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科學氣功有三大練功要訣。即:“爭”、“盜”、“亂”。老子在道經第五章指出:“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爲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茲詮釋如下:
上,《說文》:“上,高也。指事,時掌切。”按“時掌切”,讀上聲,為升上之“上”。意為升登。“不上”意為不升登、不開發。本章指大腦意識層高功能從潛能組織中分離出來後升登體外;賢,《說文》:“賢,多才也。”形容人體潛能多才多能;民,《說文》:“民,眾萌也。”“眾”,多數。“萌”,草芽,引申為眾多的民眾,或指廣大氣功初學者。《說文》:“爭,引也。”“引”本義開弓,引申為做功。本章的“爭”指氣功曵引做功;難得之貨,《說文》:“貨,財也。”財,人所寶也,引申為稀世的珍寶。盜,《說文》:“盜,私利物也,從次,欲皿者。”“盜”的本義指想要得到盛飯食和肉食的器皿。人類從用手抓食品發展到使用飲食器具是進步的表現,“欲皿”是人類的正當要求。後來“盜”的字義向貶義方向延申,與本義無關,不可當作貶義詞看待。“盜”在氣功修煉中有著特殊的意義,指坐善修煉者采取適當的練功方法,向自然界“盜奪”特殊營養素;可欲,“可”表示強調,“欲”,人人都想得到的東西。“可欲”,意思是人見人愛的寶物。亂,古今字義相反。今義紊亂、迷亂,古義治理、整理。故《說文》雲:“亂,治也。從乙。乙,治之也。”引申為治理。整章的譯文是:
不升登多才多能的大腦意識層高功能,致使廣大民眾不用坐善修煉的方式去曳引做功。
不珍愛人間的稀世珍寶,致使廣大的民眾不用坐善修煉的方式去“盜奪”自然界的特殊營養素。
見不到人見人愛的寶物,致使廣大的民眾不去治理人體和開發潛能。
本章以三個因果式的語句告訴人們,怎樣才能救援日趨衰敗的先天潛能。同時,向氣功修煉者闡釋修煉氣功的三大要訣:“爭”、“盜”、“亂”。三句話的前半句中三個“不”,即“不上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其中的“賢”、“難得之貨”、“可欲”,都是指人體潛能。老子以“多才多能的賢士”、“稀世珍寶”、“人見人愛”形容它們神奇的技能和珍貴的價值。表現出作者對人體潛能的無比珍愛,以及對其所遭受的悲慘命運的深切關懷。三句話的後半句三個“不”:即“不爭”、“不爲盜”、“不亂”是前三個“不”(不上、不貴、不見)所造成的,所以前三個“不”是“因”,後三個“不”是“果”。老子用三個因果式的語句闡釋了科學氣功的“三大要訣”。
為了使讀者了解“三大練功要訣”的內容和意義,特進一步說明如下:
第一個練功要訣“爭”(繁體作“爭”)。
古今字義顯著不同。今義“爭”指力求獲得或達到。引申為爭辯、爭執、競爭,而古義“爭”意為曳引、牽引。《說文》:“爭。引也”;“引。開弓”。開弓要“引”,要用力氣,要做功,否則就不可能將弓拉開。所以“爭(引也)”古義是做功的意思。修煉氣功也要做功,否則氣功豈非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在老子科學氣功中,氣功做功的原動力叫做曳引力。用曳引力做功的方法和原理叫做氣功曳引做功原理。氣功做功的原動力,即曳引力從何而來?這裏從現代人體解剖學的結構和原理上作一簡要說明。
“氣功曳引做功”的原動力不是從天下掉下來,更不是師傳發功贈送給徒弟和廣大民眾的。它來自氣功修煉者自身固有的、膈肌舒縮活動所引發的、由腹腔負內壓產生的壓強。這種壓強又稱曳引力,它就是氣功做功的動力源泉。
曆代的氣功界,都不從修煉者自身體內找尋氣功的動力源頭,而是尋求外部原因,並與氣功修煉中出現的各種斑駁陸離的特殊生命現象掛鉤,於是就出現什麼“師傳功給功呀!”、“佛祖顯靈呀!”、“菩薩慈悲呀!”等等各種不切實際的猜想。一些邪惡之輩則利用氣功的隱蔽性和超常性的特點,大肆胡吹“師傳送功給功”,用來控製徒眾,欺騙群眾,使不明真相的廣大民眾對他們奉若神靈,頂禮膜拜。但是,隻要群眾掌握了真正的氣功科學知識,一切邪惡勢力,在老子科學氣功麵前終將徹底破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