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填詞指要[中卷]
浪淘沙
+∣∣--(韻)+∣--(韻)
+-+∣∣--(韻)
+∣+--∣∣(句)+∣--(韻)
+∣∣--(韻)+∣--(韻)
+-+∣∣--(韻)
+∣+--∣∣(句)+∣--(韻)
例一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
羅衾不耐五更寒。
夢裏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
別時容易見時難。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李煜
例二
雲氣壓虛闌,青失遙山。
雨絲風絮一番新。
上已清明都過了,隻是春寒。
華發已無端,何況花殘?
飛來蝴蝶又成團。
明日朱樓人睡起,莫卷簾看。
--清蔣春霖
(1)唐時原為七言絕句體,二十八字,至李煜始改雙調,長短句。本調共十句,五十四字,前後片共四平韻。
(2)例一作者李煜作於亡國破家、變皇帝為囚徒之際,故能一洗花間脂粉之氣,而寄以故國之思。"夢裏"二句和"流水"二句,皆用白描手法,而意境自遠。可見填詞和吟詩、作文一樣,首先須有真情實感,才能寫出感動人的作品來。
例二作者生於清嘉慶年間,一生不得誌,早年致力於詩,中年時悉數燒毀,全力填詞,終於取得成就。這首詞頭三句寫出河失色,風雨頻催,喻家國多難,接下來說雖然過了上已、清明,寒氣還是未消,實指家國之多難。後片進而表示對時局的不滿。春天本來是百花怒放的季節,可是現在花開得不是時候,何況花已經凋謝了!隻有蝴蝶還在忙忙碌碌,成團地飛來飛去(可能指一些鑽營者)。結尾兩句明顯地道出了作者冷對世道的心情。通篇比興,層層深入,寫得從容自然,能代表清詞的新成果。據譚獻說:"此詞本事,蓋感兵事之連結,人才之惰窳而作。"(《篋中詞》)嘉慶以後,清廷政治日趨腐敗,以作者的處境而有此托意比興之作,是可信的。
鷓鴣天
+∣--+∣-(韻)+-+∣∣--(韻)
+-+∣--∣(句)+∣--+∣-(韻)
-∣∣(句)∣--(韻)+-+∣∣--(韻)
+-+∣--∣(句)+∣--+∣-(韻)
例
陌上柔桑初破芽,東鄰蠶種已生些。
平岡細草鳴黃犢,斜日寒林點暮鴉。
山遠近,路橫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
--辛棄疾(代人賦)
(1)本調五十五字,九句,前後片各三平韻。
(2)前片三、四句,過片三言兩句多作對偶。
(3)例詞題曰"代人賦",不過是虛晃一槍,其實處處表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表。當時作者被朝廷撤了官職,隱居農村。詞的前片通過柔桑、幼蠶、黃犢、暮鴉等事物寫出農村早春的一派生氣,表示自己是樂於過田園生活的。過片三句,實際上還是前片意思的補充,就是說,這春天的氣息,還表現在山路邊酒家門前的酒旗之上。接下去意思有了轉折。莫看城中開著桃李,它們卻在愁風愁雨呢,結尾回寫一筆,說真正的春天卻在那野菜花上,同前片的春意前後呼應。此詞結尾兩句用的是比興手法,城中桃李實指南宋君臣在敵人麵前的妥協投降,而溪頭薺菜花上的春色則暗示真正的力量在老百姓的身上。言近旨遠,平中見奇。從這首小詞裏,也可看出作者工力之深厚。又此詞前片第二句的韻腳"些"屬"麻"韻,讀作"蝦"(xiā)。
虞美人
+-+∣--∣(仄韻)+∣--∣(葉仄)
+-+∣∣--(換平韻)+∣+--∣∣--(葉平)
+-+∣--∣(換仄韻)+∣--∣(葉仄)
+-+∣∣--(再換平韻)+∣+--∣∣--(葉平)
例一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隻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李煜
例二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
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宋蔣捷
