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勞動艱辛暗立誌(2 / 2)

每當揚場時,關興就會站在爸爸的右後方,一木鍁一木鍁的,往父親端的簸箕裏倒麥子,父親再揚出去,就這樣,周而複始,將近一萬斤麥子在父親關興的手裏流過。最後,再把麥子裝袋後,才算告一段落。這樣的勞動強度,別說關興隻是一個十四歲的少年,就是成年人也受不了哇。所以,關興在幹活當中就心裏暗暗發誓,他一定要脫離農村,脫離這繁重的勞動。所以,在開學回到學校後,關興才認認真真的學習起來。雖說勞動強度大,但夥食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什麼燉排骨呀,燉魚呀,還有關興最愛吃的烙餅攤雞蛋呀,媽媽總會換著花樣的做給大家吃。隻有這樣,體力才會快速的得到恢複,這也算是一種獎勵吧。

再麥子入囤後,就是給玉米鋤草。除草要在太陽升高後,並把地麵曬的滾燙了,才能除,否則,草就是除下來,也死不了。等於白幹,有一首詩寫的好,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當時,關興學這首詩的時候還沒什麼感覺,但自己這一幹,才深刻的體會到,寫詩的人把農民艱辛的勞動,描述的是怎樣的淋漓盡致。關興每次鋤完地後,都會被熱的暈頭轉向,必須要在地頭的樹陰下躺一會,才能緩過來。麥收完了之後,就是秋收,收玉米也是很辛苦的,先要把玉米棒子從立著玉米秸稈上掰下來,裝到框裏,裝滿後再背到停在地頭的馬車邊,倒進馬車箱裏,等裝滿了,再拉回家,在掰玉米的時候。每個人都要穿上長袖的衣服,和褲子,不然,玉米的葉子就會把露在外麵的皮膚劃傷,各種的蟲子也會趁機鑽進衣服裏,到處的亂叮亂咬。如果被蟲子咬了,沒個幾天,那種又痛又癢的感覺是不會消失的。就這樣也要進行十幾天的時間。在把所有的玉米運回家後,就是鎬玉米秸稈了。在鎬玉米秸稈時,要用特製的小鎬頭,把秸稈連根鎬下來,鎬秸稈時,即需要有技巧也需要有力氣,要盡量的把根都鎬下來,根部還不能帶上太多的土,如果根留在土裏多了,耕地時,馬拉不動,根留少了,又太費力氣。關興從來就沒有幹過這種活,那裏會有什麼技巧,剛幹了一天,他的兩隻手掌上就磨出很多血泡,第二天再拿搞頭時,手掌是鑽心的痛啊,沒辦法,還要繼續幹,直到把血泡都磨成了老繭,手也就不痛了,活也就快幹完了。然後再用四齒鎬,打掉秸稈根上的土,捆成捆,父親在車上裝車,關興在下麵用和合叉一個一個裝到馬車上,用繩子勒好後。再拉回家,地就算清完了。清完後就是耕地,因為一匹馬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在耕地的時候,關興也要在犁杖上拴一條繩子,和馬一起用力拉犁杖,如果,關興稍微一偷懶,馬就停下不走了。弄的關興是哭笑不得。就因為如此,關興也和棗紅馬有了很深的感情,除了父親能使喚它外,就是關興能使喚它,至於別人,就是多年的車把士,也別想使動它。耕完地後就是趴地,趴地關興也要和棗紅馬一起拉爬犁,父親站在爬犁上,一邊往前走一邊晃動爬犁,為的是用爬犁上的鐵齒把土塊碰碎,直到耕過的地裏沒有土塊為止,最後才是播種了,播種到是不用關興和棗紅馬拉樓,關興隻要牽著棗紅馬走直線就行了,說起來簡單,但要真正做到控製一匹馬走直線,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了,因為對於一個十四五歲的少年和一匹馬比力氣,就可想而知了。這需要時間的磨合,還有和馬的溝通。等播完種,秋收才算完成。過完秋收,回到學校的關興,就更認真的學習起來,學習是需要時間的,不是你今天好好學習了,明天就能出成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