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珞巴族文學
珞巴族居住在西藏自治區米林、墨脫、察隅、隆子、朗縣。約2000餘人(1982),語言屬漢藏語係藏緬語族,無文字。民間口頭文學有神話、傳說、故事、歌謠及史詩作品。西藏民主改革以前,珞巴族處在原始社會末期向奴隸社會過渡的階段,這一階段的社會生活,是珞巴族文學反映的基本內容。因此,珞巴族文學具有鮮明的原始文學的特征。
神話是珞巴族文學的主體。其中,有關於開天辟地的神話《九個太陽》,解釋自然的神話《三頭神牛》,人類誕生的神話《人和猴子為什麼不一樣》等。影響大、流傳廣的是長篇神話《阿博達尼》,它由若幹神話故事連貫組成,珞巴族父係祖先阿博達尼及其活動貫穿著這部神話的始終,全麵地反映了珞巴族的各種原始觀念和與大自然作鬥爭的艱苦曆程。
珞巴族傳說,按其內容可分作三類:一是關於民族來源、遷徙和分布的傳說,有《阿博達尼和阿博達洛》、《阿博達尼和四個兒子》等;二是關於民族交往的傳說,有《賓鳥追馬》、《種子的來曆》等;三是關於發明創造的傳說,有《斯金金巴巴奈達美和金尼麥包》等。
珞巴族動物故事,語言凝練,短小精悍,如《蝙蝠》、《啄木鳥》、《烏都鳥》等,都是膾炙人口之作。在這些故事中,形象地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和思想感情,並明顯地保留著古代氏族圖騰崇拜的痕跡。
珞巴族歌謠,絕大部分是即興之作。大都在勞動、遠行、休息、酒會、婚娶、喪葬、祭祀、祈祝時,觸景生情,感事而發。珞巴族歌謠,按其歌體分"夾依"和"百力"兩種。"夾依"多用於讚頌和祈祝。"百力"多用於喜慶場合和酒會上唱和。
史詩《斯金金巴巴奈達美》,從天地的起源、日月星辰、自然萬物和人類的誕生講起,直講到珞巴族的來源和發展,保存了珞巴族最古老的神話和傳說。
第五十六章 基諾族文學
基諾族約有1萬餘人(1982),聚居於雲南省西雙版納景洪縣。語言屬漢藏語係藏緬語族,無文字。其文學至今仍然限於口頭文學。形式有神話、傳說、故事和民歌。較為古老的神話作品表現了基諾族先民的"萬物有靈觀"和原始的祖先崇拜。其代表作品為《阿嬤堯白》和《瑪黑瑪妞》。《阿嬤堯白》是說基諾族女始祖堯白造好天地之後,召集各民族分天分地。基諾族沒有參加,於是堯白撒了一把茶籽在基諾人居住的土地上,從此,基諾的土地便成了盛產茶葉的地方。堯白還為基諾人創造了文字,讓基諾人去領,但文字寫在牛皮上,基諾人把牛皮吃了,所以沒有文字。神話中還講到堯白創造了百鳥、百獸、鼠類、魚類等自然萬物,使它們各得其所。《瑪黑瑪妞》是兄妹結婚型神話故事。故事說洪水之後,世上隻剩下瑪黑瑪妞兄妹倆,兄妹結婚後,遇到一個葫蘆瓜,用火鉗烙開,從裏麵走出基諾族、漢族、傣族、布朗族的人。為了讓葫蘆裏的人出來,有一位名叫耳的老媽媽甘願被烙死。此類神話曲折地反映了基諾族先民母權製時代的生活印記。基諾族民間故事大都是生活故事,較少神奇色彩。民間詩歌大都是即興創作,也有較長的敘事詩,內容涉及曆史傳說、生產過程和宗教祭祀、婚姻愛情等。代表作品《生活的歌》,生動細膩地敘述了一對青年男女的生活史。全詩分為青梅竹馬、成年相愛、結婚成家、共同勞動、建成富裕家庭等部分。通過生動形象的畫麵,描繪了基諾族民間婚禮習俗、刀耕火種生產方式和祭祀活動。基諾族青年喜歡在竹樓上歡聚、唱情歌、講故事。女青年來到竹樓上,把花梨木燃燒,放在竹筒裏悶出黑汁,蘸黑汁擦牙齒(一種美的裝飾),然後與情人對唱情歌。《巴格勒》(情歌)是基諾族民間文學中最優秀的部分。基諾族民間文學與漢族和傣族文學關係密切,一些民間故事在情節上也多有相似之處,如《大姐和四妹》,就與傣族的《三棵白菜》,漢族的《七妹與蛇郎》、《馬蘭花開》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