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居蟹的種類很多,有一種寄居蟹叫櫛螯的,因為個兒小,卻是寄居在海綿中的。
寄居蟹和沙蠶也常常同住在一個貝殼中,成了另一種“三位一體”。寄居蟹負殼爬動時,唯恐會將沙蠶壓死,總是小心翼翼的。當寄居蟹在撕碎小魚吃食的時候,沙蠶就從殼中披出來分享殘羹,從不會冒犯自己的鄰居。可是,當寄居蟹在別的地方遇上了沙蠶,就會毫不留情地將沙蠶吃掉。這是為什麼?人們認為,那沙蠶鄰居幫助寄居蟹消除那腹部的寄生蟲。
魚蚌共生
牡蠣、江珧、貽貝、扇貝等貝類,人們常常在它們外套腔內發現成對的小蝦或小蟹,一雌一雄,棲居在貝殼裏。
有些是蟹或其他甲殼類,也常常附生在海綿、海葵、珊瑚、海參、海膽等動物身上,或潛進體內。這些動物都有美麗的色澤和斑紋,模擬 環境,保護自己,有利生存。
豆蟹藏在江珧的貝殼內,它不是把貝殼作為“捕魚器”,因為它隻吃植物性食物,隻是躲在結實的貝殼中避敵。
共生的甲殼動物依附在蟹或其他動物的身上、鰓上、體腔內或消化道中,形狀千奇百怪,幾乎全失去了甲殼類的模樣。蟹奴寄生在蟹的腹部,靠吮吸蟹的體液生活。它模樣像扁扁的棗子,沒有附肢,也沒口器,絲毫看不出它是甲殼類了,隻是在生活史中的幼體階段,才知道它和藤壺是同類。
海螺空殼是小動物寄宿的好地方。星蟲常常遷進去借宿,而珊瑚的幼體也開始附著於螺殼。時間一長,珊瑚越長越大,終於包圍了螺殼。珊瑚不難為星蟲,留出一個空道,好讓星蟲自由出入。珊瑚帶有含毒的刺細胞,星蟲躲在裏麵很安逸,可以免遇敵害攻擊。遇到不利的時候,星蟲可以充當珊瑚的“活動工具”,星蟲會伸出體外爬行,幫助珊瑚從固著的生活去變換一下生活的環境。
亞洲河流裏生活的一可蚌,同鰟鮍共生在一起。雄魚的鱗片呈現出彩虹般的色彩,它緊緊偎依著雌魚,一起潛到河底,為自己即將誕生的“兒女”選擇一個合適的搖籃。
這時候,雌魚快產卵了,身上長出一條細長的產卵管。它們遊到河蚌身邊,把產卵管插進貝縫,就在裏麵產卵,雄魚緊跟在後麵,也在蚌邊射精,精子隨著流水一同被吸進蚌內,使卵受精。
受精卵在蚌內孵化,十分安全,逐漸發育變成小魚。蚌成了一個活的“孵卵器”,幼魚可免遭侵犯。當幼魚快要離蚌而去獨自求生的時候,蚌就將自己的孩子寄放在快離開的小魚鰓腔中。小魚又成了小蚌的“保姆”了。
小魚到入遊動,小河蚌被帶到很遠的地方,當小蚌能獨立生活的時候。從鰟鮍魚身上脫落,沉到水底,新的一代又要河底定居。
魚和蚌雖非同類,但它們合作得很好。魚卵在蚌體內發育,蚌的幼體在小魚鰓中成長,在生活中不僅相依為命,而且還能共同禦敵呢!
同生共死
棲居在深海的海參泄殖腔內,常常寄生著一種頭大體長的隱魚。隱魚有透明的身體,皮膚上散布著很多色素小點。當它鑽進參體內時,先用頭探索海參的肛門,然後把尾巴蜷曲而插入肛門,再將身體伸直,向後蠢動,一直到完全進入寄主的體內為止。
隱魚白天藏在海參體內,夜間出來找小甲殼類吃。隱魚的肛門長在頭前部,因此向外排糞就很方便。
隱魚雖然不吸取海參的養分,但是它對海參沒有一點好處,相反的,海參的內髒器官有搗毀的危險。一條海參的體腔內,往往鑽進幾條隱魚,人們曾經發現,有條海參體內進了7尾隱魚。
隱魚為什麼要寄生在海參的體內呢?原來,吃食海參的動物很少,隱魚躲在裏麵是找到了“避險洞”。
但是,生活在海洋裏的儷蝦,躲藏得比隱魚更巧妙。它們成對地一直在矽質海綿的體內生活,度過自己的大半生。
瞧!海綿像隻“籠子”,裏麵關著“儷蝦”。但是,籠沒有門,儷蝦是怎樣跑進籠子裏去的呢?
原來,當儷蝦還幼小的時候,一雌一雄就從海綿的小孔遊了進去。儷蝦慢慢長大了,就無法跑出來啦,隻能終生被幽禁在海綿體內。好在海綿並不難為它,儷蝦也能順利地生活下去,因為海水可以從海綿體內流進流出,隨時帶進一些要吃的食物,儷蝦在“籠”中倒也安逸,不用擔心受害。
儷蝦在矽質海綿共棲終生,一起偕老,無怪人們又叫它“偕老同穴”“同生共死”呢。
海綿多孔的身軀裏還是許多種動物的住所。
美洲佛羅裏達暗礁上生長的一種大海綿,人們發現有一隻海綿的體內居然棲居了1.35萬隻小動物,其中小蝦1.2萬隻,還有許多小魚及18種不同的蟲類幼體,種類和數量真是洋洋大觀的了。