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8.無謂的對抗(1 / 1)

世間事物中有許多是對抗性的,當事雙方必須以一方吃掉一方告終。這樣就要堅持對抗、不能鬆懈,這是意誌與力量的較量,誰先退步,誰先垮掉,隻能自認倒黴,成為對方的口中之物。但世間絕大多數的事物都是非對抗性的,偶爾產生矛盾,隻要互諒互讓便很容易解決。像《性剛》故事中所展現的爭道這類小事,隻要有一方作退一步想,便有無窮寬闊之天地。這樣於人於己皆有利,而且可為以後的向前行張本。如果像這對上街買肉款客的父子,家中有客相待,尚且不肯相讓,要與對麵來人“對立”下去,其平時之性格、行為可以想見。這種閑爭氣到底有什麼意義呢?

戰國時趙國提拔於國有功的藺相如為上卿,位在大將軍廉頗之上。藺氏出身微賤,廉頗認為他隻是“以口舌為勞”,而自己的功勞則是一刀一槍,出生入死拚命得來的,因之對藺相如很不服氣,有意摧折羞辱他,於是在上朝外出時故意以車隊阻擋其道。而藺相如望見廉頗則“引車避匿”。不僅不與之直麵“對立”,而且不怕丟麵子、故意躲避。這種作法連藺相如的門客都深以為恥。相如對他們說:“自己不是怕廉頗則退讓,這樣作是‘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廉頗聞此,十分激動。於是,到藺府負荊請罪。這就是流傳了兩千餘年將相和的故事。中國傳統中有怯於公益、勇於私鬥的一麵,因此,藺相如這種為了公益而勇於退讓的精神被後人所稱頌。”

古代也有許多明於大體,在物質利益麵前肯於退讓的士大夫。明朝正德間狀元舒芬就是這樣的人。他作了翰林修撰後在京供職,其子多次從家鄉給他寫信說,鄰人每年都要侵占其家牆基,並希望舒芬修書一爭。舒芬看完信後在信尾題一詩寄其子:

紙紙索書隻說牆。

讓渠徑寸又何妨。

秦皇枉作千年計。

今見城牆不見王。

詩意為多次來信隻說牆基之爭,謙讓對方一點又有什麼關係呢?秦始皇妄想把帝業傳至千萬世,為此不惜耗盡民力去修築萬裏長城。結果又何如呢?秦至二世而亡,隻有長城兀立萬古是昔王荒唐的見證。這種勇於“讓”的精神感動了鄰居,兩家互諒互讓各得其平,從此和睦相處。(見《毅語晨鍾》)後來清代桐城宰相張英也有與此相類的故事。

更為可貴的是舒芬等人善於用幽默化解對抗,如果舒芬不是以秦始皇為戒勸導其子,而是《性剛》中的父親那樣鼓勵其子“對立”下去,寸土必爭,最後由無謂的對抗化為無聊的爭鬥,搞得頭破血流、兩敗俱傷,直到再也幽默不起來為止。

生活中多一些幽默,便少一點無謂的對抗和無聊的爭鬥。

性剛

有父子俱性剛不肯讓人者。

一日,父留客飲,遣子入城市肉。子取肉回,將出城門,值一人對麵而來,各不相讓,遂挺立良久。

父尋至見之,謂子曰:“汝姑持肉回陪客飯,待我與他對立在此。”

——明·馮夢龍《廣笑府·尚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