六。......自京師始,概乎四方,大抵富戶變貧戶,貧戶變餓者。四民之首,奔走下賤。各省大局,岌岌乎皆不可以支月日,奚暇問年歲?"龔自珍的感慨道出了當時有識之士的共同心聲。
與清王朝日趨衰落形成鮮明對照的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迅速發展。英國在17世紀中期實現了資產階級革命,18世紀後期又開展工業革命,到19世紀,各主要工業部門都采用了機器生產,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成為世界上頭等資本主義強國。在法國,爆發於18世紀末的資產階級革命為資本主義發展開辟了道路,促進了產業革命的開展,使法國成為僅次於英國的資本主義國家。建國較晚的美國,在19世紀初,雖然它的工業不及英、法,但生產發展的速度較快。它步英、法後塵,積極向海外擴張。
資本主義一開始就與殖民主義緊密相連。"不斷擴大產品銷路的需要,驅使資產階級奔走於全球各地。它必須到處落戶,到處創業,到處建立聯係"。瘋狂的殖民掠奪,為西方資產階級帶來了高額利潤,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資本主義的發展又促使資產階級更瘋狂地對海外進行殖民掠奪。17世紀後,實現了資產階級革命的英國取代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老牌殖民主義國家的地位,掌握了海上霸權,奉行侵略擴張的炮艦政策。英國資產階級曆來對中國和其他東方國家抱有侵略野心。17世紀初,英國侵占印度並建立了英國東印度公司,以掠奪印度和壟斷東方貿易。之後,英國又對波斯、阿富汗、緬甸、印尼等國進行侵略,同時又把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的中國視為重要的侵略目標。1689年,在清朝開放海禁後,英船"防禦號"首航廣州,開始對華貿易。1715年,英國在廣州開設商館,對華貿易額扶搖直上。1793年和1816年,英國兩次派特使來華,向清政府提出允許英國使臣駐北京、開辟通商口岸、割讓島嶼等要求,但遭拒絕。然而,英國侵略者並不死心,決心訴諸武力。1827年,鴉片販子馬地臣在《廣州記事報》上公開煽動武裝侵華。30年代以後,英國更加緊了對華侵略的步伐。1832年,英國當局派胡夏米、郭士立等,多次到我國東南沿海各口岸測繪地形,搜集軍事情報。1835年,胡夏米把在中國沿海進行偵察活動後製定的對華作戰方案,包括動用的艦隻、炮火、兵力及進軍計劃、部署等內容,呈交英國政府參考。次年,英國政府代表、駐華商務監督義律發出對中國動武的戰爭叫囂。同年,英國資本家在倫敦成立"印度和中國協會",以敦促英國政府加緊對中國的擴張。
在英國東侵的同時,法國、美國及沙俄不甘示弱,也把侵略矛頭指向中國和遠東地區。1698年,法國商船"安菲得裏蒂號"來華。1728年法國在廣州設立商館。美國在獨立戰爭後著手開辟對亞洲的貿易。到19世紀初,美國乘歐洲因拿破侖戰爭陷入困頓,大力發展對華貿易,成為僅次於英國的對華貿易大國。在清朝前期,沙俄與中國簽訂了《尼布楚條約》等幾個條約,確定了中俄兩國的東段和中段邊界。但這並未能遏阻沙俄的侵略野心。尼古拉一世在位期間(1825-1855),沙俄加快了對華侵略的步伐,多次派人深入我國黑龍江地區,刺探情報,違約入侵事件不斷發生。
