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世界
恐龍的起源尋蹤
距今約兩億年前,生物進化的曆程進入到中生代的三疊紀。這時的氣候開始轉變得幹燥而炎熱,當時在陸地上占據支配地位的是在古生代二疊紀適應嚴寒的冰期氣候而發展起來的半龍半獸的似哺乳爬行動物。
它們的身體十分臃腫,四肢的力量及靈敏性很差,仍處於半爬行的狀態。也不能用後肢行走,對向著幹燥炎熱轉變的氣候越來越不適應。而三疊紀早期的槽齒類動物,雖然弱小,但作為一類年輕的肉食性動物,它們四肢有力,在進化中還很快具有了後肢行走的能力,能做短距離的快跑,行動靈活而迅速。科學家們推測,是槽齒類動物憑借自身的優勢,在氣候的幫助下,先後將素食的似哺乳爬行動物和食肉的似哺乳爬行動物趕下了生命演化的曆史舞台。在這場沒有硝煙的鬥爭中,槽齒類動物越戰越強大,繁衍出大量的類群。到三疊紀的中晚期,演化出了大有作為的恐龍。恐龍秉承其祖先的霸氣,並進一步獲得了直立行走的運動姿態而迅速成為中生代陸地上的統治者。
恐龍是否還存在
在遼闊的非洲大陸上,幾個世紀以來一直流傳著至今仍然存在一種神秘巨獸的傳說。
1776年,德國科學家愛伯·裏凡的著作中寫道:“我們發現一種從未見過的巨獸足跡,足跡周長36英寸,兩足跡之間竟然相距2米!”
1880年,法國動物學家霍恩報道:“……這種巨獸生活在沼澤和湖泊中,土著居民稱之為‘亞哥尼尼爺,足跡有三個趾,出奇的巨大。”
1912年,世界著名的動物采集家卡爾·哈京貝克在《野獸與人》一書中寫道:“在羅德西亞境內生活著一種前所未知的巨獸,有人在不同的地方親眼目睹過它。”
確實,在非洲中部的一些史前洞穴畫中就有這種巨獸的形象,很像恐龍或雷龍。
1913年,德國科學考察隊隊長馮·斯坦因報道:“在剛果的桑格河流域據說有一種巨獸,體積超過河馬,有一條又細又軟的脖子和一條像鱷魚般的尾巴。它在湖中常常打翻當地居民的獨木舟,但不吃人,它白天爬上岸來找食物,吃的是一種蔓生植物。”傳說中的非洲巨獸真的是早在六七千年前就絕跡了的恐龍嗎?這是個激動人心的謎!於是,幾十年來,許多科學家不斷深入非洲密林探索,希望能揭開這個謎。
1979年,美國芝加哥大學動物學家波爾和生物學教授邁克爾決定對這種神秘的巨獸作一次科學考察。
1980年4月,他們不畏艱苦,跋山涉水,進入剛果的熱帶雨林,這裏人跡稀少,到處都是地圖上找不到的湖泊、沼澤和森林。
一位名叫法利曼的當地人告訴他們:他14歲那年在依皮納地區見過這種巨獸,它有紅棕色的皮膚,蛇一樣的腦袋,脖子長達3米。
邁克爾教授拿出一本動物學圖譜讓他辨認,法利曼指著一張食草恐龍圖譜說:“就是它!就是這樣的,至今還在那兒,午後人們常常在河中看到它。”
他們收集到了巨獸的足跡,采集了食物標本,還獲得了大量目擊者的第一手報告,這些目擊者描述的巨獸與雷龍非常相似。
他們回國後,經過詳細研究後發表了文章說:“看來傳說中的巨獸確實存在,而且可能是某種幸存至今的恐龍。”
現在地球上到底有沒有活恐龍?人們爭論很大。
1978年,法國有一個科學家探險隊進入了非洲剛果的原始森林中一個名叫泰萊湖的沼澤區,希望能找到當地人傳說中的恐龍。可是很不幸,直到如今,這支探險隊,不見一人從沼澤中生還。
1981年由美國黑人學者雷吉斯特茲組織的一支考察隊,對這個原始森林進行了探險工作。他們冒著生命危險,曆經各種難以想象的困苦,在這個人煙稀少的大沼澤裏跋涉了5天,終於來到泰萊湖邊。他們在那裏安營紮寨,整整過了六個星期,終於看到了那傳聞中的怪物的尊容,聽到了它的叫聲,他們拍照、錄音,還找到了一些較完整的恐龍骨骼。雷吉斯特茲回國後整理了一份考察報告,並將報告寄給剛果政府。
這一切引起了剛果政府的重視。1983年剛果組織了一支國家探險隊,阿格納加和馬賽寧為探險隊隊長。探險隊於3月份沿著雷吉斯特茲走過的路線進發,曆盡千辛萬苦,於4月份抵達泰萊湖。5月2日那天,他們剛進入森林地帶,向導吉恩·查理不小心跌入水中,這時大家正忙於拍攝一群掠過天空的天鵝,誰也沒有注意。直到5分鍾後,才聽見查理的大聲呼喊:“快來!快來!”開始同伴們還以為他遇到了危險,趕緊朝查理奔去,隻見激動萬分的查理用手指著前方。馬賽寧順勢望去,天哪!1300米外的湖麵上半浮著一個奇異的長頸怪物,它的背部相當寬闊,頭很小。隊長禁不住叫出聲來,他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抑製住興奮,屏住呼吸,一口氣把攝像機中所剩的錄像帶全部拍得幹幹淨淨。
在這兩次卓有成效的探險中,科學家們發現的怪物形象十分一致。雷吉斯特茲說它“有10英尺長的脖子,頭小,背長約15英尺,整個身體的長度有30~40英尺,皮膚灰色有光澤,似乎有尾巴。”剛果探險隊隊長馬賽寧說那怪物“頭很小,有奇特的長頸,背部很寬,露出水麵的部分有4米長,額頭棕褐色,膚色黑亮,身上無毛,在陽光下閃閃發光。”可見他們發現的怪獸是同一種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