(1)本調五十六字,八句,前後片各兩仄韻,兩平韻。
(2)第四句九字,以一氣嗬成為佳,語氣可於二字、四字或六字處作逗,視具體情況而定。
(3)例一為李煜名作。從作品的內容來說,李煜思念的故國無非是過去那種供他個人享樂的封建小朝廷,他的哀愁是亡國之君的哀愁,沒有什幺社會意義。問題是作者在這首詞裏表現的感情是真切的,運用的對比手法也很成功,特別是詞的結句,把抽象的"愁"比作可以摸得著、看得見、滔滔滾滾、永遠流不完的春江之水,既貼切,又形象,不愧為千古名句。
例二的格局係從稼軒《醜奴兒》"少年不識愁滋味"脫胎而來,用今昔對比手法來表現一生的經曆。開頭兩句寫少年時的浪漫生活,三四兩句記壯年的流浪生活,以上寫過去。後片"而今"兩句轉入現在,兩鬢斑白,寄身僧廬,聽著外麵的雨聲,已經無動無衷,言外之意,是自己因經受了亡國的創痛,感情變得麻木了,詞中的"雨",隱寓著國家的變故,溫庭筠《更漏子》:"桐梧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結句反用其意,化個人離愁為亡國之痛,大大加深了題意。這是由作者在宋亡後不願仕元的高尚人品決定的。
南鄉子
+∣∣--(韻)+∣--∣∣-(韻)
+∣+--∣∣(句)--(韻)
+∣--+∣-(韻)
+∣∣--(韻)+∣--∣∣-(韻)
+∣+--∣∣(句)--(韻)
+∣--+∣-(韻)
例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
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
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
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
生子當如孫仲謀。
--辛棄疾(登京口北固樓有懷)
(1)本調五十六字,十二句,前後片各四平韻。原為單調,始自歐陽炯,馮延已演為雙調,宋代詞人多從之。
(2)例詞為稼軒晚年作品,"老驥伏櫪,誌在千裏"。恢複中原之誌,不減當年,謳歌孫權,為的是借古諷今,以示胸中不平之氣。末句出自《三國誌?孫權傳》注引《吳史》中曹操的話。曹操看見孫權指揮的軍隊非常整肅,便慨歎道:"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劉琮)若豚犬耳。"仲謀是孫權的字。
全詞風格豪放,筆墨揮灑,是辛詞代表作之一。豪放派詞易懂不易學,學填詞者宜掌握這個特點。
鵲橋仙
+-+∣(句)+-+∣(句)+∣+-+∣(韻)
+-+∣∣--(句)∣+∣(豆)--+∣(韻)
+-+∣(句)+-+∣(句)+∣+-+∣(韻)
+-+∣∣--(句)++∣(豆)--+∣(韻)
例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秦觀
例二
雙星良夜,耕慵織懶,應被群仙相妒。
娟娟月姊滿眉顰,更無奈、風姨吹雨。
相逢草草,爭如休見,重攬別離心緒。
新歡不抵舊愁多,倒添了、新愁歸去。
--宋範成大(七夕)
(1)中國民間傳說,每年七月初七夜,天上織女牛郎相會,使鵲為橋雲。本調即由此得名。十句,五十六字,前後片各兩仄韻。亦有上下片首二句都入韻者。
(2)首二句多作四字對句。第五句七字,上三下四。後片句法均與前同。
(3)例一為秦觀名作之一,詞牌名與內容一致,都是講的牛郎織女相會事。詞的頭三句寫織女在七月七日想渡過銀河與牛郎相會。"金鳳"二句是對他們相會的肯定。後片頭三句寫好景不長,織女與牛郎才相聚,便又要踏上"鵲橋歸路"了,她真是不忍回頭啊,結末兩句是用以自慰的話,即倘若雙方永遠相愛,又何在乎一朝一夕呢?語裏行間歌頌了真誠的愛情,是可貴的,關於這兩句的解釋,俞平伯先生認為,"牛女雖一年一度,畢竟地久天長;人世雖暮暮朝朝,卻百年傾刻"。這樣解釋可以補足前片"天上人間"意,並有《高唐賦》字麵(見《唐宋詞選釋》),做到前後貫通,特附錄於此作參考。少遊此詞有敘有議,柔中見剛,在《淮海集》中很少見到,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豪放詞風。
