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元代詩人 第二十二章 王實甫
元代雜劇作家。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不詳。
生平和創作 王實甫生平事跡資料缺乏。鍾嗣成《錄鬼簿》將他列入"前輩已死名公才人",周德清《中原音韻》在稱讚關漢卿、鄭光祖和白樸、馬致遠"一新製作"的同時,也稱讚了《西廂記》的曲文,並說"諸公已矣,後學莫及"。由此可以推知,王實甫活動的年代可能與關漢卿等相去不遠。他的主要創作活動當在元成宗元貞、大德年間。
《北宮詞紀》所收署名王實甫的散曲〔商調·集賢賓〕《退隱》中寫道:"想著那紅塵黃閣昔年羞,到如今白發青衫此地遊","人事遠,老懷幽,誌難酬,知機的王粲;夢無憑,見景的莊周","怕狼虎惡圖謀,遇事休開口,逢人隻點頭,見香餌莫吞鉤,高抄起經綸大手",可知王實甫早年曾經為官,宦途不無坎坷,晚年退隱。曲中又有"且喜的身登中壽","百年期六分甘到手",可以推斷他至少活到60歲。這首散曲又見於《雍熙樂府》,未署名。因此,學術界對它的作者是誰有不同看法。
《中原音韻》曾把《西廂記》第1本第3折的曲文作為"定格"的範例標舉。元末明初賈仲明的〔淩波仙〕吊曲說王實甫"作詞章,風韻羨,士林中等輩伏低。新雜劇,舊傳奇,西廂記,天下奪魁"。明初朱權《太和正音譜》譽王實甫詞如"花間美人","鋪敘委婉,深得騷人之趣","極有佳句"。可見,他的作品在元代和元明之際很為人所推重,《西廂記》其時已被稱為雜劇之冠。
王實甫所作雜劇,名目可考者共13種。今存有《崔鶯鶯待月西廂記》、《呂蒙正風雪破窯記》和《四大王歌舞麗春堂》 3種。《韓采雲絲竹芙蓉亭》和《蘇小卿月夜販茶船》都有佚曲。其餘僅存名目而見於《錄鬼簿》著錄者有《東海郡於公高門》、《孝父母明達賣子》、《曹子建七步成章》、《才子佳人多月亭》、《趙光普進梅諫》、《詩酒麗春園》、《陸績懷橘》、《雙蕖怨》、《嬌紅記》9種。對王實甫曲目,學術界有不同看法,或認為《嬌紅記》非出王手,或認為《詩酒麗春園》亦非王作,還有人認為今存《破窯記》是關漢卿的作品,但都非定論。明清時代還有王實甫作《月明和尚度柳翠》和《襄陽府調狗掉刀》的著錄和傳聞,均不可靠。此外,自明代開始,出現《西廂記》是王實甫作關漢卿續或關作王續等說法,也都不可信。
王實甫還有少量散曲流傳:有小令1首,套曲3種(其中有一殘套),散見於《中原音韻》、《雍熙樂府》、《北宮詞紀》和《九宮大成》等書中。其中,小令〔中呂·十二月過堯民歌〕《別情》較有特色,詞采旖旎,情思委婉,與《西廂記》的曲詞風格相近。
《西廂記》 在王實甫現存的3種雜劇中,5本21折的《西廂記》不僅是他的代表作,而且是元代雜劇創作中最優秀的作品之一。
故事流變 《西廂記》故事直接來源於唐代元稹的傳奇小說《鶯鶯傳》(又名《會真記》)。此外,流傳的西洛書生張浩與東鄰女李鶯鶯□牆相會,終成眷屬的故事和蒲妓崔徽為裴敬中憔悴而死的傳說,在題材和人物、情節上對《西廂記》也都有某種影響。明代萬曆金陵喬山堂刻本《西廂記》插圖
《鶯鶯傳》寫唐代貞元中書生張生與少女崔鶯鶯從戀愛、結合到離異的悲劇故事。作者元稹可能受到張□《遊仙窟》的影響,所謂"遊仙",本意寫嫖妓宿娼;所謂"會真",實質是寫偷情豔遇。所以作者抱著欣賞文人風流韻事的態度,對張生始亂終棄的行為加以肯定。但崔鶯鶯的悲劇形象和悲劇命運贏得了人們的同情,一些文人詩作中不時提到"鶯鶯"和"待月西廂"事。
到了宋代,崔、張故事十分流行。秦觀、毛滂的《調笑令》以一詩一詞詠唱這個愛情故事,使它成為歌舞曲詞。趙令□創作了可說可唱、韻散相間的《商調蝶戀花詞》。小說有《張公子遇崔鶯鶯》,見於南宋皇都風月主人的《綠窗新話》。此外,羅燁的《醉翁談錄》"小說開辟"中記有小說《鶯鶯傳》。趙令□的鼓子詞和《綠窗新話》中的《張公子遇崔鶯鶯》,與元稹的原作不同,它們都刪去了傳奇小說文中張生詆鶯鶯為"尤物"、"妖孽"的部分,讚賞鶯鶯的真情,同情她的命運,並對張生的行為頗有微詞。
金代章宗時人董解元曾將這個故事改編為長篇巨製《西廂記諸宮調》(又稱《西廂□彈詞》或《弦索西廂》)。《西廂記諸宮調》有14宮調、193套組曲,它在主題思想和人物塑造上都與《鶯鶯傳》有根本的差異。《西廂記諸宮調》摒棄了《鶯鶯傳》的悲劇結局,以張生和鶯鶯雙雙私奔團圓作為結尾。《鶯鶯傳》中矛盾的雙方是張生和鶯鶯,導致鶯鶯悲劇命運的因素,是張生的薄□。而《西廂記諸宮調》中的基本矛盾是爭取婚姻自主的崔、張和以崔母為代表的封建勢力,這就使作品具有明顯的反抗封建禮教的思想。與此相聯係,《西廂記諸宮調》中主要人物的性格有了很大的變化,從《鶯鶯傳》到《西廂記諸宮調》,崔母從一個性格軟弱的老婆婆,成為封建勢力的維護者,崔、張婚姻的直接障礙。張生從一個思想感情上存在矛盾的負心漢,變成一個用情專一、敢於反抗封建禮教的多情種。而鶯鶯的形象則顯現出鮮明的反抗性。《西廂記諸宮調》刪去了鶯鶯所說的"始亂之,終棄之,固其宜矣"一類話,並寫她和張生一同投奔了白馬將軍。《西廂記諸宮調》還創造了兩個身世卑微的小人物──紅娘和法聰,並賦予他們勇敢、機智的性格和濟危解難的俠義肝膽。
雖然《西廂記諸宮調》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上還存在一些缺點,但從《鶯鶯傳》到《西廂記諸宮調》完成了一個質的變化,從而為雜劇《西廂記》的創作奠定了反對封建禮教的主題。明代弘治十一年刻本《西廂記》插圖
思想內容和人物性格 《西廂記》和《西廂記諸宮調》相比,在思想內容上更趨深刻,它正麵提出了"願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主張,具有更鮮明的反對封建禮教和封建婚姻製度的主題。
首先,《西廂記》歌頌了以愛情為基礎的結合,否定了封建社會傳統的聯姻方式。作為相國小姐的鶯鶯和書劍飄零的書生相愛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對以門第、財產和權勢為條件的擇婚標準的違忤。鶯鶯和張生始終追求真摯的感情。他們最初是彼此對才貌的傾心,經過聯吟、寺警、聽琴、賴婚、逼試等一係列事件,他們的感情內容也隨之更加豐富,這裏占主導的正是一種真摯的心靈上相契合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