然而,當時的中國統治者對西方各國發生的重大變革和中國所處國際環境的險惡,茫然無知。清政府在衰弊陵夷之際,害怕外國勢力與國內反對勢力相結合,實行了嚴厲的"閉關政策",把中外接觸限製在狹小的範圍內,企圖通過這種自我封閉的辦法維持封建專製統治。1793年乾隆皇帝在《致英王第二道敕諭》中說:"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反映出清朝統治者自我封閉的保守心態。閉關政策固然是清政府在遇到外來威脅的情況下采取的一種民族自衛政策,在一定的時期內也起到了某種抵禦外侵的作用,但從曆史發展來看,它的消積作用大於積極作用。實行這種政策的結果,不僅切斷了中國與世界的聯係,阻礙了中外的經濟文化交流,而且嚴重地束縛了國人的眼界和思想,助長了夜郎自大,愚昧無知的腐朽觀念的蔓延。正由於此,西方資本主義東侵咄咄逼人,清朝統治者卻依然故我,麻木不仁,沉溺在"天朝上國,萬邦來朝"的夢囈中。
山雨欲來風滿樓。鴉片戰爭前的清王朝好比一條龐大而破舊的船隻,漂蕩在急風暴雨到來之前的大海中。
二、非法的鴉片貿易
為了開辟中國這個廣闊的市場,以英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以貿易為武器,前來敲打中國的大門。然而,在鴉片戰爭以前,中國在中英貿易中一直處於出超的有利地位。例如,1765年至1768年間,中國對英貿易出超白銀997704兩;1795年至1799年間,出超346957兩;1830年至1833年,更出超2615263兩。許多運往中國的英國工業產品難以推銷。1786年,東印度公司試銷棉紡織品,結果"隨便哪一種都賣不出去"。1821年運至廣州的英國剪絨、印花布虧本達60%以上。直至1827年,英國輸華的棉紡織品才獲得利潤,但銷量極其有限。為了抵補巨額的貿易逆差,英國每年不得不向中國運來相當數量的白銀。這顯然不符合英國資產階級的利益。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由於中國社會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對西方資本主義工業品的入侵有著頑強的抵抗力;此外,清政府在對外關係中實行的限製和防範政策,也影響了英國商品的銷售。為了改變入超的不利地位和最終打開中國的市場,英國資產階級不惜從事可恥的鴉片貿易。
鴉片,學名罌粟,又名阿芙蓉,俗稱"大煙",是用罌粟汁液熬製而成的一種毒品,具有強烈的麻醉性,兼有催眠、鎮靜、止痛等作用。自明代以來,鴉片一直作為藥材少量進口。17世紀前後,吸食鴉片的惡習由南洋傳入中國,逐漸流行開來。吸食成癮者,身體逐漸衰弱,精力耗散,神誌萎靡,久成廢人。鴉片主要產自孟加拉、爪窪、土耳其及波斯等地。西方殖民國家向中國販賣鴉片,最早有葡萄牙和荷蘭,但它們販運鴉片的數量不大。英國則後來居上。1757年英國占領孟加拉,1773年英屬印度政府給予東印度公司以在印度的鴉片專賣權,1797年又授以製造鴉片的特權,從此,在這個壟斷機構的操縱下,英國對華鴉片貿易迅速發展起來。
東印度公司強迫當地農民種植罌粟,設立專門加工廠,調製成適合中國吸食者口味的鴉片。由於鴉片貿易獲利豐厚,它以10倍於成本的壟斷價格把鴉片賣給私販,鴉片販子又以50%以上的獲利率在中國進行銷售,賺取高額利潤。由是英國輸華的鴉片數量直線上升。18世紀60年代,每年輸入中國的鴉片一般不超過200箱,60年代以後上升到1000箱,1786年達到2000箱。19世紀以後,增長更加迅猛。1800-1801年,為4570箱;1830-1831年增至21849箱;而在1838-1839年竟高達35000箱。
這些數量龐大的鴉片,是通過走私非法進口的。清政府鑒於鴉片的危害,早在雍正年間就已下令禁止。其後,在嘉慶、道光朝,又反複重申禁令。但是,英國鴉片販子無視中國政府的禁令,通過逃避檢查、賄賂官員等方式,偷運鴉片進口,甚至憑借快船利炮,公開進行武裝走私。他們用"快蟹"、"扒龍"(帆張三桅,左右快槳各二、三十,配備槍炮,航行快速的走私船)等特製快艇,從停泊伶仃洋麵的躉船起運鴉片,向澳門、廣州等地走私。到19世紀30年代,走私範圍又從珠江口擴大到東南沿海,甚至北及直隸和奉天海岸。