例二題材與例一相同,立意和寫法上有別。前片言七夕織女與牛郎相會為群仙所妒。後片指出這種草草相逢還不如沒有為好,否則是舊愁之上又加新愁了。從內容來看,這首詞通篇用的借喻,可能有寓意。
玉樓春
+-+│--│(韻)+│+--││(韻)
+-+││--(句)+│+--││(韻)
+-+│--│(韻)+│+--││(韻)
+-+││--(句)+│+--││(韻)
例一
龍頭舴艋吳兒競,筍柱秋千遊女並。
芳洲抬翠暮忘歸,秀野暗青來不定。
行雲去後遙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靜。
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
--宋張先(乙卯吳興寒食)
例二
東城漸覺風光好,(左士冖係右殳)皺波紋迎客棹。
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詞。
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
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曉照。
--宋宋祁
(1)又名《木蘭花》,五十六字,八句,前後片各三仄韻。
(2)本調實則由兩首七言仄韻之絕句合成,唯首句要平起,前後片詞。
(3)例一是一首記寒食節春遊的作品。作者寫此詞時已經八十六歲,筆力仍很旺健。前片通過吳兒賽龍舟、遊女蕩秋千、婦女們拾翠忘歸和踏青的人來往不定等四方麵的題材組成一幅熱鬧的遊春圖,後片通過"遙山暝"、"池院靜"和"月色正清明"、"楊花過無影"等句子描繪出一種夜晚遊人散後的幽靜景色,同前片的氣氛相比,又是一番風味,兩者都是富有生活情趣的作者所欣賞的,所以寫得都很出色,同時也說明作者寫作小詞的技巧很高,能用不同的圖景,使之和諧地統一起來,這類小詞對初學者來說,容易模仿,要做到工穩,自然需要一段時間。
例二內容很多地方流露出及時行樂的消極思想,惟有"紅杏"句,膾炙人口。一句之中又妙在一個"鬧"字。誠如王國維所雲,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人間詞話》),不但使人想象出杏花滿枝,而且看到了蜂圍蝶舞、萬紫千紅的春意場麵,好不熱鬧。由於這個"鬧"字用得活,當年人們曾把作者稱為"紅杏枝頭春意鬧"尚書(見《苕溪漁隱叢話》)。填好一首詞,要從全篇著眼,又必須從字句入手,每一個字都得仔細斟酌,精益求精,不可隨便放過。從句到篇,都要精采,談何容易!若做不到,則一篇中盡可能有些警句,這方麵古人已作出範例了。
小重山
+│--+│-(韻)
+--││(豆)│--(韻)
+-+││--(韻)
-+│(句)+││--(韻)
+││--(韻)
+--││(豆)│--(韻)
+-+││--(韻)
-+│(句)+││--(韻)
例
昨夜寒蛩不住鳴。
驚回千裏夢,已三更。
起來獨自繞階行。
人悄悄,簾外月朧明。
白首為功名。
舊山鬆竹老,阻歸程。
欲將心事付瑤箏。
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宋嶽飛
(1)本調又名《小重山令》,五十八字,十句,前後片各四平韻。
(2)例詞為嶽飛所作,據陳藏一(鬱)《話腴》稱,此詞大約作於紹興八年(一一三八)七月南宋向金屈膝求和之後,而作者是非常反對議和的。前片說,半夜裏,我那回到中原去的好夢被一片蟋蟀聲驚醒了。注意,第一句是托詞,即使萬籟俱寂,他為國事耽憂,還是會睡不著而獨自在明月下徘徊思索的。後片訴說了自己的心事:故鄉始終被金兵占領著,道路阻隔,無法回去,自己的頭發白了,還建不了功名,要想把心事用琴聲來表現,又缺少象鍾子期這樣的知音,即使把弦彈斷又有誰來欣賞呢?同作者另一首名作《滿江紅》(怒發衝冠)的寫法不一樣,這首詞不是劍拔弩張,而是托體比興的。例如,作者不直說自己要恢複中原,而托言"千裏夢";不直說願望不能實現,而托言空階明月;不直說自己的一片忠貞不見諒於當朝,而托言心事付瑤箏而無知音,等等。這首詞雖小,而寄托遙深,發人深省。
踏莎行
+│--(句)+-+│(韻)+-+│--│(韻)
