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宋代詩人(續) 第二十九章 辛棄疾
(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居士。曆城(在今山東濟南)人。
生平 辛棄疾出生前13年,宋室遭逢"靖康之難",中原被金人占領。辛棄疾祖父辛讚為家計所累,未能脫身南下,曾出仕於金,在亳州譙縣為縣令。辛棄疾因父文鬱早亡,幼年即隨祖父在譙縣任所讀書,並曾受業於亳州劉瞻。瞻能詩,在金曾任史館編修,門生眾多,其中最優秀者有辛棄疾及黨懷英,二人才華相當,並稱"辛黨"。後黨懷英在金貴顯,辛棄疾走上了抗金的道路。在譙縣時,辛讚因不忘家國,每逢閑暇,即帶辛棄疾"登高望遠,指畫山河",並曾兩次令其"隨計吏抵燕山,諦觀形勢",希望爭取機會"投釁而起,以紓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憤"(《美芹十論》)。紹興二十四年(1154)及二十七年,辛棄疾兩度赴燕京應考,就是受祖父之命所進行的兩次實地考察。
紹興三十一年(1161)夏秋間,金主完顏亮大舉入侵,北方各族人民抗金武裝四處□起。大名王友直,海州魏勝與膠州開趙,以及濟南耿京,紛紛聚眾起義。其時,辛讚已去世,22歲的辛棄疾也在濟南南部山區聚眾2000人,隸屬耿京,為掌書記。辛棄疾並力勸耿京"決策南向",與南宋朝廷正規軍配合,共同抗擊金兵。紹興三十二年正月,辛棄疾奉表歸宋,經楚州到達建康(今南京市),朝見宋高宗趙構,接洽南投事宜。辛棄疾被授承務郎。閏二月,辛棄疾於北歸途中獲悉義軍首領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所殺的消息,領50騎直趨山東,襲入5萬眾中,將張安國劫出金營,並號召耿京舊部反正。隨後,長驅渡淮,押解張安國至建康斬首。辛棄疾因此名重一時,南宋最高統治者也大為驚異,委任江陰簽判。從此,辛棄疾便留在南宋,娶邢台範邦彥(子美)之女為妻,希望實現其恢複中原的理想。
但南歸之後,辛棄疾的生活道路並不平坦。40餘年間,或賦閑散居,或沉淪下僚,不得盡其才。"一腔忠憤,無處發泄",不得不"自詭放浪林泉,從老農學稼",借歌詞為陶寫之具。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的"一世之豪",被迫過著"宜醉宜遊宜睡","管竹管山管水"(〔西江月〕"萬事雲煙忽過")的無聊生活。然而,也正是這一特定的遭遇,使他成為一代詞宗。
南歸之初10年,辛棄疾對於恢複事業充滿信心與希望,他官職低微,仍不斷上書進獻謀略。乾道元年(1165),辛棄疾奏進《美芹十論》(即《禦戎十論》)。《十論》前三篇《審勢》、《察情》、《觀釁》論女真虛弱不足畏,且有"離合之釁"可乘,形勢有利於我,不利於敵。後七篇《自治》、《守淮》、《屯田》、《致勇》、《防微》、《久任》、《詳戰》,提出自治強國的一係列具體規劃和措施。乾道六年,辛棄疾作《九議》上宰相虞允文,論用人、論長期作戰、論敵我長短、論攻守、論陰謀、論虛張聲勢、論富國強兵、論遷都、論團結,進一步闡發《十論》思想。《十論》與《九議》,充分顯示出辛棄疾經綸濟世的非凡才能。南歸之初,辛棄疾鬥誌高昂、豪氣幹雲,曾歌唱:"袖裏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補天西北。"(〔滿江紅〕"鵬翼垂空")但是,他的意見得不到采納,他的進取計謀也得不到同情與支持。10年間,他隻是在江陰通判、建康府通判以及司農主簿任上幹些不關輕重的職務。
