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01章 退一步,是為了進十步(1 / 1)

在競爭中,有時候為了進十步,需要先退一步,這是什麼道理呢?打個比方來說,把拳頭縮回去是為了更有力地打出去,這個道理看了拳擊比賽的人應該都會明白。同樣,在現實生活中,有時候退一步,卻能夠達到前進數步的目的,這也是我們應該學習的辦事技巧。

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因為遭受陷害,被迫離開晉國逃亡。在逃亡過程中,晉文公受到楚成王的厚待,當時他就承諾說:要是他當了國君,希望晉楚兩國永遠和好,但是萬一兩國開戰的話,他一定會命令晉國軍隊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裏),來報答楚國的恩情。當時,楚成王笑了笑,並未當真。

後來,晉文公在秦國的幫助下,回國即位。公元前634年,楚國借口宋國投靠晉國為名,派成得臣率兵攻宋,宋國派人向晉國求救。晉國於是決定派兵攻打楚國的盟國曹、衛,這樣,晉楚兩國直接對上了。

這時晉軍的力量雖稍弱於楚軍,且又遠離本國作戰,但已占領曹、衛兩國作為前進的基地,況且齊、秦已與他結成聯盟,從而也很有實力。當晉、楚兩軍直接相對,正要開戰時,狐偃對晉文公說:“當初您在楚國為客時,曾對楚王說,萬一交戰,晉軍一定退避三合。現在可不能失信啊。”晉文公聽了不語,身邊的部將都紛紛反對。

狐偃又說:“成得臣雖猖狂,但楚王的恩情我們不能忘。我們退避三合正是對楚王表示謝意,並非怕成得臣啊。”大家聽狐偃講得有道理,就同意了。

楚軍見晉退兵,以為晉軍害怕了,就在後麵追。晉軍將士奉命撤退,見楚軍這樣氣盛、猖狂,不由得暗下決心,一定要打敗楚軍。晉軍一退就是九十裏,待紮下營來,成得臣派人送的戰書也就到了。第二天兩軍對壘,都想借此一仗置對方於死地。

實際上,晉軍的“退避三舍”,是晉文公圖謀戰勝楚軍的重要方略。晉軍“退避三舍”後,退到了衛國的城濮,這裏距離晉國比較近,後勤補給、供應方便,又便於齊、秦、宋各國軍隊會合;在客觀上,“退避三舍”也能起到麻痹楚軍、爭取輿論同情、誘敵深入、激發晉軍士氣等多重作用,將晉軍的不利因素變為了有利因素,為奪取決戰勝利奠定了基礎。這樣,表麵上的退卻,贏得了最終的勝利。

果然,如此一來,晉軍由劣勢變成了優勢,很快打得楚軍大敗。

可見,退隻是一種迂回策略,其最終目的還是進。有時候巧用“退”的計策,反而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再看下麵這個故事:

戰國時候,有一次趙王派了孔青帶領大軍救援稟丘。孔青是員猛將,加上足智多謀的寧越輔佐,所以趙軍一戰大敗齊軍,擊斃了齊軍統帥,並俘獲戰車兩千輛。戰場上留下了三萬具齊軍屍體,孔青決定把這些屍體封土堆成兩個大高丘,以此彰明趙國的武功。

寧越勸阻道:“這樣做太可惜了,那些屍體可以另有用處。我看不如把屍體還給齊國人。這樣做可以從內部打擊齊國,從而讓齊軍不再侵犯!”

“死人又不可能複活,怎麼能從內部打擊齊國呢?”孔青想不通了。

寧越笑了笑說:“等齊人把屍體運回國,必然要花錢埋葬他們。這樣一來,他們府庫裏的錢財很快就會用光了,國力就會減弱,這就叫做從內部打擊他們。我聽說,古代善於用兵的人,該堅守時就堅守,該進退時就進退。我軍不如後退三十裏,給齊國人一個收屍的機會。”

孔青大致明白了寧越的用意,但轉念一想,又說:“但是,齊國人如果不來收屍的話,那又該怎麼辦呢?”

“那就更好了,”寧越胸有成竹地說:“作戰不能取勝,這是他們的第一條罪狀;率領士兵出國作戰而不能使之歸來,這是他們的第二條罪狀;給他們屍體卻不收取,這是他們的第三條罪狀。老百姓將會因為這三條而怨恨齊國的高官將領。居於高位的人也就無法役使下麵的人,而下麵的人又不願侍奉居於上位的人,這就叫做雙重打擊齊國!”

“好,還是您計高一籌啊!”孔青終於完全理解了寧越的良苦用心。

果然不出寧越所料,齊國因此而元氣大傷,很長一段時間不能對外用兵。

寧越的主張看起來好像並不是那麼咄咄逼人,相反,似乎還有點軟弱,在向齊國讓步。殊不知,這“讓步”裏麵卻大有文章,表麵上的退步其實換取的是更大的進步。

開始退讓一步,結果製勝而歸,這是得遂心願的一種智謀。實際上,有進有退,能屈能伸,這正是成功的必要條件。而那種一往無前、有進無退的人僅僅是村夫莽漢,表麵上英勇,實則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