+-+││--(句)+-+│--│(韻)
+│--(句)+-+│(韻)+-+│--│(韻)
+-+││--(句)+-+│--│(韻)
例一
侯館梅殘,溪橋柳細,草熏風暖搖征轡。
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欄倚。
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歐陽修
例二
霧失樓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
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裏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
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秦觀(郴州旅舍)
例三
楊柳回塘,鴛鴦別浦,綠萍漲斷蓮舟路。
斷無峰蝶慕幽香,紅衣脫盡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雲帶雨,依依似與騷人語。
當年不肯嫁春風,無端卻被秋風誤。
--賀鑄
例四
燕燕輕盈,鶯鶯嬌(左車右西大),分明又向華胥見。
"夜長爭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別後書辭,別時針線,離魂暗逐郎行遠。
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歸去無人管。
--薑夔(自沔東來,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夢而作)
(1)本調五十八字,十句,前後片各三仄韻。
(2)本調類似七言仄韻詩兩首合並而成,僅變其首句七字為四字對句。
(3)例一寫征人在旅途中所見和所想。前片寫征人的感受,後片寫征人相象愛妻(或意中人)對他的懷念。由自己的離愁推想到對方的離愁,再由此推想對方會因離愁而登樓遠眺,卻又不忍心憑著高欄凝望不止,因為即使看到草原盡,還是被春山擋住了視線,何況行人還在春山之外,怎能得見呢?心理刻畫極為細膩。
例二為作者貶官湖南郴州時作,一種孤苦的心情溢於言表,"可堪"兩句,曆來被認作景中寓情的名句,春寒料峭,遠徒僻地,人在孤館,閉門獨坐,兼以日落西山,暮色蒼茫時不斷傳來的杜鵑鳴聲,尤覺苦悶寂寥,哪裏還忍受得了這種離愁呢?情調低沉,是秦詞的特色之一,但它常常是同精湛的語言藝術伴隨在一起的。後片"郴江"兩句係從唐戴叔倫《湘南即事》"沅湘日夜東流去,不為愁人住少時"兩句脫胎而來,指郴江本來(幸自)是繞著郴山流的,現在為什幺(為誰)要向瀟湘(湖南二水名)流去呢?一種去國懷鄉之情,不講自明。與戴詩相比,秦詞注意烘托,收到了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的效果,故情調雖較低沉,藝術上卻有創新,相傳蘇軾對此頗為讚賞,曾把它寫在自己的扇頭上。
例三名為詠荷花,實是托物言誌,可能是為自已的遭遇而鳴不平。"斷無"句從反麵寫荷花的不媚世俗,"紅衣"句從正麵寫荷花的剛正不阿。後片"當年"兩句,一寫自己的高潔,二寫自己的遭遇,都是圍繞上述主題來展開的,從形象塑造到語言的應用均屬詞之上乘。
例四寫作者對在合肥的情人的相思,篇幅雖短,情思的變化,卻寫得錯落有致。開頭兩句借燕鶯喻情人體態和語言之美,第三句說自己因思念對方而再次入夢("華眉"指夢裏)。四、五兩句是作者設想對方親昵的言語:"我長夜不眠,你薄情郎怎會知道?入春以來,我早就想念著你了。"過片兩句,寫夢醒後回憶情人別後來信,目睹臨別時的針線。"離魂"句是作者想象對方雖與我分處兩地,但其魂魄早已離軀暗隨自己(郎即作者自己。郎行即情郎,行,音háng)遠離家門了。蘇軾《水龍吟》(似花還似非花)有"夢隨風萬裏,尋郎遠去"之句,"離魂"句可能化用此意。結處兩句,詞人緣情寫景,對情人在冷月千山中獨自歸去怎幺也放心不下,"冷千山"的"冷"字,是使千山為冷之意,是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一個冷字,表達了作者在一片淒冷景色中飽含著無比的熱情,予人以清空峭拔之感,耐人尋思。