誌第二十二(3 / 3)

天祐元年四月,有星狀如人,首赤身黑,在北鬥下紫微中。占曰:“天衝也。天衝抱極泣帝前,血濁霧下天下冤。”後三日而黑風晦暝。二年四月庚子夕,西北隅有星類太白,上有光似彗,長三四丈,色如赭;辛醜夕,色如縞。或曰五車之水星也,一曰昭明星也。甲辰,有彗星於北河,貫文昌,長三丈餘,陵中台、下台;五月乙醜夜,自軒轅左角及天市西坦,光芒猛怒,其長亙天;丙寅雲陰,至辛未少霽,不見。兩河為天闕,在東井間,而北河,中國所經也。文昌,天之六司。天市,都市也。

○星變

武德三年十月己未,有星隕於東都中,隱隱有聲。

貞觀二年,天狗隕於夏州城中。十四年八月,有星隕於高昌城中。十六年六月甲辰,西方有流星如月,西南行三丈乃滅。占曰:“星甚大者,為人主。”十八年五月,流星出東壁,有聲如雷。占曰:“聲如雷者,怒象。”十九年四月己酉,有流星向北鬥杓而滅。

永徽三年十月,有流星貫北極。四年十月,睦州女子陳碩真反,婺州刺史崔義玄討之,有星隕於賊營。

乾封元年正月癸酉,有星出太徽,東流,有聲如雷。

鹹亨元年十一月,西方有流星,聲如雷。

調露元年十一月戊寅,流星入北鬥魁中;乙巳,流星燭地有光,使星也。

神龍三年三月丙辰,有流星聲如頹牆,光燭天地。

景龍二年二月癸未,有大星隕於西南,聲如雷,野雉皆雊。

景雲元年八月己未,有流星出五車,至上台滅。九月甲申,有流星出中台,至相滅。

太極元年正月辛卯,有流星出太微,至相滅。

延和元年六月,幽州都督孫佺討奚、契丹,出師之夕,有大星隕於營中。

開元二年五月乙卯晦,有星西北流,或如甕,或如鬥,貫北極,小者不可勝數,天星盡搖,至曙乃止。占曰:“星,民象;流者,失其所也。”《漢書》曰:“星搖者民勞。”十二年十月壬辰,流星大如桃,色赤黃,有光燭地。占曰:“色赤為將軍使。”

天玉三載閏二月辛亥,有星如月,墜於東南,墜後有聲。

至德二載,賊將武令珣圍南陽,四月甲辰夜中,有大星赤黃色,長數十丈,光燭地,墜賊營中。十一月壬戌,有流星大如鬥,東北流,長數丈,蛇行屈曲,有碎光迸出。占曰:“是謂枉矢。”

廣德二年六月丁卯,有妖星隕於汾州。十二月丙寅,自乙夜至曙,星流如雨。

大曆二年九月乙醜,晝有星如一鬥器,色黃,有尾長六丈餘,出南方,沒於東北。東北於中國,則幽州分也。三年九月乙亥,有星大如鬥,北流,有光燭地,占為貴使。六年九月甲辰,有星西流,大如一鬥器,光燭地,有尾,迸光如珠,長五丈,出婺女,入天市南垣滅。八年六月戊辰,有流星大如一升器,有尾,長三丈餘,入太微。十二月壬申,有流星大如一升器,有尾長二丈餘,出紫微入濁。十年三月戊戌,有流星出於西方,如二升器,有尾,長二丈,入濁。十二年二月辛亥,有流星如桃,尾長十丈,出匏瓜,入太微。

建中四年八月庚申,有星隕於京師。

興元元年六月戊午,星或什或伍而隕。

貞元三年閏五月戊寅,枉矢墜於虛、危。十四年閏五月辛亥,有星墜於東北,光燭如晝,聲如雷。

元和二年十二月己巳,西北有流星亙天,尾散如珠。占曰:“有貴使。”四年八月丁醜,西北有大星,東南流,聲如雷鼓。六年三月戊戌日晡,天陰寒,有漢星大如一斛器,墜於袞、鄆間,聲震數百裏,野雉皆雊,所墜之上,有赤氣如立蛇,長丈餘,至夕乃滅。時占者以為日在戌,魯分也,不及十年,其野主殺而地分。九年正月有大星如半席,自下而升,有光燭地,群小星隨之。四月辛巳,有大流星,尾跡長五丈餘,光燭地,至右攝提西滅。十二年九月己亥甲夜,有流星起中天,首如甕,尾如二百斛舡,長十餘丈,聲如群鴨飛,明若火炬,過月下西流,須臾,有聲礱礱,墜地,有大聲如壞屋者三,在陳、蔡間。十四年五月己亥,有大流星出北半魁,長二丈餘,南抵軒轅而滅。占曰:“有赦,赦視星之大小。”十五年七月癸亥,有大星出鉤陳,南流至婁滅。

