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鵝在逃避天敵時,常常跳出水麵,每次跳出水麵可在空中“滑翔”1米多。有時它們會跳上浮冰躲避天敵。鳥類學家的研究還揭示出一個有趣的事實,不會飛的企鵝跟最善飛的信天翁有共同的祖先,它們都有角質片構成的嘴,而大多數鳥類的嘴都是由完整的角質鞘構成的。經過世代的進化,企鵝變成鳥類中的“潛水艇”,而信天翁則變成了“滑翔機”。據化石記載,企鵝在始新世時種類繁多,當時,全球氣候溫暖,南極洲有茂密的森林,動物資源十分豐富。
隨著氣候逐漸變冷,企鵝的種類漸漸變少,有的已經絕跡。
如今,全世界生存的企鵝共有15種。其中,除了加拉帕戈斯企鵝生活在赤道附近的加拉帕戈斯群島及附近海域外,其他企鵝都分布在氣候較寒冷的海濱。
在人們的印象中,企鵝似乎全部生活在寒冷異常的南極,而實際上,它們中的大多數隻是在亞南極水域的島嶼上繁殖,冬季在非洲南部、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南美洲較寒冷的海域越冬。隻有阿德利企鵝和帝企鵝棲息在南極本土,但阿德利企鵝在冬季也往北方遷移,在不封凍的土中尋找食物。
企鵝的耐寒本領在鳥類中可以說是首屈一指的,所以它們常常作為冷的標誌被畫在冷藏車上,在炎熱的夏季給人帶來涼爽的聯想,同時也使人們熟悉了它那憨態可掬的形象。企鵝一直以來被人們視為南極的象征,隨著人類對南極日益深入的考察和開發,企鵝的秘密漸漸地被揭示出來。
別致的育兒方式
杜鵑在繁衍後代的時候不壘巢、不孵卵、不育雛,這些工作全由其他鳥來替它完成。春夏之交是雌杜鵑產卵時期,它便選定畫眉、葦鶯、雲雀、鰹鳥等鳥的巢穴,利用自己的形狀、羽色和猛禽鷹鷂相似的特點,從高遠處疾飛而來,巢內的其他鳥以為天敵鷂鷹來犯,便倉皇出逃,杜鵑乘機便將卵產在這些鳥的巢內。由於長期自然選擇的原因,杜鵑產的卵在大小、色澤、花紋方麵和巢主產的卵相差甚微,因此不易被巢主發現。杜鵑的卵在巢內最先破殼成雛。
小杜鵑的背上有塊敏感區域,有東西碰上,它便會本能地加以排擠,所以巢主的卵和破殼的雛鳥便被它推出巢外。這樣,小杜鵑可以獨自占用養父母采集來的食物了。小杜鵑慢慢長大了,老杜鵑一聲呼喚,它便跟著遠走高飛。
鳥類遷徙之謎
在肯尼亞大峽穀馬革迪湖上的火烈鳥,不辭辛勞,飛越萬重山關尋找它們特別喜愛的淺水灘上的鹹性藻類,因為這是它們繁衍後代的唯一營養食物。
那些貌似纖細柔弱的昆蟲也有驚人的遷徙本領。飛蝗是“舉世聞名”的“馬拉鬆”健將。它們可以一口氣由非洲西部飛到英倫三島,輕而易舉地飛過八九百千米,最遠可以達3600千米。在花叢中翩飛的蝴蝶是昆蟲中的“洲際旅行家”。每年秋季,美洲北部的蝴蝶要遷到南方過冬。它們橫渡波濤洶湧的大西洋,穿過亞速爾群島,然後飛抵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行程5000千米。英納克大蝴蝶,成群結隊從美國西北部向南飛行,穿越西南部的得克薩斯州來到墨西哥中部。它們在2000米的高空任意飛翔,平均每小時可飛行十七八千米,如果加速飛行每小時可達90千米,即使颶風也阻擋不了它們。
鳥類飛行的“發動機”是胸肌。飛行時,雙翼不隻是單純地上下撲動,還有向前推動的作用。許多鳥類靠著體內的生物鍾,在感覺上隨時探知太陽位置,因而總能以太陽位置確定方位,這就是所謂的依據“太陽羅盤”進行的導航。
鳥類的遷徙詳解
鳥類的遷徙是指鳥類種群在夏天繁殖區和越冬區之間所進行的一種大規模的、有規律的、廣泛的和季節性的活動。這種活動的基本特點是定期和定向並且常常集成大群進行。對此人們普遍關心的問題主要是:淤鳥類是如何遷徙的和遷徙的原因是什麼?於鳥類遷徙是怎樣起源的?盂鳥類在遷徙過程中是如何進行定向的?近幾年來,由於許多現代化的實驗技術手段的應用,對鳥類遷徙行為以及定向導航機製的研究不斷深入,並已取得初步成果。
鳥類遷徙及其起因
目前的研究結果表明,許多鳥類都進行季節性遷徙。在古北區陸地繁殖的589種鳥類中有40%的種類、總共大約50億隻鳥,每年要飛到南方去越冬,這還不包括在本區遷徙的鳥類。在加拿大繁殖的雀形目鳥類有160種,其中有120種進行遷徙,占75%。
鳥類的遷徙往往是結成一定的隊形,沿著一定的路線進行。遷徙的距離有近的,也有遠的,從幾千米到幾萬千米。遷徙最長的鳥類可要數北極燕鷗,長達1.8萬千米。此鳥在北極地區繁殖,卻要飛到南極海岸去越冬。在遷徙時,鳥類一般飛得不太高,隻有幾百米左右,僅有少數鳥類可飛越珠穆朗瑪峰。遷徙時飛行速度為40~50千米/小時,連續飛行的時間可達40~70小時。許多鳥類在遷徙前必須儲備足夠的能量,這是為適應長距離的飛行。能量的儲備方式主要是沉積脂肪。脂肪不僅為候鳥提供能量,而且脂肪代謝過程中所產生的水分也能為身體所利用。許多鳥類因儲存脂肪而使體重大為增加,甚至成倍增加。例如北美的黑頂白頰林鶯和歐洲的水蒲葦鶯的體重一般為11克左右,但在遷徙前可達22克左右,所沉積的脂肪可供其飛行100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