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國力羸弱,改造國民性是自康梁以來文人學者奔走呼喊的重要口號之一,也是五四時期思想家探索的焦點之一。
無產階級文學的旗手魯迅以深刻的自我解剖和對人類劣根性的剖析,將人性中的一切醜惡的、鄙陋的、愚昧的東西,生動地形象地擺在人們麵前,讓人們去沉思,在沉思中驚醒,走的是一條思想救國之路。胡適等人則竭力主張向西方學習。毛澤東當時作為一個無名小卒,卻探索出一條獨特又切實的道路,從呼籲國人對體育的重視上著手,強身礪誌,以改變國民的體質和精神麵貌,同時,作為自己身心完備的途徑。
五四時期,有人提出“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的口號,大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提出“德、智、軍、美”的教育方針。德即德育,智即智育,軍即軍育,美即美育。德、智是中國傳統的教育宗旨,即所謂“傳道授業解惑”。軍育是鑒於近代中國兵疲國弱受人欺辱而從自己的敵人那裏學來的。作為民國初年首任教育部長的蔡元培,獨創美育,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設想。
毛澤東讚成體育和軍育,由此而達到強身礪誌,身心並完。
他解釋說:“如果國家軟弱,談論美學有什麼用途?首要的事情是打敗侵略我們的敵人!這和美學又有什麼關係?”“如果民族軟弱,完美德性又有什麼用?最重要的事情是強盛起來。有力量,才能戰勝敵人,戰勝敵人才能顯示德性。”
這時,毛澤東很讚賞“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這個口號,並對二者間的因果關係有獨特的見解,認為:野蠻其體魄是文明其精神的基礎,沒有好的體魄,就無法達到精神文明。他說:“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蠻其體魄;苟野蠻其體魄,則文明之精神隨之。”
當時的精神文明也包括兩項:學問和道德。在毛澤東看來,學問道德固然重要,但二者都必須以健全的體魄為基礎。人類的競爭歸根到底是實力的較量。僅有“道”而無力,是不足以勝人的,必須既有“道”,又有“力”,既能文,又能武,用“道”來為“力”張目,以“力”作為“道”的後盾,才能無往而不勝。
為此,他說:人之心力與體力合行一事,事未有難成者,而心力與體力比較起來,還是體力更為重要,“體不堅實,則見兵而畏之,何有於命中,何有於致遠”?因此,他主張“德、智、體”三育並重,“身心並完”。
同時,毛澤東強調,不僅個人要身心並完,整個國家、整個民族也要身心並完。
在這裏,毛澤東把“力”與“道”看作同等重要的東西,是塑造自我缺一不可的。古人稱讚周文王“外文明而內柔順”,毛澤東認為這隻是用來形容古賢君子風度,而不是對運動而言。“運動宜蠻掘”,“蠻則氣力雄,筋骨勁”,如“力拔項王之山,勇貫由基之禮,喑鳴頹山嶽,叱吒變風雲”,決不是什麼纖巧之事。
在毛澤東的思想中,野蠻體魄,主要是體育。“體育,載知識之車而寓道德之舍也”,“體強壯而後學問道德之進修勇而收效遠”,“格物致遠,體育之王旨在於勇武,如猛烈、無畏、敢為、耐久”。因此,他提出:“體育於吾人實占第一位置。”
毛澤東認為,體育鍛煉有多方麵的作用:強壯身體,磨礪意誌,增長知識,調節感情,成就事業。
為了達到強健體魄的目的,毛澤東無所不用其極而且體現“蠻掘”二字。在長沙讀書時,他曾融合八段錦、體操、拳擊等各種運動之長,創造了一種“六段運動”。他堅持一日數練,終年不絕。此外,還進行冷水浴、風浴、雨浴、雪浴等。爬山、野遊更是他樂於實行的鍛煉方法。他最喜歡的健身運動是遊泳,少年時代於湘江“中流擊水”,晚年以70高齡尚“閑庭信步”於浩蕩長江。
毛澤東以自己的身體力行,實踐了“強身礪誌,身心並完”的修身修性誌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