除了英國之外,美國、俄國也加入了向中國走私鴉片的行列。美國主要是從土耳其販運鴉片到中國來。為了對付中國水師的緝私,美國的鴉片販子專門製造了一種配有大炮的"飛剪船"裝載鴉片,在中國沿海販賣。鴉片戰爭前,美國是僅次於英國的對華鴉片輸出國。從19世紀30年代起,俄國也開始從中亞向中國輸入鴉片。
1939年英國停泊在廣東伶汀洋的販賣鴉片的躉船。
罪惡的鴉片貿易給東印度公司、英國政府以及鴉片販子們帶來了巨大的利益。英印政府按鴉片成本的300%以上的稅率抽稅,每年收入的稅額占全年財政總收入的10%左右。由於鴉片走私的猖獗,中英貿易發生了根本性的逆轉,英國由原先的入超轉為出超,白銀源源不斷地流向了英國。1837~1838年間,廣州從英國進口的貨物中,僅鴉片一項就達337萬英鎊,抵銷當年全部中國對英出口額314萬英鎊還有餘,而這還不包括走私的那一部分。難怪英國的孟買商會這樣說:"輸出鴉片對於商務是有重大利益的,這就是把那個人口最多、資源最富的帝國的財富吸收出來。而用鴉片換來的白銀,則使英屬印度的大片土地喜氣洋洋,人丁興旺,也使得英國製造品對印度斯坦的輸出大為擴張,更使得這方麵的海上航運與一般商務大為興盛,並且還給英屬印度的國庫帶來一筆收入,其數超過整個孟買全省的田賦總額。"據統計,1840年前的40年,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從我國共掠去26000多萬銀元的財富,相當於清政府一年財政總收入的8倍多。英國資產階級利用肮髒的鴉片貿易開辟了中國市場,同時又發展了印度市場。英國在印度大量銷售工業品以購買鴉片,然後再用這些鴉片到中國換取他們所需要的絲、茶等物。在英-印-中三角貿易關係中,英國資產階級利用鴉片走私獲得了雙重的利益。正如馬克思所說:"英國政府在印度的財政,實際上不隻是依賴對中國的鴉片貿易,而且正是依賴這種貿易的走私性質"。
西方列強的鴉片輸入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社會災難。鴉片吸食者往往"癮至,其人涕淚交橫,手足委頓不能舉"。"故久食鴉片者,肩聳頂縮,顏色枯羸,奄奄若病夫初起"。1829年,吸食鴉片者已滋蔓至十幾個省。據估計,到1835年前後,全國吸食鴉片的人數達200萬之眾,"上自官府縉紳,下至工商優隸,以及婦女、僧尼、道士,隨在吸食"。其中,包括農民、手工業者、轎夫、水手等在內的勞動者,也為數甚巨。其惡果,不僅大量吸收了中國有限的社會購買力,造成工商業的普遍蕭條和衰落,而且毒害了中國人民的身心健康,摧殘了社會生產力。
鴉片貿易使中國在中英貿易中由出超變為入超,造成大量白銀外流。據估計,1830年至1840年的10年間,中國平均每年外流白銀達七八百萬元。白銀大量外流,造成銀荒,導致了銀貴錢賤的現象日趨嚴重。道光朝初年,每兩白銀折換銅錢1000文左右,到1838年每兩銀子竟換錢1638文。而同一時期的農產品和手工業品的價格並沒有變動。廣大勞動人民出售有限的農產品,隻能換回製錢,而他們繳納賦稅時卻須折合成銀兩。過去農民賣一石穀可納稅銀一兩,而今差不多要賣兩石穀,才可納同樣的稅銀。農民的實際負擔大大加重,生活更趨惡化。
鴉片貿易也嚴重地威脅了清王朝的統治。白銀外流,銀貴錢賤,不僅增加了人民的負擔,而且也使各省拖欠的賦稅日益增多,造成了清政府的財政危機。在八旗、綠營的官兵中,不少人也手持煙槍,吞雲吐霧,軍紀因之廢弛,戰鬥力愈形下降。鴉片走私中的行賄受賄,複使清朝本已腐敗的吏治更加敗壞。馬克思指出:"中國人在道義上抵製的直接後果是英國人腐蝕中國當局、海關職員和一般的官員。浸透了天朝的整個官僚體係和破壞了宗法製度支柱的營私舞弊行為,同鴉片煙箱一起從停泊在黃埔的英國躉船上偷偷運進了天朝"。鴉片走私削弱了清政府的統治力,也削弱了它抵禦外敵的能力。同時,它給中華民族造成的巨大災難,又使中國人民與西方資本主義侵略勢力間的矛盾迅速尖銳起來。
三、林則徐與禁煙運動