可謂一字得力而使全篇生色。王國維說他在薑詞中最欣賞這兩句。古人作詩詞非常注意煉字。值得注意的是,薑氏在詞中常愛用一"冷"字,如《揚州慢》中的"波心蕩,冷月無聲",《暗香》中的"香冷入瑤席",《念奴嬌》中的"嫣然搖動,冷香飛上詩句",《翠樓吟》中的"月冷龍沙",等等。這些"冷"字,有的是形容詞,有的是使動用法,對作者以健筆寫柔情,產生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釵頭鳳
--│(韻)--│(葉仄)│--│--│(葉)
--│(換仄)--│(葉二仄)
+--│(句)│--│(葉二仄)
│(葉二仄)│(迭)│(迭)
--│(葉首仄)--│(葉首仄)│--│--│(葉首仄)
--│(葉二仄)--│(葉二仄)
+--│(句)│--│(葉二仄)
│(葉二仄)│(迭)│(迭)
(1)本調原名《擷芳詞》,取名於北宋政和間宮中之擷芳園。南宋陸遊因無名氏詞有"可憐孤似釵頭鳳"句,乃改現名。六十字,二十句,前後片各七仄韻,兩迭韻,兩部遞換。
(2)首起兩句和第四、五、六、七句各自相對。末三字各為獨立詞句。後片與前片全同。
(3)例詞為陸遊記自己愛情悲劇之作。據周密《齊東野語》、陳鵠《耆舊續聞》等書記載,陸遊原娶舅父之女唐琬為妻,感很很好。但他母親不喜歡唐氏,唐被迫分離,改嫁趙士程。後來他倆在紹興禹跡寺的沉園偶然相遇。唐琬送酒肴致意。陸遊非常感傷,就在園壁上題了這首詞。唐琬看到後非常傷感,不久抑鬱而死。詞的開頭三句從現場寫起,正當滿城春色,宮柳飄指之際,唐琬用紅潤的手,斟著黃封酒來款待我。以下四句,虛實並用,寫夫妻被迫分離,幾年來自己一直滿腔哀愁。東風一詞,暗指破壞他們美滿婚煙的製度和人。末句連用三個"錯"字,語氣十分強烈,表示迫使他們離散,是大錯特錯,千錯萬錯,錯上加錯。後片頭三句從今昔對照說起,進一步訴說自己的痛苦。滿眼春光,風景依舊,可是眼前的唐琬,麵容卻明顯地消瘦了,隻見她臉上的紅淚(淚水沾濕了胭脂),把絹帕都濕透了。作者的心裏是多幺難受啊!景因情遷,這時在他眼前的一切都變了樣:桃花零謝,庭院冷落,一片淒涼代替了原先的"滿城春色"。縱有同過去一樣的山盟海誓,也難用書信表達了。結尾的"莫"字,是罷了的意思。連用三個,表示無可奈何,語氣也是異常強烈的。前後片各用三個獨詞句,節拍短促,朗讀時更增加了詞的憂傷氣氛。這首詞從字麵看,是作者對被迫離婚的前妻唐琬的無限懷念,實際上也是對封建禮教的強烈控訴,它的社會意義是顯而易見的。關於這首詞開頭三句的意思,俞平伯先生的《唐宋詞選釋》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編的《唐宋詞選》都認為是追憶過去的美滿生活的。筆者細玩文義,卻認為以講作描寫現場為更好。從字麵看,作者對唐琬的殷勤招待深為感動,所以首先抓住"紅酥手"和"黃(左月右關幺小)酒"這兩個特點來寫,這是切合這次招待的實際情況的。如果是追憶過去,則過去的生活中內容很多,就未必光抓住這兩個特點來寫了。再從表現手法來看,如果先寫現場,再由現場回憶過去,比單純地寫回憶,內容要飽滿得多。也就是說,唐琬的招待,勾起了作者痛苦的回憶,使他更痛恨東風之惡,更想傾訴幾年來的孤苦寂寞(第四至第七句),從而使結尾的三個獨詞句都具有一字千鈞之力。確實使讀者同樣感到拆散這樣的婚姻是千錯萬錯的。如果把開頭當作回憶,這種感情的深化就體現不出來了。
一剪梅
+--+│-(韻)+│--(句)+│--(韻)
+-+││--(句)+│--(句)+│--(韻)
+│--+│-(韻)+│--(句)+│--(韻)
+-+││--(句)+│--(句)+│--(韻)
例一
紅藕香殘玉簟秋。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雲中誰寄錦書來?
雁字回地,月滿西樓。
花目飄零水自流。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李清照
例二
一片春愁待酒澆,
江上舟搖,樓上簾招。
秋娘渡與泰娘橋,風又飄飄,雨又瀟瀟。
何日歸家洗客袍?
