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宋代詩人(續) 第十章 周邦彥
(1057~1121)北宋詞人。字美成,晚號清真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詩、詞、文、賦,無所不擅,但在他生時即為其詞名所掩,詩、文多零落不傳,惟他年輕時所獻《汴都賦》,為當時所稱。《宋史》說他少年時"□雋少檢,不為州裏推重,而博涉百家之書"。元豐初到汴京(今開封),元豐六年(1083),獻《汴都賦》,長7000字,神宗見而異之,召他到政事堂,命李清臣在邇英閣朗誦。賦中多古文奇字,清臣多不認得,隻好讀其偏旁。這是一篇摹仿漢代《兩都》、《二京》的大賦,全賦的規模也像漢賦,用假想的人物"發微子"和"衍流先生"的對話來逐步開展對於汴都的描寫與頌揚,其中也表示讚許王安石的新政。這和他後來宦途坎坷有關。他獻賦之舉傳播之後,名動天下,自太學諸生升任太學正。但以後久不遷升,就出任地方官,先任廬州(今安徽合肥)教授,後任溧水知縣。哲宗即位後,曆任秘書省正字、校書郎、考功員外郎、衛尉、宗正少卿兼議禮局檢討,以直龍圖閣出知河中府、順昌府、隆德府,遷官明州(今浙江寧波),為秘書監,進徽猷閣待製,直到徽宗時代提舉大晟府(管理音樂的機構)。後來又出知順昌府,遷處州(今浙江麗水)。
周邦彥文集有南宋樓鑰編的《清真先生文集》24卷,但元代人編的《宋史·藝文誌》集類隻著錄《清真居士集》11卷。張端義說:"邦彥以詞行,當時皆稱美成詞,殊不知美成文筆大有可觀,作《汴都賦》,如箋奏雜著,皆是傑作,可惜以詞掩其他文也。"(《貴耳集》卷下)陳鬱說他的詩歌"自經史中流出。當時以詩名家如晁(補之)張(耒)皆自歎以為不及"(《藏一話腴》)。周邦彥最初成名之作是《汴都賦》,樓鑰的《清真先生文集序》中說他"由諸生擢為學官,聲名一日震耀海內"。又說:"未幾,神宗上賓,公亦低徊不自表□,哲宗始置之文館,徽宗又列之郎曹,皆以受知先帝之故,以一賦而得三朝之眷。"這篇《汴都賦》因為收在《皇朝文鑒》之中,流傳至今。其他著作如《操縵集》5卷,《清真雜著》3卷,皆已不傳。
周邦彥的詩似乎在元代即已散佚。清初厲鶚、馬曰□因編《宋詩紀事》輯得佚詩6首,丁立中又得6首,王國維又輯得斷句詩 2首。近人香港大學羅□烈複從《永樂大典》等書多方收輯,共得古近體詩34首,其中如詠戰馬《天賜白》(七古)、《過羊角哀左伯桃墓》(五古),詠古烈士及其他古體詩,風骨凜然,絕無綺羅香澤之氣,可證宋代文人頗嚴詩詞之別。北宋時一般不在詞中反映社會情況,要到南宋才在詞中談國家大事和社會情況。
周邦彥在宋代"以樂府獨步。貴人、學士、市儇、伎女知美成詞為可愛"(陳鬱《藏一話腴外編》)。當時歌女以能唱周詞而自增身價。張炎在南宋末年遇見杭妓沈梅嬌、車秀卿,猶能唱周詞,可見他的社會影響。這也因為他精通音律格調,他的詞聲調諧美,順口悅耳,非其他生硬俗濫的詞可比。他的堂名"顧曲",即用三國時周瑜的典故,"曲有誤,周郎顧",以"顧曲"名堂,可見他對音樂方麵的自負。
他的詞在宋代作家之中的地位,可以下列事實說明:①在當時他的作品已有好幾種版本,流傳至今,有人統計有12種版本。宋詞中一人的版本從無如此之多。②他的詞集在宋代即有陳元龍注本。按劉肅序稱陳元龍病"舊注之簡略,遂詳而疏之"。宋代還有曹杓注本二卷,惜已失傳。③另外有三位詞人幾乎為他的詞全部寫了和詞。這在中國詞史上也是空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