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獨龍族文學(1 / 1)

第五十一章 獨龍族文學

獨龍族有4000多人(1982),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語言屬漢藏語係藏緬語族,無文字。文學主要是民間口頭文學,包括神話、傳說、故事、民歌等文學樣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獨龍族尚處於原始公社解體階段。與低下的生產力相適應,獨龍族"萬物有靈"觀念極為濃厚。神話在獨龍族文學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除了以天地形成、人類起源和洪水滔天為主要內容的古老的神話仍在廣泛流傳外,還有講述如何學會農業生產之類的神話。在神話基礎上形成的創世史詩《創世紀》,以創世過程為線索,曲折地反映了獨龍族社會曆史發展的脈絡,被視為獨龍族的"根譜"。

"曼珠"(民歌),是獨龍人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圍獵、砍山、耕作、節日、喜慶都離不開它。"曼珠"大體可分為勞動歌(包括采集歌、打獵歌等)、習俗歌(包括酒歌、配親歌、勸嫁歌、剽牛歌、獵神歌等)、生活歌、情歌、苦歌等。故事有生活故事、愛情故事和動物故事,其中動物故事居多,如《老虎同火賽跑》、《說謊的狗》、《烏鴉和老虎》等。近百年來,產生了一些曆史傳說,如《獨龍人民反抗察瓦隆土司的鬥爭》、《獨龍人民狠揍侵略者》等。這些傳說多有一定的史實作為依據,反映了獨龍族人民反抗壓迫剝削和抵禦外國侵略的英勇鬥爭精神。

第五十二章 鄂倫春族文學

鄂倫春族約4000餘人(1982)。分布在黑龍江省大、小興安嶺一帶。過去主要從事遊獵。語言屬阿爾泰語係通古斯語族滿洲語支,無文字,使用漢文。文學以口頭創作為主。有神話、傳說、故事、民歌等,作品內容反映鄂倫春人的民族曆史、社會麵貌、狩獵生產、風土人情和生活習俗,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神話《恩都力創造了鄂倫春人》是古老的族源神話。恩都力莫裏根有化萬物為生靈的本領,他用飛禽的骨頭和肉,先做了10個男人10個女人,又做了一百對男女。男女互相結合,後代成了鄂倫春人。《阿依吉倫和倫吉善》、《白衣仙姑》和《吳達內的故事》等,反映了鄂倫春先民對人類起源的認識,對其祖先的生活、英雄人物的事跡也有生動的描述。傳說《嘎仙洞和窟窿山的傳說》、《興安嶺和甘河的傳說》等,歌頌了鄂倫春人的勇敢和智慧。故事《烏娜傑逃婚》、《白嘎抗山的故事》、《奇他哈頭上的黑羽毛》、《卡拉車赫殺猊》、《吳成貴莫日根》等,內容樸實,寓意深刻。鄂倫春人長期從事狩獵生產,對各種野獸的習性,都有細致的觀察,他們憑借自己豐富的想象創造了許多動物故事。

鄂倫春是能歌善舞的一個民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創作了許多新民歌,歌唱鄂倫春人的新生和社會主義的美好前景。大量的傳統民歌反映社會交往、男女愛情、婚喪嫁娶以及狩獵生產等內容,如《我生長在興安嶺》、《河岸上的百靈鳥》、《我們高興地跳起來吧》、《喜歡》、《探心》和《在高山上》等,都深為鄂倫春人所喜愛。鄂倫春人在狩獵休息時講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