銀宇笙調,心字香燒。
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宋蔣捷(舟過吳江)
(1)本調六十字,十二句,前後片各三平韻,亦有句句葉韻者。
(2)句子由七言與四言相間而成,前後片之結尾兩句,有在後片用迭句迭韻者(例一),有前後片皆用迭句者(例二)。
(3)例一為李清照名作之一。據伊士珍《琅(左女右皿中一下哀去亠)記》載:"易安結(左衤右離)(婚)未久,明誠即負笈遠遊。"易安常常想念,便在錦帕上寫《一剪梅》詞送給他。詞的開頭三句攝取了在荷花凋謝的水邊,她的愛人獨自上船離去的一個鏡頭,形象生動。接下來寫詞人多幺盼望愛人來信!"月滿西樓",暗示自己對月懷人,景中含情。後片用花的飄零和水的奔流來借喻人的分離,與開頭照應,並引出下麵一層意思:閑愁縱分兩處,"相思"卻是一種。這種相思怎樣纏繞著人呢?作者巧妙地寫道:"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才"和"卻"本來是兩個能起關聯作用的副詞,用在這裏,前後貫穿,把心頭的相思寫活了。過去有人稱讚開頭"紅藕"句為"精秀特絕",這一句誠然是好,但同這兩句相比,還是要遜一籌的。
例二從整首詞的意境來看,屬於一般,結尾"紅了櫻桃,綠了芭蕉"兩句,卻是神來之筆,發前人之未發。"紅"和"綠",是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同王安石的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綠"的用法一樣,給人以形象鮮明之感。清劉熙載評蔣捷(竹山)詞"語多創獲",當指這類新鮮詞句。
創作一首詞,最完美的是從思想、意境到語言都很出色,構成和諧的統一,但要達到這一點是很不容易的,象例一例二則是篇以句名,結尾這兩句反複咀嚼,其味雋永。這兩首詞的結尾兩句,看似容易,其實非一日之功,欲語說:"不是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這是古人千錘百煉的成果。
臨江仙
+│+--││(句)+-+│--(韻)
+-+││--(韻)
+-+│(句)+││--(韻)
+│+--││(句)+-+│--(韻)
+-+││--(韻)
+-+│(句)+││--(韻)
例一
金鎖重門荒苑靜,綺窗愁對秋空。
翠華一去寂無蹤。
玉樓歌吹,聲斷已隨風。
煙月不知人事改,夜闌還照深宮。
藕花相向野塘中。
暗傷亡國,清露泣香紅。
--後蜀鹿虔
夢後樓台高鎖,酒醒簾幕低垂。
去年春恨卻來時,
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記得小初見,兩重心字羅衣。
琵琶弦上說相思,
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
--宋晏幾道
(1)本調六十字,十句,前後片各三平韻。亦有五十八字者,或其前後片起句由七字句減為六字句(見例二);或前後片第四句(見例一)由五字句減為四字句,諸家詞格小有出入,而以六十字為較多見。
(2)例一作者原在後蜀為宮,蜀亡,作者以此詞誌亡國之痛。前片列舉五種情況的變異,宮門被金鎖鎖著,園林一片寂靜。綺窗對著秋空發愁,蜀帝一去不返,玉樓的弦管歌聲,也已隨風而斷。表麵上寫的是景物,實則其中有著強烈的感情色彩,表現了作者的亡國之痛。後片用明月的無知(還照深宮)和藕花的暗傷(清露泣香紅)作鮮明的對照,以進一步刻畫亡國之痛,具有更強的藝術感染力。雖然作者寄托的亡國之痛同人民有很大的距離,但這種借物抒情的藝術手法是值得學習的。
例二為作者追念情人之作。開頭兩句寫夢回酒醒後的寂寞感覺。由此兩句引起去年春天傷別的情思。"落花"兩句,運用對比手法,將無知的燕子來反襯有情的人,前者成雙成對而後者卻孤孤單單,能不更加憶著意中人?後片重在回憶,前三句寫初見小(上艸下頻)時的印象:她穿著一件有兩重心字紋組成的羅衣,從琵琶弦上透露著戀情,當初照著小(上艸下頻)歸去的明月還在,可人卻不知去處了。結尾這兩句繞有餘味。這首詞的寫作特色也是善於通過形象說話,娓娓道來,曲折多情,其中尤以"落花"兩句,最優美動人。但這兩句卻非出自作者之手,而是五代翁宏《殘春》中的兩句詩,翁詩的前兩句為:"又是春殘也,如何出翠幃?"從全篇來看,翁詩平談無奇,故雖有此佳句,仍顯不出光彩,放入晏詞,卻似錦上添花,成了"千古不能有二"的名句(譚獻《複堂詩話》)。
唐多令
-││--(韻)+-+│-(韻)
│+-(豆)+│--(韻)
+│+--││(句)++│(句)│--(韻)
-││--(韻)+-+│-(韻)
│+-(豆)+│--(韻)
+│+--││(句)++│(句)│--(韻)
例
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
縱芭蕉不雨也(襯字)颼颼。
都道晚涼天氣好,有明月,怕登樓。
年事夢中休,花空煙水流。
燕辭歸、客尚淹留。
垂柳不縈裙帶住,漫長是,係行舟。
--吳文英(惜別)
(1)本調六十字,十二句,前後片各四平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