長慶元年正月丙辰,有大星出狼星北,色赤,有尾跡,長三丈餘,光燭地,東北流至七星南滅。四月,有大星墜於吳,聲如飛羽。十月乙巳,有大流星出參西北,色黃,有尾跡,長六七丈,光燭地,至羽林滅。八月辛巳,東北方有大星自雲中出,色白,光燭地,前銳後大,長二丈餘,西北流入雲中滅。二年四月辛亥,有流星出天市,光燭地,隱隱有聲,至郎位滅。市者,小人所聚,郎在天廷中,主宿衛。六月丁酉,有小星隕於房、心間,戊戌亦如之,己亥亦如之。閏十月丙申,有流星大如鬥,抵中台上星。三年八月丁酉夜,有大流星如數鬥器,起西北,經奎、婁,東南流,去月甚近,迸光散落,墜地有聲。四年四月,紫微中,星隕者眾。七月乙卯,有大流星出天船,犯鬥魁樞星而滅。占曰:“有舟楫事。”丙子,有大流星出天將軍東北,入濁。

寶曆元年正月乙卯,有流星出北鬥樞星,光燭地,入濁。占曰:“有赦。”二年五月癸巳,西北有流星,長三丈餘,光燭地,入天市中滅。占為有誅。七月丙戌,日初入,東南有流星,向南,滅,以晷度推之,在箕、鬥間。八月丙申,有大流星出王良,長四丈餘,至北鬥杓滅。王良,奉車禦官也。

大和四年六月辛未,自昏至戊夜,流星或大或小,觀者不能數。占曰:“民失其所,王者失道,綱紀廢則然。”又曰:“星在野象物,在朝象官。”七年六月戊子,自昏及曙,四方流星,大小縱橫百餘。八年六月辛巳,夜中有流星出河鼓,赤色,有尾跡,光燭地,迸如散珠,北行近天咅滅,有聲如雷。河鼓為將軍。天咅者,帝之武備。九年六月丁酉,自昏至丁夜,流星二十餘,縱橫出沒,多近天漢。

開成二年九月丁酉,有星大如鬥,長五丈,自室、壁西北流,入大角下沒,行類枉矢,中天有聲,小星數百隨之。十一月丁醜,有大星隕於興元府署寢室之上,光燭庭宇。三年五月乙醜,有大星出於柳、張,尾長五丈餘,再出再沒。四年二月己亥,丁夜至戊夜,四方中天流星小大凡二百餘,並西流,有尾跡,長二丈至五丈。八月辛未,流星出羽林,有尾跡,長八丈餘,有聲如雷。羽林,天軍也。十二月壬申,蚩尤旗見。

會昌元年六月戊辰,自昏至戊夜,小星數十,縱橫流散。占曰;“小星,民象。”七月庚午,北方有星,光燭地,東北流經王良,有聲如雷。十一月壬寅,有大星東北流,光燭地,有聲如雷。四年八月丙午,有大星如炬火,光燭天地,自奎、婁掃西方七宿而隕。六年二月辛醜,夜中有流星赤色如桃,光燭地,有尾跡,貫紫微入濁。

鹹通六年七月乙酉,甲夜有大流星長數丈,光爍如電,群小星隨之,自南徂北。其象南方有以眾叛而之北也。九年十一月丁酉,有星出如匹練,亙空化為雲而沒,在楚分。是謂長庚,見則兵起。十三年春,有二星從天際而上,相從至中天,狀如旌旗,乃隕。九月,蚩尤旗見。

乾符二年冬,有二星,一赤一白,大如鬥,相隨東南流,燭地如月,漸大,光芒猛怒。三年,晝有星如炬火,大如五升器,出東北,徐行,隕於西北。四年七月,有大流星如盂,自虛、危,曆天市,入羽林滅。占為外兵。

中和元年,有異星出於輿鬼,占者以為惡星。八月己醜夜,星隕如雨,或如杯碗者,交流如織,庚寅夜亦如之,至丁酉止。三年十一月夜,星隕於西北,如雨。

光啟二年九月,有大星隕於揚州府署延和閣前,聲如雷,光炎燭地。十月壬戌,有星出於西方,色白,長一丈五尺,屈曲而隕。占曰:“長庚也,下則流血。”三年五月,秦宗權擁兵於汴州北郊,晝有大星隕於其營,聲如雷,是謂營頭。其下破軍殺將。

乾寧元年夏,有星隕於越州,後有光,長丈餘,狀如蛇。或曰枉矢也。三年六月,天暴雨,雷電,有星大如碗,起西南,墜於東北,色如鶴練,聲如群鴨飛。占為奸謀。

光化元年九月丙子,有大星墜於北方。三年三月丙午,有星如二十斛船,色黃,前銳後大,西南行。十一月,中天有大星自東緩流,如帶屈曲,光凝著天,食頃乃滅。是謂枉矢。

天複三年二月,帝至自鳳翔,其明日,有大星如月,自東濁際西流,有聲如雷,尾跡橫貫中天,三夕乃滅。

天祐元年五月戊寅乙夜,雨、晦暝,有星長二十丈,出東方,西南向,首黑、尾赤、中白,枉矢也,一曰長星。二年三月乙醜,夜中有大星出中天,如五鬥器,流至西北,去地十丈許而止,上有星芒,炎如火,赤而黃,長丈五許,而蛇行,小星皆動而東南,其隕如雨,少頃沒,後有蒼白氣如竹叢,上衝天中,色瞢瞢。占曰:“亦枉矢也。”三年十二月昏,東方有星如太白,自地徐上,行極緩,至中天,如上弦月,乃曲行,頃之,分為二。占曰;“有大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