鴉片的走私和泛濫造成的嚴重危害,激起了中國各階層人民的強烈憤慨。他們紛紛起來要求禁絕鴉片。1838年夏秋,廣東民眾在城鄉遍貼戒煙勸善的布告,譴責外國鴉片販子的罪行。同年12月,廣州地方當局準備處決一名中國鴉片販子,但英、美侵略者竟然無視中國主權,衝入刑場,袒護鴉片販子。憤怒的群眾不約而集,聚眾萬餘人,包圍了洋館,舉行了一次聲勢浩大的示威。英、美商人嚇得躲在洋館裏不敢出來。這次示威集中地反映了中國人民強烈的禁煙要求,顯示了正義的力量。
麵對煙毒泛濫愈演愈烈和民眾強烈的禁煙要求,清朝統治階級內部在要不要禁煙的問題上,形成了弛禁和嚴禁兩種意見。
1836年6月,太常寺少卿許乃濟向道光皇帝上《鴉片例禁愈嚴流弊愈大亟請變通辦理折》,主張取消鴉片輸入禁令,準許公開買賣。針對鴉片輸入,道光朝以前采取的手段不外"塞源"(禁止鴉片輸入)、"遏流"(查禁內地私銷)兩個辦法,道光朝又加上了"正本"(禁止官民吸食)。現在許乃濟則主張:"準令夷商將鴉片照藥材納稅"進口,除了"文武員弁士子兵丁"應嚴禁吸食外,民間吸食可以"一概勿論"。但公開允許鴉片貿易畢竟有損國體,所以許乃濟的主張一經提出,便遭到許多人的反對。內閣學士朱樽、兵科給事中許球、禦史袁玉麟、朱成烈等紛紛上書,駁斥許乃濟,請嚴禁鴉片。袁玉麟批駁說:如果采取"禁官弁士兵,不禁小民"的辦法,會導致"壞政體而傷治化"的後果。如果把抽鴉片稅當成國家財政收入的來源,"是見小利而傷大體"。這些言論駁倒了弛禁官員的荒謬說法,以至在此後一段時期內,朝野上下無人再敢公開主張弛禁。
1838年6月,鑒於鴉片泛濫日益嚴重,鴻臚寺卿黃爵滋上《嚴塞漏厄以培國本疏》,痛陳鴉片為害之烈,以為鴉片非不能禁,曆年屢禁無效的原因在於稽查官員貪圖利益,不能認真查辦,以至積重難返。他指出,隻是禁止鴉片進口不解決問題,根本辦法是禁止吸食鴉片。他說:"無吸食,自無興販,則外夷之煙自不來矣。今欲加重罪名,必先重治吸食。"具體辦法是限吸食者一年戒除,逾期不戒者處以死刑,官吏照常人加等治罪。道光帝下令盛京、吉林、黑龍江將軍和各省總督、巡撫各抒己見。圍繞著黃爵滋的建議,不同意見的爭論再起。
在參加討論的大臣中,直隸總督琦善、雲貴總督伊裏布等20人,對禁煙不持異義,但認為嚴刑禁煙是法重情輕,要求"照定例"禁煙,即維持明禁、暗販、暗吸的狀態,實際上是反對重治吸食者的嚴禁措施。
湖廣總督林則徐等8人堅決支持黃爵滋的主張,力主嚴禁鴉片。林則徐在有名的《錢票無甚關礙宜重禁吃煙以杜弊源片》中,詳細闡述了鴉片泛濫的危害和嚴禁的必要。他駁斥主張弛禁的論調說:"或謂重辦開館興販之徒,鴉片自絕,不妨於吸食者稍從末減。似亦持平之論。而臣前議條款,請將開館興販,一體加重,仍不敢寬吸食之條者,蓋以衙門中吸食最多,如幕友、官親、長隨、書辦、差役,嗜鴉片者十之八九,皆力能包庇販賣之人,若不從此嚴起,彼正欲賣煙者為之源源接濟,安肯破獲以斷來路?"他明確指出:照舊例執行,弊病太多,"與其用常法而有名無實,訛詐正無了期,何如執重法而雷厲風行,吸食可以立斷"。他大聲疾呼:"若猶泄泄視之,是使數十年後,中原幾無可以禦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他還草擬了《嚴禁鴉片章程》6條,對黃爵滋的建議作了重要補充。林則徐等人的嚴禁主張雖然出於維護清朝統治的考慮,但在鴉片流毒天下害國害民的嚴峻形勢下,完全符合中華民族的利益。
一直被鴉片問題困擾著的道光皇帝痛感鴉片泛濫已經造成政府財源枯竭,軍紀廢弛的嚴重後果,決定采納林則徐等人的嚴禁主張。1838年12月,道光下令將許乃濟革職,特命林則徐進京陛見,商討禁煙事宜,並發諭旨,要各省"同心合意,不分畛域,上緊查拿,毋得稍行鬆動"。12月26日,林則徐抵京,經過多次召見,被任命為欽差大臣,節製廣東水師,前往廣州厲行禁煙。然而在統治階級中,當政的穆彰阿等"保位貪榮,妨賢病國"的滿漢權貴多是禁煙政策的反對者,長期為道光帝所寵信,後者的態度隨時會因他們的影響而改變。林則徐的廣州之行,險象叢生。然而他畢竟是一位意誌堅定而有遠見的政治家,明知前途坎坷,卻抱定為國為民除巨患的決心,知難而進。