乾道八年,辛棄疾出知滁州(今安徽滁縣),開始了南歸後第二個十年的仕途生涯。十年期間,辛棄疾仍未被派往抗金前線,相反,卻被委派去平定內亂。辛棄疾內心充滿矛盾。他既不滿意朝廷偃武修文,感歎"莫射南山虎,直覓富民侯"(〔水調歌頭〕"落日塞塵起");又竭力為之效忠。既視民為寇,在他曆任江西提點刑獄及湖北、湖南、江西各地安撫使時,對茶民、農民暴動進行堅決鎮壓;又曾奏進《論盜賊□子》,指出民之為盜,乃郡縣官吏豪富盜賊為害所致,對於"田野之民"的苦痛寄予深切的同情。既希望"金印明年如鬥大"(〔滿江紅〕"笳鼓歸來"),有朝一日,轉赴抗金前線;又早有"更乞鑒湖東"(〔水調歌頭〕"我飲不須勸")的思想準備。
不過,在這第二個十年中,辛棄疾還是盡職盡忠,政績卓著。乾道八年,在滁州辦荒政,半年大見成效:"自是流逋四來,商旅畢集,人情愉愉,上下綏泰,樂生興事,民用富庶"(崔敦禮代嚴子文《滁州奠枕樓記》)。淳熙二年(1175)在江西督捕茶商軍,整日從事於兵車羽檄之間,略無少暇,迅速討平茶民暴動。淳熙七年在湖南創置"飛虎軍","軍成,雄鎮一方,為江上諸軍之冠"(《宋史·辛棄疾傳》)。辛棄疾希望國富兵強,再圖恢複大計。但南宋統治集團昏庸腐敗,他的改革與整頓,"不為眾人所容",終於於淳熙八年受革職處分,而退隱。
辛棄疾從淳熙九年以後,除了紹熙三年(1192)至五年曾出任福建提點刑獄和安撫使外,前後18年,一直隱居在江西上饒城外的帶湖和鉛山東北與上饒鄰接的期思渡旁邊的瓢泉二地。"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鷓鴣天〕"壯歲旌旗擁萬夫")。這位曾經理繁治劇的封疆大吏,退隱時年僅42歲。閑置無事,雖然善於自我開解,但是,"笑吾廬,門掩草,徑封苔"(〔水調歌頭〕"白日射金闕"),在無可奈何之時,一種莫名的寂寞之感卻常常難以排遣。"平生塞北江南","眼前萬裏江山"(〔清平樂〕"□□饑鼠")。
即使在睡夢中,辛棄疾也還"挑燈看劍",希望重返前線,為君王完成統一中原的偉大事業。淳熙十五年(1188),辛棄疾曾在瓢泉附近的鵝湖寺約會愛國誌士陳亮。辛、陳二人在鵝湖十日,"長歌相答,極論世事",共商恢複大計。這就是繼朱熹、陸九淵之後又一次著名的"鵝湖之會"。會後,辛、陳二人彼此唱和,寫下〔賀新郎〕詞數闋,表達了"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的堅貞誌操。江西鉛山辛棄疾故居遺址
嘉泰三年(1203),辛棄疾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這時他已經64歲了。此時,在金國北部的蒙古族勢力逐漸強大,金國受到嚴重威脅,對北方各族人民的掠奪、壓迫也更加殘酷。太行山東西以及河北、河南、山東等地人民紛紛奮起反抗。辛棄疾認為,南宋政府必須進行充分的準備工作,充實國力,然後出兵北伐。但是,宰相韓□胄把持朝政,隻想僥□求逞,不願認真準備。韓□胄想利用辛棄疾的名望,曾派他到鎮江做知府。到任後,辛棄疾預製10000套軍服,計劃招募10000名兵丁,練一支隊伍為渡淮擊敵之用。
不久,辛棄疾卻被調離,並受到彈劾,恢複之計仍然行不通。開禧元年(1205)秋,辛棄疾失望地從鎮江回到鉛山。二年五月,宋廷正式發布北伐命令,各路軍隊在韓□胄的指揮下遭到慘敗。十二月,宋廷向金國求和。開禧三年秋,金人以索取韓□胄的首級為議和條件。韓大怒,再次對金用兵,並想請辛棄疾出山聲援,而詔命到達鉛山之日,辛棄疾病已沉重。九月十日,這位忠誠的愛國者,終於"抱恨入地",齎誌以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