鴯鶓主要生活在澳大利亞大陸的空曠林區、草原以及廣闊的沙漠地帶。它的主要食物是植物,並且食量很大,如果有成千上萬隻鴯鶓聚會,會把大片的農田掃蕩一光,因此,在澳大利亞,鴯鶓因為總是破壞農田而被稱為害鳥。政府經常會組織大批人力捕殺鴯鶓,但由於它們不僅能以每小時60千米的速度奔跑,而且靈活機警,捕獵者們很難抓住它。
鴯鶓雖有雙翅,但經曆過漫長的進化,鴯鶓的兩個翅膀同鴕鳥一樣已完全退化。這使得它不能飛行,不過它還可以依靠強健的雙腿在草原和沙漠上奔馳。
鴯鶓以野草、種子、果實等植物及昆蟲、蜥蜴等小動物為食。它能泅水,可以從容渡過寬闊湍急的河流。它們非常耐饑渴,長相一直保持史前時代的形狀,沒有絲毫變化,這令一些動物學家深感困惑。
科學研究表明,數十萬年的地質和氣候變遷,仍無法改變它們最初形成的原始形態,這種神奇的適應能力在自然界的進化史中是極為罕見的。
鴯鶓家族的交往是非常有趣的。一般情況下,每隻雄鳥都有自己的“勢力範圍”,彼此之間保持著一定的距離。每隻雄鴯鶓的周圍都有幾隻雌鳥走來走去,就好像母雞圍著公雞轉一樣。
如果有一隻雄鳥走到對手的“勢力範圍”,另一隻雄鳥馬上就會迎上前去,跑到“越境者”麵前,用自己的右爪竭盡全力去抓對手的胸部,這一擊非常有力,入侵者往往被擊得前仰後合,在自己“妻妾”的護擁下,趕快逃走了事。
求偶方式別致的紅喉雀
每年的春天,在蘇丹尼羅河發源地過冬的紅喉雀,都要遷徙到法國東部。
雌、雄鳥雖然同時啟程,但為了搶占地盤,體力更勝一籌的雄鳥總是提前幾天到達目的地。它們選擇理想的灌木叢,用樹枝精心搭起巢穴,然後站在枝頭高唱情歌,以吸引陸續趕到的雌鳥。若有令雄鳥動情的雌鳥經過,雄鳥會展開翅膀,露出胸前火紅的斑點,載歌載舞,以顯示自己的英俊和健壯,借此告訴雌鳥:嗨,我是很有競爭力的!我可以為你帶來幸福。此時,慎重的雌鳥往往不急於表態,因為“女怕嫁錯郎”,終身大事非兒戲,以後懷孕生子日子長著呢,它可要睜大眼睛瞧瞧。它會和雄鳥一起進入“新房”,細細觀察一番,思量一下“新房”能否保證一家大小的安全,如果不滿意,便果斷地遠走高飛;如果雌鳥看中了“新房”,它會愉快地留下來,把一生托付給雄鳥,與雄鳥結為秦晉之好。研究者發現,這也是紅喉雀本性的一種需要。
動物要有巢穴做生兒育女之所,而人類的情感並不是僅有物質就可以滿足的。
因為季節變色的雷鳥
北美印第安人神話傳說中的雷鳥,神通廣大,一張嘴就能發出一道閃電,一扇翅就會發出隆隆雷聲,它給人間帶來大地的滋潤,草木的繁盛,由此可見雷鳥在他們心目中的神聖。
雷鳥是廣泛分布於北部嚴寒地區的一種鳥,全世界有18種之多。雷鳥最神奇之處是它們會“隱身法”,能根據季節、環境的變化,適時地改變自己的羽色,達到隱身的目的,逃避敵害。
到了春天,草木萌生,到處都是生機盎然的景象,廣闊的原野開始有了生氣,這時的雷鳥立刻換上了帶有暗橫斑的棕黃色的“春裝”。
夏天,草木茂密,一片鬱鬱蔥蔥,雷鳥也換上一身呈栗褐色的“羽衣”,與周圍岩石、大地的顏色十分和諧,形成極佳的天然保護色。
秋天來臨,四野一片金黃,雷鳥又適時地換上帶有黑色帶斑和塊斑的暗棕色“秋裝”。
冬天,冰天雪地,大地一片銀白,雷鳥又換上了一身雪白的“冬衣”,又與四周大雪覆蓋的環境融為一體。
雷鳥為什麼頻繁地變換羽色呢?原來它這樣做,是為了隱蔽自己,防備敵害的侵襲。
雷鳥善於行走,飛起來速度也很快,但不能遠飛。到了春天的繁殖季節,雄雷鳥眼睛上的紅斑會擴大,同時不停地展開雙翼在雌鳥麵前進行表演,除了表演,雄鳥還得占據一大片“領地”,這樣才能打動雌鳥的心,不知道雌性雷鳥是不是也愛“虛榮”。
濕地之神
在中國、朝鮮和日本,人們常把仙鶴和挺拔蒼勁的古鬆畫在一起,作為長壽的象征。其實,傳說中的仙鶴,就是丹頂鶴,它是生活在沼澤或淺水地帶的一種大型涉禽,常被人冠以“濕地之神”的美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