林則徐(1785-1850),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少負經世之誌。1811年成進士,曆任江蘇按察使、陝西和湖北布政使、東河總督、江蘇巡撫、湖廣總督等職,以關心民生疾苦,辦事幹練著稱。在湖廣總督任內,他就曾力禁鴉片,成績卓著,對這次查禁鴉片,更充滿信心。
1839年1月,林則徐離京南下,3月,抵廣州。當地人民群眾高昂的反侵略鬥誌,使林則徐深受鼓舞。他說:"察看內地民情,皆動公憤,倘該夷不知改悔,惟利是圖,非但水陸官兵,軍威壯盛,即號召民間丁壯,已足製其命而有餘"。林則徐會同兩廣總督鄧廷楨、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加緊整頓水師,加強海防。一再曉諭鴉片吸食者立即呈
繳煙土煙具,限期戒絕。並發布諭帖,勒令外國煙販將存儲於躉船的鴉片"盡數繳官",並具結保證"嗣後來船永不敢夾帶鴉片,如有帶來,一經查出,貨盡沒官,人即正法。"林則徐還嚴正聲明:"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廣東民眾積極支持林則徐的禁煙措施。城鄉各地紛紛呈繳煙膏煙具,揭發檢舉鴉片販子。虎門附近的群眾自發組織起來,一發現走私鴉片的商船,立即吹響螺號,出動船隻緝捕,並縱火將其焚毀。在廣大民眾的支持下,禁煙運動迅速走向高潮。
英美煙販則極力阻撓、破壞禁煙。林則徐到達廣州之前,他們聞訊即已把鴉片躉船轉移到外洋,躲避風頭。英國駐華商務監督查理·義律有意抗拒,3月24日,他從澳門趕到廣州商館,煽動煙販們拒交鴉片,指使大煙販顛地逃出廣州。由於林則徐事先作了周密的布置,顛地出逃未能得逞,被截回廣州商館內。隨後,林則徐下令包圍商館,撤出其中的中國雇員,斷絕了廣州和澳門之間的交通,並根據違例封艙的慣例,下令停止中英貿易。義律無計可施,於27日被迫同意呈繳鴉片。但他卻以英國政府代表的身份命令英商繳煙,並鼓動美商繳煙,保證煙價由英國政府賠償,故意把鴉片糾紛擴大為中、英兩國政府之間的問題,為英國發動的侵略戰爭製造借口。英美煙販先後被迫繳出鴉片19127箱,又2119袋(其中美國煙販繳出1540箱),共計2376254斤。
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則徐會同兩廣總督鄧廷楨、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等至虎門,督令將收繳的鴉片全部當眾銷毀。這就是著名的"虎門銷煙"。銷毀辦法係在太平鎮海灘高地挑挖兩個縱橫各15丈、底部平鋪石板的大池以便交替使用。銷煙時,先由溝道車水入池,撒鹽成鹵,拋入切開的煙土泡浸,再拋下石灰,頃刻湯沸。鴉片一遇灰鹽,立成渣沫,顆粒悉化。等到海水退潮時,啟放涵洞,隨浪入海。廣州人民滿懷對禁煙鬥爭的勝利喜悅,湧向虎門海灘觀看銷煙壯舉。外商也多到現場參觀,他們"摘帽斂手",向林則徐表示敬意。虎門銷煙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尊嚴,打擊了外國侵略者的氣焰,以實際行動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國人民反對外侮的決心。
虎門銷煙後,林則徐宣布開放中英貿易,但要求進口商船出具甘結,保證永不夾帶鴉片。義律則不甘心失敗,百般阻撓英商具結,竭力製造事端。1839年7月,英國水手在九龍尖沙嘴行凶,毆斃村民林維喜。林則徐多次要求義律交出凶手,義律不但拒不交凶,而且一再進行軍事挑釁。英國侵略軍先後在九龍、穿鼻、珠江口海麵襲擊中國水師,但均被擊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