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危邦不入,亂邦不居的趙國始祖叔帶(1 / 3)

我們的故事為什麼要從叔帶說起呢?理由很簡單,因為他是趙國的始祖,是奠定趙國與趙氏家族地位的人。而叔帶又是一個非常有個性、非常有遠見卓識的人物。所以,第一章的題目就叫做“危邦不入,亂邦不居的叔帶”。

第一節趙國始祖叔帶的身世

時間應該推倒很久很久以前,那還屬於“商朝”。

趙國的始祖並不姓趙,趙國的始祖姓嬴,《漢書地理誌注》和《說文解字》記少昊氏為嬴姓。嬴即燕的異字,且又同音,故嬴即燕。

少昊氏初以燕(玄鳥)為圖騰,故成為嬴姓的始祖。趙人的先祖即嬴姓(少昊氏之後),世代輔佐殷商,到了商朝末年,贏姓出了兩個大奸臣叫做飛廉和惡來,他們蠱惑紂王,為非作歹,陷害忠良,據傳說趙國的祖先和後來的死對頭秦國(比如秦始皇叫嬴政)都屬於蜚廉的後代。

在這裏,我要先介紹一點關於中國姓氏的知識。

現在我們的姓氏是合一的,姓即是氏,氏即是姓。但在春秋戰國時期以前,二者是不同的。姓要早於氏的出現,早在母係氏族社會就有了姓,你看贏、薑、姬、姒這些古老的姓都在偏旁部首中帶有“女”字,“姓”是由“女”和“生”兩個字構成的,這就是明證之一。

姓的產生最早是用來“別婚姻”的,遠古時期的人們在造小孩的生活實踐中發現“同姓不蕃”,有著較近血緣關係的人交配生出的小孩數量、質量都較差。於是他們根據自己掌握的一點優生優育知識提出“同姓不婚”。倆人能否結婚打聽一下彼此姓什麼就行了。當然,那時候一個姓的也沒多少人。後來,身強力壯的男人奪取了氏族的領導權,曆史也就從母係氏族社會過渡到了父係氏族社會。隨著氏族的壯大以及畜牧業、種植業發展,大家拚命地搶地盤,於是,與領地相聯係的“氏”出現了。

再後來,氏族的間通婚形成了穩定的氏族聯盟,進而整合成一個大的部落。我們都以炎黃子孫自居。其實黃帝和炎帝兩大部落先是打了一仗,講和後世代通婚,逐漸融合成炎黃部族的。部族首領以及後來奴隸社會的君主賜給自己子孫和功臣封地,又有更多的家族因地而得名發展為氏族。而這時的“氏”已成為法定的了。

周王朝一共延續800年,氏越分封越多。因為按照《周禮》,嫡傳的大宗百世不移,而庶出的小宗五世就要遷往別的地方。就是說出了五服了,血緣關係疏遠了。老祖宗留的地兒太擁擠了,另往他處去謀生吧。這些始遷祖有的也受到過天子的冊封,於是,又一批新的氏由此產生了。再加上春秋戰國時期的東周王朝名存實亡,禮壞樂崩,一些沒有貴族身份的人也紛紛以自己祖上的官名、職業以及家族開拓、繁衍的地方的名稱為氏,不用等誰來冊封了。到了秦朝,大一統的中央集權的王朝建立,郡縣製徹底代替了分封製,姓和氏也歸於統一。

武王伐紂,諸姬並起,與殷商屬於近枝的嬴姓就走向了衰落,尤其是蜚廉這一支嬴姓部落,因愚忠於紂王而被周王室所厭棄。惡來戰死,失去了宗主之位,在周王室的安排下,惡來之弟季勝擔任蜚廉族的宗主。

季勝的曾孫叫做造父,他特別善於駕駛馬車和挑選千裏馬,相傳造父在潼關東南的誇父山中逮著8匹千裏馬,他將這八匹馬獻給天子周穆王,周穆王見到八匹寶馬,高興的了不得,他給這八匹馬一一命名,分別是赤驥、盜驪、白犧、踰輪、山子、渠黃、驊騮、綠耳。後世曾有一些著名的畫家為它們畫像,叫《八駿圖》。有了這八匹馬,周穆王國事也懶得料理了,嬌妻美妾也不想搭理了,他造父趕車,四處遊玩。

周穆王十七年(公元前950年),他一直遊玩到新疆昆侖山,在昆侖山,周幽王先祭拜了中華始祖黃帝的舊宮殿,舉行了隆重的封土儀式。最後在瑤池(位於今青海省)與當地西域民族的女首領西王母把酒言歡。

周穆王送給西王母黑白兩色的玉器和五彩的絲綢,西王母送給周穆王上百車的美麗羽毛。就在周穆王與西王母纏綿的時候,周朝的藩屬--徐國徐偃王趁機造反,在此關鍵時刻,造父駕車一日飛奔了數千裏,使周穆王迅速返回了鎬京,及時發兵打敗了徐偃王,平定了叛亂。

由於造父立了大功,周穆王便把趙城(今山西洪洞)賜給他,自此以後,造父族就稱為趙氏。現在,中國繁體的“趙”字,左邊是個“走”字,右邊是個“肖”字,寓跑得快之意。當然是駕的馬車跑得快。趙家人就是由此走向全國,繁衍起來的。幾十年後,造父的侄孫非子又因功封於秦(天水),為之後秦國始祖。

叔帶是造父的第七世孫,他生活在西周幽王時代,我們都知道,周幽王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昏君,也是西周的亡國之君,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在中國那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周幽王沉湎酒色,不理國事,在位期間各種社會矛盾急劇尖銳化,政局不穩,為政貪婪腐敗,重用奸臣虢石父主持朝政,加重對百姓的剝削,激起百姓怨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